故步自封難讓兩岸經濟關係春暖花開│戴肇洋
國際矚目的第十四屆中國大陸兩會,已於3月11及13日在北京閉幕,今年除了中央領導階層五年一屆換屆之外,最受到重視的莫過於疫後經濟發展目標。從「政府工作報告」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在疫情干擾、國際情勢影響下,GDP增長未達設定目標,今年展望雖仍存在深層次矛盾、結構性問題,但整體經濟運行逐漸好轉,加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預估GDP增長可達年增5%的目標。
誠如中國國務院新任總理李強在會後答覆記者時表示,今年中國經濟持續「吃改革飯、走開放路」,在方向上則是集中力量致力「穩中求進」;其中,所謂「穩」是穩就業、穩物價,所謂「進」是推動低質量邁向質量發展。至於兩岸經濟關係方面,李強特別喊話「希望台胞台企願意來、融得進」,言下之意乃是持續既有惠台政策,同時主張兩岸恢復合作「需要共同努力」。
中國對台經濟路線頗為清晰
從上述可發現,中國政府領導階層換屆之後,對台經濟路線頗為清晰,其策略將會是持續加強兩岸交流合作的基礎,尤其新的內閣團隊中諸多過去具有「閩台經驗」,對促進兩岸經濟關係的正向發展帶來想像和期待。例如:閩台地理一水之隔,兩地民眾思維相近,福建人對台灣人存在天生的親切感;以及福建官員與台灣政商人士的交流頻繁,在處理涉台政策上更加容易「上手」,更能對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認同感。
再者,從中國兩會期間北京各個層級、各個管道傳出的涉台訊息來看,未來五年對台經濟工作重點,是務實層面的落實兩岸人員交流、貿易往來。此外,值得重視的是,新的商務部長王文濤指出,未來將深化兩岸貿易、產業合作,助力台胞、台企更好融入中國大陸新的發展格局,而且在陸台企可以享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優惠,獲致更廣闊的市場,希望促進兩岸經濟健康發展。
很顯然地,目前北京當局在處理兩岸經濟關係發展上,是具有明確、具體的策略期程,以「促進經濟雙向融合」為優先。
面對中國大陸更進一步對台經濟關係論述,以及即將迎接景氣復甦下,台灣除了工商重要團體規劃擇期赴陸探訪外,各行各業無不引頸期盼,希望藉此擺脫過去三年因疫情的干擾,以及凜冬跋涉蹣跚地困境,順利接軌中國大陸擴大內需列車,讓春暖花開的季節早日來臨。
再者,稍早之前蔡英文在暌違三年的台商春節活動上曾經表示,兩岸溝通大門始終敞開,我們願意透過平等對話,尋求雙方認同可行之道。
台灣社會樂見重返經濟合作
儘管台灣社會各界樂見大陸對台政策重返經濟合作層面,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誠如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後,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下,2010年6月完成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以經濟議題為定位,秉持「對等、尊重、互惠」原則,建立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交流合作機制,甚至已然形塑「相互依賴」為各自拉抬經濟成長與促進產業發展的一環。
然而遺憾的是,2014年3月爆發「太陽花反服貿」學運,迫使服貿協議簽署擱置、貨貿協議談判中止;2016年5月後,兩岸關係更在「一中」意識形態的糾葛下急轉直下,除了陸委會與國台辦的政策對話、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事務聯繫,均呈現中止的「悶局」外,兩岸產業的交流或廠商之間的合作,也陷入前所未有之「困局」,加上美中貿易、科技、金融對抗激烈,兩岸的經濟基礎進入多事之秋。
雖然最近政府公布恢復10個兩岸直航城市、清明節之前開通小三通,讓兩岸在務實努力下邁出脫困的首步,但蔡政府一如往常地「要求北京當局必須正視兩岸互不隸屬」,而且迄今缺乏更實質、突破的作法,例如開放陸生、觀光團客來台,此對重塑、穩定兩岸經濟關係而言,恐難因蔡英文的口頭溫情喊話而獲得對話機會。
台若故步自封難解決僵局
如果兩岸關係無法從目前的「冷」對抗,轉換為以往的「熱」和平,不僅會給迫切需要市場的產業帶來困境,而且會造成頗為穩定和諧的台灣社會不安。從美國商會公布的《2023年商業景氣調查》報告數據可發現,接近六成的會員認為,「兩岸關係」是最為重要的議題,無疑說明兩岸關係良好與否,是會員最為在意的焦點。
台灣是先天條件不足的蕞爾小島,面對近在咫尺、占對外貿易金額四成以上的大陸市場,卻又因對陸政策故步自封而陷入僵局,在消耗談判籌碼的同時,更不斷壓縮生存空間。俗云:「沒有一個冬天不能踰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在兩岸政策上,不論從政治立場,或以經濟角度而言,唯有擺脫意識形態,放下故步自封心態,始能讓台灣經濟感受春暖花開季節的來臨。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62
- 標題: 故步自封難讓兩岸經濟關係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