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貿易大幅衰退的警訊│李沃牆
台灣對大陸地區的出口明顯衰退,除了經濟前景變化與客戶庫存調整等因素外,大陸近年強化自主供應鏈,而兩岸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也難辭其咎。政府若不及時改弦易轍,強化企業競爭力,台灣經濟成長恐將下行。
有道是,欲看透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其本質及變化。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於4月13日公布的最新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台灣對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為603.1億(美元,以下同),年減26.5%。其中台灣出口大陸444.29億、進口158.77億,分別年減28.0%、22.1%,但仍有285.52億的貿易順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1季大陸在集成電路(半導體)進口數量及金額分別下跌22.9%及26.7%,顯示零組件及消費電子產品出口市場萎縮放緩。此外,中國大陸商務部於4月12日公告,即日起,將就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內容涉及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共2,455項產品,調查最快於10月12日完成。由於台灣對上述大陸產品限制輸台已長達20年,陸方此舉引起諸多揣測。究竟,兩岸關係及貿易的本質為何?近年的變化又彰顯著什麼意涵?
出口減少原因不一而足
據悉,第一季與大陸進出口總額衰退達兩位數的還有美國、日本及韓國,除當前資通訊產品因經濟前景變化與客戶庫存調整等因素外,美國不斷升級半導體出口限制令,也難辭其咎。如去年10月,拜登政府為壓制大陸在科技與軍事領域的崛起,頒布嚴厲的半導體新禁令,禁止美國技術、設備輸入中國,還重用「外國直接產品原則」(FDPR),要求其他涉美技術外企對中國斷供,並將長江存儲等31家中國實體列入未核實清單,打擊面廣泛。台積電南京廠雖獲得美國1年期的出口管制豁免,但未來影響將逐漸顯著。
台積電3月的營收意外地月減10.9%,年減15.4%,為近17個月的低點,可見一斑。再者,因應美國對中封鎖高階晶片,大陸國務院早於2020年就發布最新半導體產業政策,希冀提供晶片自給率。據IC Insights 2021年1月的調查報告指出,大陸自產半導體數量占國內半導體市場的比重,從2010年的10.2%,增加至2020年的15.9%,並預測2025年將增加至19.4%。
尤其,為了解決汽車晶片「卡脖子」的窘況,上海將建立車規級晶片設計和中試公共服務平台,解決汽車晶片中小企業研發環節難題。同時建立汽車晶片協力廠商檢測認證平台,推動保險公司發行汽車晶片的裝車應用商業保險,以市場化方式分擔風險。大陸半導體自主供應的比例提高,自然會降低對台廠的依賴,無疑也影響了台廠半導體的出口產值。
大陸啟動貿易壁壘調查
持平而論,兩岸都是WTO的會員,按WTO規範應有互惠的待遇,不得有任何貿易歧視。陸方所指的2,455項產品,剛好就是ECFA中台灣禁止大陸進口的項目,明顯是違反WTO規範的歧視性待遇,在法理上根本站不住腳。
ECFA早收清單很明顯是大陸對台讓利,統計自2011年降稅生效到2022年的前9個月,台灣出口大陸早收貨貿產品的減免關稅金額累計達92.18億美元,而自大陸進口早收產品累積減免關稅金額僅9.53億美元。然而,台灣經濟部表示,統計所提及的2,455項產品出口到大陸,去年金額為44.3億美元,占台灣出口到大陸比重0.9%,且多屬農業與工業產品,評估影響有限。
如此說法實在有違兩岸貿易的平等互惠原則,也忽略了兩岸貿易的本質。殊不知,台灣對陸貿易依存度甚高,高科技如台積電等業者可藉由全球化分散風險,然2,455項產品當中就有1,000多項是農產品、1,000多項是工業品,攸關許多中小企業及人民的生計。因而,也有論者狐疑,大陸此舉,是否為窮台政策啟動,未來是否也會終止ECFA,不再對台灣讓利?
對陸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
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地區的貿易比重一直以來都很高,如表所列,除2015及2022年外,在2013年至2022年期間的其他年度,平均高於40%比重,但自大陸進口比重僅為出口一半左右。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大陸對台灣出口總額為815.87億美元,自台灣進口2,380.92億美元。整體來看,台灣對大陸仍享有高達約1,56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是大陸的第6大貿易夥伴。然而,台灣出口自去年9月開始衰退,截至今年3月已連7黑,其中對大陸出口減少最多。
面對困境須有因應之道
台灣出口已連續7個月衰退,經濟成長勢頭不如預期。國際貨幣基金(IMF)甫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由2.8%調降為2.1%。元大寶華也下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至1.91%,無法「保2」。筆者以為,兩岸一衣帶水,長期以來經貿往來密切,而且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即使蔡政府推動新南向,親美遠中,也難以改變事實,這就是兩岸貿易的本質。然而,兩岸關係冰凍已久,讓本質發生了質變與量變,這對台灣非常不利。美國、東協都無法取代大陸的市場。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合則兩利,應儘速與大陸就貿易壁壘問題進行磋商,唯有雙方重新建立互信,遞出橄欖枝,才能理性地解決問題。二、要優先平穩物價及提振內需消費。台灣通膨隱憂仍未消除,尤其民生食品還在漲,民眾抱怨連連。三、銀行在2月底存款餘額達52兆9,203億元台幣,而放款餘額僅36兆7,795億元台幣,顯示仍有相當多的爛頭寸未能活用,需要政府創造投資機會,才能讓閒置資金有活路,進而提升國內投資動能。四、政府應出面協調銀行,對營運、繳息正常但有財務週轉需要的企業,適時給予協助。五、加強產業結構轉型,打造「品牌台灣」提高附加價值及出口競爭力。六、不可否認,出口對台灣的GDP貢獻最大,政府應積極洽簽自由貿易協議(FTA),才能有效拓展市場。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沃牆
- pages: 62
- 標題: 兩岸貿易大幅衰退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