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祈兩岸同胞平安│許文彬

清明祭祖祈兩岸同胞平安│許文彬

今年4月4日,農曆甲辰仲春之季,春暖花開時節,馬英九率青年學子到西安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進行「和平之旅」、「友誼之旅」。吾人期盼台灣內部放下政黨顏色的糾結,大家一起朝著兩岸友好、百姓共贏的方向前行。

海峽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生活在台灣的人其實也就是傳承五千年民族血脈和精神文明的中國人。而今若將「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名稱加以區隔、對立,煽動族群情緒,恐將影響台灣內部的團結,也會造成海峽兩岸互動的負面效應。

如果刻意強調「你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那麼,下一步的邏輯就會是:「孔子、孟子、李白、杜甫都是你們中國人的,不是我們台灣人的!」那對台灣的歷史文化有什麼好處?

「中國」一辭本來是指歷史上的華夏族、漢族地區。至於一般所稱的「本土台灣人」則是指閩南人的後裔,公元1661年跟隨鄭成功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移民台灣;其先祖則是源於「河洛」,亦即黃河、洛水交會的中原地帶,於4世紀「五胡亂華」年代南遷。詩經‧小雅:「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禮記‧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由此可見,「中國」的名號原是與蠻夷區隔而來,亦即跟「中原」、「中華」的涵義相同。

即便在當今的台灣社會,放眼教育界和企業界,「中國」之名亦俯拾皆是。例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以及中國鋼鐵公司、中國信託投資公司、中國輸出入銀行…。至於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也是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或國語(北京話),以及倉頡所造之字。因此,如果硬要把「中國」這個名號奉送給海峽彼岸專用,豈不與台灣現實社會脫節?

2000年5月20日台灣首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就任時宣示「四不一沒有」,大陸回應指出:「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台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台灣的。」意指按照我方當前憲政法制所體現的「中國」概念,北京是可以接受的;這也正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默契。

憲法增修條文的「前言」指出:「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而增修本憲法條文。立法院據此制定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暨施行細則,明定「大陸地區」:「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亦即「中共控制之地區」。由此可見,兩岸關係確實有其特殊性。至於在經貿交流方面,台灣對大陸每年還享有高達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綜上,兩岸關係乃「五緣」俱備:「地緣、血緣、文緣、法緣、商緣」。從而,「友陸」即是「愛台」,「抗中」恐致「害台」,其理甚明!

(作者係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許文彬
  • pages: 35
  • 標題: 清明祭祖祈兩岸同胞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