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分眾國」已經上路│張麟徵

「美利堅分眾國」已經上路│張麟徵

近年來,「美利堅分眾國」一詞時有所聞。2012年11月,廣州的《南方人物周刊》評論歐巴馬製造了美國社會分化和對立,美利堅合眾國有變成「美利堅分眾國」的趨勢。2016年大選後,《時代》周刊選川普為年度風雲人物,封川普為「美利堅分眾國」總統,川普當時說美國早就分裂,不是我造成的。選後《紐約時報》根據選票製作了兩張地圖,一紅一藍,分裂成「川普國」與「柯林頓國」,頓時打響了「美利堅分眾國」的名號。

20220220

2020年11月選舉掀起巨浪,川普不認輸,不願交出政權,但拜登險勝後在12月宣布「美國人的分歧從現在開始結束了」。真的結束了嗎?為何次年1月6日還會發生民眾衝進國會山莊事件?

歐巴馬時期就開始分裂

今天美國最嚴重的內政問題莫過於分裂無所不在,一個分裂的國家,如何能有效地落實內外政策?美國公共廣播電台(PBS)在2020年1月推出一部題為《美國大分裂》(AMERICA’S GREAT DIVIDE-FROM OBAMA TO TRUMP)的紀錄片,談的是從2008年歐巴馬上台到2019川普執政第三年,美國如何一步步走向分裂的情況。有人戲稱,如果PBS再拍一部續集,一定會更精彩,畢竟那時還沒有Covid-19,攻占國會山莊的事也還未發生。

其實,美國內部分裂的現象並非始自歐巴馬,早在柯林頓及小布希時就已經萌芽,只是那時國力還很強,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尚未令人怵目驚心。歐巴馬以黑馬之姿,憑藉他過人的口才,煽動性的口號,如Change、Yes, We Can,以及藉著對少數族裔、移民、女性、進步群眾的動員,在大選中脫穎而出。一個非裔當選世界超強國家的總統,這在美國,甚至整個西方世界,都是劃時代的一筆,值得稱道。

但勝選容易治理難。歐巴馬並非大開大闔的政治家,非裔出身使得他的政策動輒得咎,既未滿足非裔對他主持公義的期待,又得不到白人多數的諒解,特別是共和黨更成了搬不動的擋道巨石,處處為難他。於是政策成了犧牲品,「歐記」健保、槍枝管制等都在共和黨杯葛中出局。繞過國會用行政命令便宜行事,又傷了民主的程序正義,失去更多支持。歐巴馬沒想要分裂美國,但其非裔身分是原罪。

非裔總統的出現,讓白人、特別是弱勢的「老白男」集體焦慮,掀起怒潮,催化民粹,最後終於將川普推上總統寶座。而川普的個性張揚瘋狂,不按牌理出牌,長於網路行銷,以twitter治國,直面群眾,率性而為,讓本已分裂的美國社會更加分裂。

20220221

美國是多重分裂的國家

美國是一個多重分裂的國家,政治、經濟、族群、階級、貧富宗教等各方面都呈現分裂現象。政治上民主、共和兩黨輪替執政,兩黨雖然政治理念不同,時有摩擦,但以往仍能運行不輟,為何最近十來年勢如水火,彼此杯葛?甚至導致政府機構幾度關門停擺?除上述歐巴馬與川普因素之外,不乏其他深沉原因。

第一個是種族因素。美國本是一個白人為主的國家,早年白人占壓倒性多數,但隨著白人出生率不斷下降,其他有色族群生育率本來就偏高,再加上移民持續湧入,現在美國白人占比已經下降到接近50%,引起白人族群很大的危機感。

共和黨反對移民旗幟鮮明,民主黨比較寬鬆,拜登競選時曾主張開放邊境移民,執政後卻未執行,因為當下不僅白人反對有色族群移入,甚至西裔也反對開放邊界讓拉美移民進入。美國各色族群相處並不和睦,白人歧視非裔、亞裔、拉美裔不在話下,非裔也歧視亞裔,特別是華人。

第二個是貧富與階級對立。2000年前這種對立就存在,但並不嚴重。小布希執政後,忙於對外用兵,放任華爾街金錢遊戲,造成2008年金融危機,蔓延全球,衝擊各國經濟。其後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引爆占領華爾街運動,波及許多國家。美國東西兩岸與各大城市的金融、高科技、政治菁英等階層都是高收入者,中西部廣大地區的鄉村農民與工人都是低收入者,前者是民主黨的支持者,後者是共和黨的支持者,相互間敵意明顯。驢象之爭既是政治理念之爭,也是貧富與階級之爭。

第三個是全球化與產業外移。資本主義服膺利益取向,在全球化大浪潮下,資本湧向獲利高的地方是常態,所以大批美國產業移往海外,特別是中國,導致美國出現實體產業空心化現象。如美國第四大城底特律,原來是美國汽車工業中心,美國三大汽車廠都設址於此,但後來競爭力大減,產業被迫外移或休業,原為當地中產階級的汽車工人,突然失業,變成了憤世嫉俗的「老白男」。

第四個是社會衝突頻仍。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不設限,這種情況下,社會規範難以建立,秩序難以維護。特別是個人擁槍合法,販毒吸毒常見,偷盜搶劫不斷,街頭暴力時有所聞,社會治安敗壞。非裔行為容易出軌,白人警察執法常常過當,這樣的顏色衝突時時上演,社會因此撕裂,政治風波頻生。

