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幽居歲月仍戒慎恐懼│高靖

張學良幽居歲月仍戒慎恐懼│高靖

1936年12月,一心想要抗日的張學良,鬧出綁架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西安事變」,震驚中外。事變後,張學良後半生遭到國府軟禁,表面上看似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從張學良遺留的1960年代文件可以看出,張十分恐懼、謹慎,深怕一個不小心,惹禍上身。

202210150

大女兒張閭瑛曾來台

張學良的大女兒張閭瑛與女婿陶鵬飛僑居美國,1961年蔣介石為了表現開明與改革作風,廣邀全球華人各界菁英來台建言(後稱陽明山會議)。張閭瑛隨陶鵬飛藉開會的名義在台北見到張學良,但張學良只是閒話家常,與政治有關的敏感話題一概不提,因為有安全人員在旁。張學良趁安全人員不注意時將一封信交給陶鵬飛,內容是勸陶不要再來台灣,留在美國專心做學問。陶張夫婦也就沒有返台工作。

張閭瑛與張學良話家常時,隨口提到大陸方面希望她能回去看看,張學良對此沒有任何回應,可見張學良的小心與謹慎,刻意避開與大陸有關的敏感話題,以免引起當局的猜疑。或許也是怕女兒回台灣定居會遇上什麼複雜問題,乾脆拐彎抹角地要女婿好好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

透過宋美齡跨洋談判離婚

張學良在1960年代已無行動限制,但對蔣當局仍抱持謹慎的態度。張學良的元配于鳳至因癌症,戰時就前往美國治療。1960年代,張學良決定與趙一荻結婚,但不想讓外界知道,沒想到報社記者仍然得知張學良結婚的消息,並刊登了出來,這可嚇壞了張學良,趕忙寫信給宋美齡解釋原由,深怕引起當局誤解。

張學良結婚這事情頗為複雜,起因是張學良來台後皈依基督徒,去士林官邸的凱歌堂作禮拜,趙一荻同行,但張學良與于鳳至一直未離婚,恐引人非議。張學良想透過第三人協助處理這件家務事,但寫信給外國人談何容易,只好求助宋美齡。

與張學良有數十年交情的伊爾格(James Carey Elder),成了張學良在海外的代理人。當時張學良與伊爾格直接通信,討論內容涉及張想與趙一荻結婚,要與于鳳至辦理離婚等家務事,其中牽涉到張家的財產變動,這些複雜的私人事務,張學良不想讓監視他的情治單位知道太多,乃透過宋美齡的管道轉達這些信函。

伊爾格代表張學良在美國與于鳳至溝通,雙方談判初期進展不順利,直到1964年5月才有了具體成果。伊爾格寫信告訴張,談判總算有了進展,于願意簽署文件,兩人離婚後的財務安排比原先預期的要多一些,但都還在合理的範圍內,現在事不宜遲,趕快把事情解決,以免夜長夢多,他希望一到二周內能把這件事情解決,接著他會把于鳳至簽好的離婚文件帶回台灣。

在這封發自1964年5月1日的信件裡,伊爾格透露,由於透過宋美齡的管道通信,方便了許多,不會受到延誤。張學良必須透過宋美齡的管道與海外通信,讓外籍人士處理私人事務,讓人感受到當時台北當局內部的奇特氛圍,宋美齡與蔣經國的關係從大陸時期就十分微妙。蔣經國主導的情治系統圍繞在張學良四周,宋美齡幫張學良傳遞信函給外國人,箇中巧妙只有當事人才能知道,或許張學良只是不希望家務事讓太多人知道。

結婚消息曝光嚇壞張學良

張學良順利離婚後,1964年7月就與趙一荻正式結婚。兩人結婚一段時間後,台北報紙突然刊登張與趙結婚的獨家消息,張學良驚恐萬分,立刻寫信向宋美齡說明新聞報導的由來。張學良在信中用驚愕二字形容他的心情,大概是擔心新聞報導讓當局誤會他太張揚。當天張學良剪下報紙,急著向宋美齡說明,可見張學良雖然行動較自由,但仍十分謹慎,以求萬全。

張學良與趙一荻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31巷裡的民宅結婚,這是伊爾格在台北購置的住所。張低調舉行基督教結婚儀式,未料考試院長莫德惠來問,莫與張是東北老鄉,張只好據實以告。張學良向宋美齡說明結婚新聞過程後,寫下「臨書不勝惶悚之至」等幾個字,張學良對蔣當局的謙恭姿態,與過往東北的少帥形象,真是天壤之別。

于鳳至原本與宋家兄妹是至交,兩家交情好,早期宋美齡也因于鳳至的關係,不太喜歡趙一荻,但到台灣後也逐漸接受了這個事實,幫著張學良勸說于鳳至離婚,認為這樣對兩邊都好。

張學良與趙一荻只有一個兒子張閭琳,夫婦二人與這個小兒子因戰亂失散多年,直到1960年代才在美國尋獲,為能見上這兒子一面,還要透過管道安排。

向蔣宋叩謝顯示謹慎謙卑

張學良用一張教會便箋寫下對宋美齡的感謝,內文提到「夫人鈞鑒,小兒閭琳以及媳婦孫子等,於昨日安抵家中,余等骨肉歡聚,深深感激鈞座之恩德,更親體會到主的愛,在您們的心裡,這個榮耀歸給主,成就主,願上帝賜福於鈞座二位以及闔府。」落款為「張學良率一荻,閭琳,素貞(媳),居信(孫)仝叩謝。」

張學良短短幾句話,承載著戰亂時期骨肉分離的辛酸,以及張學良後半生的落寞。張學良有四子,分別是張閭珣、張閭玗、張閭琪、張閭琳,另有一女張閭瑛。張學良的三個兒子早逝,張閭琳與張閭瑛都來過台灣探視張學良,張閭琳曾回大陸代張學良掃墓。

于鳳至為張學良生了三男一女,張閭琳的母親是趙一荻。趙一荻在1940年決定將張閭琳送往美國,請友人收養,趙一荻陪著張學良度過軟禁的生活。多年戰亂之下,張學良與趙一荻早已失去張閭琳在美國的動向。直到韓戰結束,台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1950年代中葉後台灣情勢逐漸穩定,但外人來台,尤其是張學良的家屬,如果沒有政府高層介入,申請過程仍困難重重。

從張學良的便箋提到孫子張居信(出生於1962年)可以判斷,張學良見到兒子的時間,最快也是1962年之後,不是1950年代。從胡宗南生前所留日記也可見,1961年張學良可以參加士林官邸凱歌堂的禮拜,其軟禁生活稍稍放寬,但胡宗南相隔25年才再看到張學良,張學良與張閭琳分離的時間顯然不會比25年差多少。

張學良與小兒子張閭琳分離多年後,能在台灣與他一家團聚顯然經過政府特殊安排,張學良因此特別寫便箋感謝宋美齡及蔣介石。張學良這次會面只提到孫子張居信,其實張閭琳還有另一個兒子張居仰,兄弟名字加起來就是信仰,見證晚年張學良確實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

兒女遠渡重洋來相會,張學良都要保持戒慎恐懼的態度,這或許也是張學良身處亂世的明哲保身處事之道。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高靖
  • pages: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