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英九訪陸的冷思熱望│宗鷹

對馬英九訪陸的冷思熱望│宗鷹

馬英九一行為期11天的大陸行,在「習馬二會」後結束。此行獲得無數熱議熱評。概之爲:遲來「補課」,適時「壯行」。追隨行蹤,情熱心頭,滿懷熱望,更多冷思。

台獨執政逆施連年,兩岸關係惡化至極,一方面高度冷卻,另一方面極度玩火。520公然頑獨即將登台,關切台灣前途命運的人豈能沒有作為?馬英九掙脫蔡英文強加的政治枷鎖,也突破自身的精神局限,開展以尋根歸宗為標誌的第二次登陸。

逆勢而乘勢顯見明智

馬英九此次登陸,既逆台獨挑釁大陸造成兵凶戰危之勢,又乘台灣民眾強烈渴望「兩岸和平」之勢。在台灣,儘管有不少人缺乏國家民族認同,但求兩岸和平已成主流民意。只是,中國大陸豈能容忍台獨鬧騰?

馬英九動身時,「台獨」當局不是妄求他「宣示主權」嗎?理直氣壯回應,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同屬一個中國的地區,談何主權宣示?他深明,台灣海峽一旦成為火海,寶島不幸變為焦土,受害的是台灣民眾,危及的是海峽兩岸。求和並非是非不清的和平主義,而是追求反台獨的真和平。

馬英九返台後在社交媒體發文強調,「只要有共同的民族認同與政治基礎,就可以坐下來化解矛盾,累積互信」、「只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兩岸就可以繼續對話」。他說「我衷心期盼,為了台灣民眾的福祉,賴清德能以民為念,務實回應,如此方是台灣安全之幸,兩岸人民之福」。這說明他心知肚明,兩岸「避戰求和」的癥結在反「台獨」。

乘勢中帶勢更為可貴

馬英九回台後不久,即有不少政治人物繼續「登陸」,這個帶勢可喜。馬整個行程凸顯了從馬氏家族「尋根歸宗」,到台灣各氏族「尋根歸宗」,國民黨的「尋根歸宗」,以至兩岸的「中華文化」賡續光揚、「中華民族」復興使命。

中華民族的「尋根歸宗」是兩岸關係的血脈紐帶。島內台獨就是從否認「台灣人是中國人」肇始,而且一直製造子虛烏有的「台灣民族」。馬英九多次在講話中提及「炎黃子孫」與「兩岸中國人」。他還指出,任何所謂「去中國化」的行徑都不會成功。

國民黨的「尋根歸宗」別有深意,亦有新意的警示。馬英九此行特別探訪了不少與國民黨歷史攸關的文物和聖地,他還明言孫中山先生的偉大遺願在兩岸都有所實現。從國民黨前主席嘴裡說出大陸也實現了中山遺願,這頗不平常。

馬先生除借孫中山先生的話提到「統一」,一直回避直接講到「統一」,但他多次強調中華文化的意義和在兩岸的賡續傳揚,對島內堅持中華文化也會起到帶勢作用。

見識大陸發展是無形帶勢

大陸的「中國式現代化」正在日新月異推進。台獨和外部干預者極盡抹黑、醜化的能事。一個被異化和變型的假大陸,常常矇蔽台灣民眾的心思和眼光。這次有不少台灣青年跟隨馬英九,一睹大陸真容、真品、真實,定然帶起一個重新如實認識大陸的新勢頭。

凡此種種帶勢,關鍵是帶勢者的真情、實心和堅行。猶記得1996年7月26-28日,海外中山學社和馬鶴齡創建的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協會,在芝加哥合辦「21世紀中國前景」研討會。當時李登輝的台獨傾向露頭不久,居然說「未來教育要從大中華狹窄觀念走出來,多瞭解台灣」,更要從教育著手「去中國化」。馬鶴凌氣憤地在台上指責李登輝的「滅國去史」、「將來台灣青年就只知道有台灣,不知道有中華民族」。會後我進一步向他請教,也當下記下他講的:「以反台獨、促進海峽兩岸通力合作、和平統一,作為大會論證的主要內涵」、「為弘揚、傳承中華文化效力」、「我主張化獨漸統」。馬英九也許不便如他父輩那麼直白,但情到真時也會自然流露一些。畢竟他的先父給他立了很高的標竿。相信並期望他能達標、超標。

「習馬二會」兩岸心靈溝通

「習馬二會」堪稱兩岸心靈溝通的示範。馬先生沒有往日的權力,仍有相當的潛力,不宜高估其能量,也不應低看其影響。

習馬二人交談時,馬先生帶的20名台灣青年學生全程參與,而且是公開的對話。這創建了一個平台,讓習近平直接向台灣青年表達兩岸人民的親情。大陸對台政策在話裡話外,核心之語就是兩岸同屬中華民族。

「習馬二會」不可能為兩岸關係帶來實質性的改變,但有助於衝破兩岸僵局冰封。回台後,馬英九發文中特別描述:「大陸高層在與同學們溫煦、親切的互動,臨別贈言『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未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讓他們心中著實感動」。同學們告訴他「好像長輩慈祥又耐心地跟他們分享人生經驗,是他們一輩子難忘的記憶。」借用蘇軾的詩語來說,就是「草木漸知春,萌芽處處新」。

520即將來臨,一場前哨戰正在台灣海峽和太平洋兩岸展開,而一股爭相「訪陸」的熱潮已在台灣島內湧起。此時此際,歐陽修的詩句不禁浮上心頭:「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作者係旅居美國退休學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宗鷹
  • pages: 40
  • 標題: 對馬英九訪陸的冷思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