加以這兩年中美貿易戰未歇,Covid-19肆虐,政府印鈔救濟,斷鏈與港口壅塞,導致通膨不斷上升,物價飛漲,度日不易。超商,甚至貨櫃被「零元購」之事屢見不鮮,警察束手無策,任由這些人拿、搬、搶。亞裔是美國的乖乖牌,由於刻苦聰明,在就學、就業上表現不俗,反成了其他族裔的眼中釘。在川普反中與醜化華人的政策下,華裔常遭暴力迫害,甚至被殺。拜登的加碼反中,使情況雪上加霜。

第五個是治理危機。從小布希、歐巴馬、川普到現在的拜登,歷任總統面對日益深化的分裂情勢都束手無策。究其原因,一來是冰凍三尺,非短期可解決。再則政黨對立嚴重,彼此進行政策杯葛,使得任何政黨都做不出成績,死結越打越深。分裂深化與憲政理念、利益、結構、族群等因素糾纏一起,盤根錯節,難以理順。

20220222

社會分化的趨勢難以遏制

美國的分裂趨勢積重難返,沒有解方,原因在於:

一、憲政結構難解,權力鬥爭難止。從歐巴馬到川普,政治被激化、民粹化、極端化之後,各個政黨本身又分裂出極端性分支,越發難以理出頭緒與達成妥協。當下拜登的BBB預算案卡在民主黨西維吉尼亞州參議員曼欽的手中,未能過關,拜登連同黨同志都說服不了,又怎能奢望共和黨放手?聯邦制下,聯邦與州的權力劃分相當複雜,沒出大事問題不大,一旦碰到像Covic-19這種大事,防疫政策的決定權與醫療物資分配就會出現爭執。

二、貧富與階級矛盾無法解決。在美國,政府並不是決定政策的主體,決策者是隱身於政府背後的各種特殊團體,像是軍工複合體、猶太裔華爾街金融行業、東西兩岸高科技產業、生技醫藥產業、好萊塢影視與各種新聞媒體等。他們才是幕後的影武者,左右美國的內外政策,決定哪些政治人物能進入政府機構。沒有這些團體的支持,政治人物很難取得關鍵政治職位。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的政策選擇與操作空間都是有限的。

美國在海外連年征戰,當然是軍工複合體在後面推動;升不升息不是政府說了算,而是由公私難分的聯邦儲備體系(FED),考慮諸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之後才能決定。所有這些特殊團體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不會想到底層階級日子好不好過,也看不到在餐風宿露街民們的困境。統治菁英與普羅大眾是兩極,互不理解。

三、逆全球化操作拉不回舊日榮景。有鑑於全球化掏空了美國的實體經濟,使原來的中產階級淪為低收入戶或失業者,引起民憤,川普上台後開始逆全球化操作,打壓中國之際,祭出許多優惠,呼喚海外美國企業返美,重整美國實體工業,緩解國內社會緊張情勢。但美國內部的投資環境沒有競爭力,美企響應川普號召者幾希。

倒是在美國的淫威下,像台積電、三星這些亞洲企業冒著賠本的危險,被迫不得不在美國設廠投資。全球化雖然受到川普及疫情雙重衝擊,難復舊觀,但美國想重建自身工業體系,只怕也是癡心妄想。

四、族群整合難以實現。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自許為民族大熔爐,實際上不過是盤色彩繽紛的沙拉,無法融合,每個民族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認同、風俗習慣。這個由盎格魯薩克遜人建立的殖民國家,先天就缺乏內聚力。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各族群不僅原有的差異性仍然存在,在上述種種不同勢力的拉扯下,分裂更加深化。

20220223

結語

2020年底選舉結果,印證了2016年紅藍大分裂情勢固若金湯。選後的僵局讓觀察者認為「美利堅分眾國」正式誕生。川普確實加深了美國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分裂,拜登勝選後稱將終結大分裂,但上台後的作為與川普相去不大。

眼前美國政治最大隱憂是沒有適格的政治領導人。放眼望去,拜登老邁,一年來,無論應對疫情、通膨、斷鏈、阿富汗撤軍等問題,成績都不好看,支持度一路狂跌到只剩33%,還宣稱要競選連任。

目前各種民調顯示,拜登支持度穩定下滑,美國正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反倒是2020年高票(7,400萬)落選的川普,現在人氣反超過拜登。哈佛大學去年12月的民調認為,如果現在舉行2024大選,川普將獲勝。但川普充滿爭議,也被公認為非適合的領導者。如果兩黨還是這些老面孔,分裂情勢不可能好轉。

政治分裂是一切分裂之本。在國會山莊事件發生一周年之際,美國眾多學者及有識之士都警告,美國有發生二次內戰的可能。前總統卡特1月5日在《紐約時報》發文,憂心忡忡說「美國已站在深淵邊緣」,若不立即採取行動,將面臨內戰與失去民主的風險。卡特顯然對川普支持者質疑2020年的選舉結果,闖進國會山莊不以為然,他呼籲各政黨團結合作,共同對抗兩極化與政治暴力。

提醒與呼籲是一回事,兩黨領導能否懸崖勒馬又是另一回事。美國容或不至於走上內戰的錯誤道路,但可以肯定的是,因領導無方,由各種分裂造成的混亂將持續消耗國力,「美利堅分眾國」的步伐將越走越快。

(作者係本刊主筆、台大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麟徵
  • pages: 32
  • 標題: 「美利堅分眾國」已經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