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大陸行」的政治意義│姜新立

馬英九「大陸行」的政治意義│姜新立

海內外華人十分關注的馬英九「大陸行」已告結束,從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大格局觀察,馬這次的「大陸行」深具政治意義。

2022030158408313

馬登陸的願景本來很單純,除了返鄉祭祖,就是帶著青年學生前往大陸做交流。目的雖崇高單純,但馬英九不是一般老百姓,憑他的身分,而且他等了36年才實踐的「大陸行」,意義就很不尋常。何況,馬這次走訪的行程包括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五大城市,這些城市與當年國民政府及對日抗戰都有密切關係,也證明馬英九「大陸行」充滿政治意涵。

這次馬英九「大陸行」雖無第二次「馬習會」,但國台辦主任宋濤在武漢當面轉達習近平對「馬英九先生」的親切問候與良好祝福,並強調馬任內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之事是「利在兩岸,功在民族,大陸充分肯定」。因此,北京歡迎馬英九,象徵兩岸雖因歷史性關係長期分治,只要堅持「一中」原則/架構,兩岸就有互信,台灣問題終有解決之日。

馬英九自認是炎黃子孫

中國傳統文化特重忠孝仁義,凡旅居外地,包括台灣的炎黃子孫,只要自認是中國人,每年清明節必返鄉祭祖,這是認同中國歷史文化中的華夏血緣臍帶族群意識表現。一句話,只有在身分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才會不畏艱鉅、跋涉千里返鄉祭祖。慎終追遠或尋根或不忘本,都是作為中國人的基本要求,馬英九這次大陸行雖不能算「少小離家老大回」,但他祭祖時以長沙話宣讀祭文來看,說明他在「鄉音無改鬢毛衰」之際,能突破時空,返鄉祭祖,是一個懂得慎終追遠的中國人。

不要小看「中國人」三個字,宋濤當面對「馬先生」說:「我們兩岸都是中國人,是一家人,家裡的事好商量」。這也正告民進黨,如果「去中國化」,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否認「兩岸一家親」,則兩岸之事就不是家務事,那就不好商量。馬英九的登陸之行,可以看成將兩岸當前的「敵我矛盾」,努力化約成為「人民內部矛盾」。

2022030158408314

謁訪中山陵宜有反思

「中山陵」是安葬孫中山總理的永眠之地。中山先生不僅是中國國民黨的創立者,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更是中共眼裡的「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一生為中國革命而生,為復興中華與謀求國家統一而死。馬英九大陸行第一站謁訪中山陵絕對正確。

馬在中山陵敬獻花環,下書「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之後在祭堂耳房拿起毛筆書寫「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落款為民國紀年「百十二(2023).三.二十八」。在接受兩岸媒體聯訪時,開宗名義說「民國112年3月28日,馬英九前總統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同學敬謁南京中山陵」。馬敬獻花環是對一代偉人的崇敬,寫「和平奮鬥,振興中華」是追念孫總理臨終在病榻上最後的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

馬英九作過國民黨主席,又作過中華民國兩任總統,謁訪國民黨為其創立者孫總理及中華民國締造者中山先生所營建的「中山陵」,自須在崇敬追思之餘有所反思。當馬一步步踩踏多達392台階時,是否想到孫中山創立的中國國民黨,在他手上重握政權八年後又成為在野黨?是否反思中華民國今天在台灣,只具「形式」上的「民國112年」?是否認識到因民進黨的「去中國化」,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只是借「中華民國」之殼,上市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之實?「中華民國台灣」不僅不是孫中山所締造的「中華民國」,連蔡英文都說現在的「中華民國台灣」,不是70年代在台灣的「中華民國」。

反思醜陋的政治現實,「中華民國」已被扭曲/去勢成「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民黨執政也被「轉型正義」為「外來政權」,國民黨的黨產已被充公,「總裁」雕像全被凌虐,請問馬前主席,當你獻花致敬、追思地俯瞰躺在漢白玉石柩裡的中山先生時,可曾心中有些許為在任時微調歷史課綱不力、保衛中華民國不足,而有遺憾的意念?

我們無意將國民黨的今日與中華民國的去勢,全部歸咎於馬英九執政時對在野的民進黨很「仁慈與謙讓」,其實全體國民黨人都有責任。但必須指出,馬主席/總統曾執政長達八年,最後卻在「不獨不統不武」的政治邏輯下,未能將孫總理的「最後遺志」-謀求「國家統一」推入進程,這才是馬英九謁「中山陵」時需要反思之處。

2022030158408315

仍強調各表、中華民國

 馬英九「大陸行」五次公開提到「中華民國」,強調「九二共識」,有政治意義。馬在中山陵祭拜國父時落款民國紀元,旨在凸顯中華民國的實際存在;在湖南大學座談會上,表述「我們國家1997年修改憲法,增修條文定義分為兩個地區,一個叫台灣地區,一個叫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只是兩個部分」,意在彰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馬同時還補充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定義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馬英九的表述既指「兩憲一中」,也指「一國兩區」,這都是法理上的政治定位,都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亦即兩岸同屬「一中」,絕非「兩國」或「一中一台」。這是馬用法理和歷史,在批駁蔡英文當局所強調的「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論述的謬誤。

不過,倒過來想,馬不論在中山陵,或武漢大學等處不斷凸顯「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何嘗不是對民進黨譏諷其「不敢在大陸說出『中華民國』」一語的反證?但從堅持「九二共識」看來,馬突出「中華民國」,在於實踐「一中各表」。

談到「一中各表」就涉及「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馬英九在武漢說「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如下:「1992年11日16日,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兩岸授權下,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是兩岸能夠繼續交流的共同政治基礎。」此語指的是「各以口頭方式」表述「兩岸均堅持一中原則的共識」,化約後成了「九二共識」等於「一中各表」。

國家統一才能振興中華

其實「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當時經陸委會事前同意,後經海基會提出,並獲海協會尊重及接受的處理「一中」問題的方案:「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意,認知各有不同。」如此才有雙方最後同意各以口頭方式表述「一中」。可見「一中各表」是以「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為邏輯前提,若缺少這個邏輯前提,「一中各表」就成了維持台海現狀常態化,與兩岸分離/分治固態化的說辭。

馬英九大陸行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絕對正確,但他應將「一中各表」努力向謀求「國家統一」終極目標前進。「一中各表」雖是求同存異,但只是工具理性,而非價值理性。

馬英九既然在中山先生陵寢前,寫下「和平奮鬥振興中華」,接下來他該做的是繼續奮鬥,促進兩岸融合、整合,早日實踐國家統一,才能振興中華,也才能完成中山先生的遺志。

(作者係中山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姜新立
  • pages: 21
  • 標題: 馬英九「大陸行」的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