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的典範之爭│龔忠武

中西文明的典範之爭│龔忠武

矛盾是普遍的規律,無所不在。當今世界矛盾重重,中西文明的矛盾也不例外。概而言之,中西文明的矛盾雖然錯綜複雜,但最終可以化約為典範(paradigm)的矛盾。既有矛盾,就有可能發生衝突,但在核子時代不可能發生熱戰,只能是互動競爭。所以中西文明的矛盾,最終可以化約為軟實力的典範之爭。

2022030158408352

中美兩國是當今世界的兩極,姑以兩者所遵循的軟實力典範為例,來考察當今人類文明的典範之爭。

什麼是典範(規範)?就是主導人們言行思想的價值和準則;具體而言,即是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視聽言動的一套終極典範。有個人的典範、社會典範、國家民族的典範、文明的典範。

這裡只談文明的典範。那麼中國文明的典範是什麼?

中西方文明終極典範不同

概而言之,在政治文化領域,中國文明的終極典範,可以化約為一個「公」字。孫中山曰「天下為公」。

舜禪讓予禹,然而,禹建立夏朝後,卻傳位於自己的子孫,從此開啟了中國四千年來基於私的典範的家天下。但中國人四千年來忘記公的典範,對公天下的追求從未中輟,《禮記•禮運大同篇》開篇即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就是最有力的例證。

即至近現代,孫中山畢生追求公天下,惜壯志未酬,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立國精神,即是奉行「公」的典範,可以謂之「古代典範之復興」。

而西方文明則是遵循私的典範,自古希臘羅馬(希羅文明)起直到今天,「私」字當頭,一以貫之。

在「私」的典範下,所謂的民主自由人權,不是全民的民主自由人權,只是統治階級既得利益的護身符。

所以,西方文明至今尚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也就不足為怪。例如,以人權衛士自居的美國,其境內的印第安人、黑人、婦女,至今仍然被視為二等公民,憲法上雖揭櫫「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高尚誓言,但在「私」的典範的強烈光焰下,亦流於一紙空文。

集體主義 vs. 個人主義

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是人民的中國,天下為公,中國屬於全體人民,為全民所共有,不屬於任何一個階級。抑有進者,「公」字導源於中國文化思想的終極典範-仁。

「仁」字是三個人的縮寫,象徵集體主義的眾人,不是西方個人主義的個人。於此可見,中國社會主義奉行的終極典範,源遠流長,古今一脈相承。於此也可見,奉行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在中國根本沒有適存的土壤。

現在人常愛談現代化,而中國的現代化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遵循源於「仁」字的人本主義的典範,與西方導源於物本主義的典範截然不同。

物本主義的經濟只能帶來短暫的、表面的繁榮;更常見的是通貨膨脹,間歇的經濟危機。而奉行人本主義典範的經濟的新中國,一個擁有14億人口(兩倍歐洲的人口,三倍美國的人口)的超級大國卻欣欣向榮,國泰民安!

國際上奉行共存共榮共贏

在國際上,中國奉行共存共榮共贏,互利互惠的典範。所以,推行「一帶一路」的倡議,為國際合作提供了最龐大、最廣泛、最包容的平台。

更值得稱道的是,新中國自立國以來,從來沒有搞過擴張主義和資源掠奪;即使多次對外用兵,也是出於自衛,不得已而為之。

中國從不將自己的典範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而是先做好自己的事,做出表率,從而引發共鳴,景從仿效。

本此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並誓言,中國將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反對美國搞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並向世界信誓旦旦地表示,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還將在這一過程中,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典範優勢與日俱增

於此可見,中國提出的現代化道路,為人類提供了一條有異於西方的、可供效仿的另一套典範,為世界貢獻了中國視角、中國建議和中國力量。這些倡議在全世界引發強烈共鳴,特別是在第三世界。

事實證明,在中西文明典範之爭這方面,西方的典範,即使在西方自以為傲的經濟領域,顯然亦是失敗的,而且時間是站在奉行人本主義典範的中國這邊。

迄今為止,中西文明的典範之爭,優劣成敗,如上所述,已昭然可見。中國典範的優勢將與日俱增。是否如此,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係旅美體制外歷史學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龔忠武
  • pages: 70
  • 標題: 中西文明的典範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