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利亞問題看俄羅斯重返中東|姜書益
敘利亞內戰在去年12月莫斯科會談後終告停火。儘管交戰各方仍有矛盾,但由於俄羅斯和土耳其兩國態度轉變,而使敘國不同派系同意妥協。此次停火協議排除了美國和聯合國的介入,顯示俄羅斯在中東的主導地位已逐漸成形。
在莫斯科會談結束未久,由俄羅斯、土耳其與伊朗三國所主導的敘國政府軍與反對派會談,於1月23日在哈薩克首府阿斯塔納正式展開。
各方有各自的盤算
伊朗會參加會談,主要是因它在敘利亞不僅派有正規軍,還有大批受其挾制的黎巴嫩真主黨部隊。敘利亞反對派願意參與,主要是因其幕後支持者土耳其的態度轉變。觀察家認為,這次敘利亞交戰各派同意會談,顯示敘利亞問題已出現重大轉機和進展,但由於完全排除了美國和聯合國,甚至連遜尼派的阿拉伯聯盟成員亦未參與,因而引起部分國家不滿。
俄科學院國際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專家普里馬柯娃(Е.М.Примакова)與納德因─拉德夫斯基(Виктор Надеин-Родевский)提出,此次與會各方對敘利亞情勢均具有直接的影響力,特別是得到土耳其的合作,阿勒坡(Aleppole)問題才能順利解決。過去敘利亞各反對派在土耳其的整合下雖未成功,但安卡拉當局與各反對派仍有接觸管道,土國特種部隊曾多次協助「敘利亞自由軍」(Free Syrian Army)的行動。專家認為,土耳其之所以能改變敘國反對派的激烈主張,主要是因其武器裝備和人員補給均需通過土耳其而取得。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土、伊三國推動的敘利亞和平進程中,美國要求阿塞德總統必須下台的主張,已被完全排除。其實,自阿勒坡戰役勝利後,俄羅斯便決定拋開美國,直接與土耳其聯手解決敘國內戰問題。毫無疑問,俄羅斯重返中東的局面已逐漸成形,不過專家認為,儘管敘利亞問題已進入談判階段,但不排除未來仍有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
敘國領土恐被瓜分
敘利亞內戰6年以來,特別是2016年的危機,讓外界瞭解,沒有任何國家能完全掌控敘國全局,因為這場內戰不僅涵蓋域內國家,更涉及國際強權的勢力劃分,由於各方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取得適當回報前很難讓他們自動撤軍。幸好由於敘國交戰各派的實力有限,所以衝突情勢很難升高,各派也只得尋求妥協。目前俄、土、伊聯盟已可控制敘國的北部地區,這是敘國領土被瓜分的第一步。
其實,俄、土、伊三國合作,可說是「美俄敘利亞問題處理小組」的替代。由於美俄兩國無法完全影響和掌控敘利亞交戰的不同派系,致使美俄達成的停火協議一再遭到破壞。俄、土、伊聯盟卻可以解決敘國內戰問題,並可從西北地區開始展開停火,這是因為三國參與敘利亞內戰多年,花費不貲,都希望儘速解決。尤其,伊朗是大馬士革的重要盟友之一,阿塞德總統之所以能繼續掌權,就是受到德黑蘭的全力支持,但伊朗並不富有,要突破西方制裁,更需要與外國發展友好關係,因此,在敘利亞問題上採取更為緩和的立場。
至於土耳其,敘利亞內戰發生以來,土國南部一直飽受戰火摧殘,除有大量難民的湧入,土國內部更出現矛盾和對立,致使國家安全面臨極大威脅。
對俄羅斯而言,敘利亞衝突情勢升高對它並沒有好處,不只是俄國軍人生命安全面臨威脅,還對其國際形象影響極大,例如莫斯科在阿勒坡和帕爾米拉(Palmyra)採取俄式的反恐行動,引起國際強烈指責,而帕爾米拉最後仍為伊斯蘭國(ISIS)奪回。這促使莫斯科決定採取另一種方式解決敘國問題。
以上這些因素,促成俄、土、伊三國願以談判來解決敘國內戰問題,不過,談判歸談判,三國可繼續控制其占領區。例如,俄羅斯與伊朗明確保證大馬士革當局在占領阿勒坡後,不會向伊德利布(Idlib)進兵,因為這個地區目前屬於土耳其軍隊控制的勢力範圍,如不得到俄、伊的支持,敘國阿塞德政府也無力攻擊該城。其次,伊德利布位於兩個庫德族重鎮威脅的影響下,只有土耳其控制此城,才可阻止反對派對阿勒坡的反攻,阿塞德政府才能將大部分兵力調往帕爾米拉、霍姆斯(Homs)等地。
同時,基於戰略需要,俄、土、伊三國已取得共同對抗恐怖主義合作的先決條件。安卡拉同意將伊德利布的反對派分為恐怖份子及反政府派。敘國多為遜尼派,他們一向認為真主黨是恐怖主義分子,但俄、伊要求確保真主黨能安全離開敘利亞。
不過,俄、土、伊三國之間仍有許多矛盾,儘管合作,卻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聯盟,尤其,在中東歷史上,土耳其與伊朗一直在爭奪本地區的領導地位,最近俄羅斯在中東不斷展示其實力,自然也引起土、伊兩國的不安,所以,三國建立長期聯盟的條件目前並不存在,只能說是一種解決敘利亞內戰的討論平台,如欲進一步解決敘利亞問題,未來仍需其他有關國家加入討論,否則敘國內戰恐怕很難解決。
俄國取得重返中東的機會
美國國務院表示,俄、土、伊三國在中東問題上的合作,並不表示美國已失去其在中東的領導地位,但俄國觀察家認為俄羅斯已取得中東的領導地位,當然莫斯科也因此成為遜尼派的敵人,這也是最近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卡爾羅夫(Александр Карлов)被刺的重要原因。根據伊拉克專家和媒體的報導,此次俄使被刺應與遜尼派的「征服薩姆陣線」有關,因為該組織一向以保護受俄羅斯和大馬士革壓迫的遜尼派為己任。
然而,俄羅斯中東問題專家柯札諾夫(Николай Кожанов)認為,由於最近莫斯科表現出決定性的作用,並能有效地維護其本身權益,已成為中東地區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不過他也承認,儘管如此,俄羅斯仍無法取代美國在中東的地位,因為莫斯科的政治和經濟實力不如美國;莫斯科此次成功不代表它能驅逐美國勢力。
根據俄國科學院另一專家伊格拉琴科(Александр Игнотенко)的說法,俄羅斯之成為中東國際關係中的要角,主要是由於俄、土、伊三國的合作模式。原來俄、土在處理阿勒坡危機的過程中,將阿拉伯各王國、伊朗排除在外,因而引起德黑蘭的強烈不滿及百般刁難,最後俄、土雙方邀請伊朗加入談判,才會有莫斯科會談。同樣的,伊斯蘭聯盟等其他各國對此亦極為不滿,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等國已開始擴大其盟邦,並準備進行對抗。此外,敘利亞遜尼派也開始建立類似基地組織的準國家機制,未來中東情勢仍充滿變數。
敘利亞停火協議之達成,可說是近年俄羅斯中東外交上的重大成就,也是2016年國際社會的重大事件。這項停火由俄、土、伊三國而非由華府或聯合國所促成,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其實,自阿勒坡危機以來,莫斯科就發現直接與區域有關國家合作,比與國際強權談判更有效率。況且,目前俄、土、伊三國已控制敘利亞北部重要的戰略地區,而且在和平談判的進程中,美國原要求阿塞德總統必須下台的主張被排除,所以,儘管美國新政府一再向俄羅斯示好,但在莫斯科及阿斯塔納會談中仍被排除。
土耳其因指責美國涉入去年7月流產政變而使土、美關係惡化,美國又因推動伊核協議、指責利雅德當局參與恐怖主義,而與遜尼派沙烏地阿拉伯集團關係不睦,沙王甚至拒絕出席美國主導的海灣國家峰會。俄羅斯則未因同年11月戰機擊落事件與土、沙關係破裂,俄、沙不僅參加了國際能源會議,並在厄爾多安總統向俄國致歉後,俄土關係迅速升溫。綜言之,莫斯科在中東外交上的成功,完全建立在華府戰略的錯誤上,川普政府如果繼續犯錯,美國失去對中東的影響力,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
(作者係前駐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附加資訊
- 作者: 姜書益
- pages: 31
- 標題: 從敘利亞問題看俄羅斯重返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