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快速騰飛但不可能取代中國│花俊雄

印度快速騰飛但不可能取代中國│花俊雄

2023年4月,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公布印度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3年10月《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印度2023-2028年,經濟年平均增長率將達6.3%,超出中國2%。而且,印度的人均GDP只有中國的七分之一,這對希望擺脫中國風險的公司充滿吸引力。印度渴望將自己定位為中國的替代者,美西方觀察家也紛紛揣測印度是否能超越中國。對於印度一頭熱的樂觀情緒,美國的智庫及媒體接二連三地撥冷水。

印度的人口紅利不大

首先,雖然印度現在人口比中國更多,但觀察家認為,既要看總量,還要看品質,更要看人才。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全球15-64歲的人口中將有五分之一是印度人,而印度一半以上人年齡在25歲以下。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印度的撫養比已從1967年的82下降到2022年的47。撫養比是衡量家庭照顧兒童和老人所負擔的指標,低撫養比通常有助於提高儲蓄和投資;充足的勞動力可使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受控,而家庭本身也會將多餘的收入用於投資,而非用來撫養子女或照顧父母。

然而,印度一直難以提升就業,目前印度的勞動人口(15-64)中,只有一半在勞動。印度的總體失業率為7%,但受教育水準越高的群體失業率越高,高學歷群體占14.3%,中等學歷群體為8.1%,基礎教育水準群體為3.1%,低於基礎教育水準群體為1.7%。最近幾年印度勉強超過中國成為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但其增長速度不足以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印度每年需要大約900萬個新增工作崗位才能跟上人口的增長,每年的職位短缺使許多人不得不從事傳統農業工作,農業約占印度勞動力的60%。

過去四年裡,印度農業勞動人口增加了約6千萬,一部分歸因於政府每月向受疫情影響的農民提供5公斤大米或小麥,使不少勞動人口留在農村。另一原因是由於製造業不發達,農業人口轉向非農業人口的速度緩慢,而且多數就業是非正式的。印度工資水準已停滯8年,不少人與其在城裡受窮,還不如留在農村。儘管印度政府鼓勵製造業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但仍有數千萬勞工回流農村,各地工廠面臨招工困難,這種趨勢對印度的經濟結構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印度勞動力發展不足

印度勞動力發展不足的背後,教育因素也很重要。由於精英教育投資占了整體教育的資源,導致大眾教育發展不佳,學生完成初等教育後即成為勞動力,他們的技能與市場上的工作崗位不匹配,因此在工作效率和產品品質這兩方面,印度工人都不占有優勢。熟練的工人少,嚴重制約了印度製造業的發展。專家認為,印度勞動制度改革的重點不在於如何保障工人權益,而在於如何使每年新增的1千萬勞動力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工人」。

印度大約只有五分之一的女性就業,這遠低於全球中低收入國家的50%平均水準,更遠低於中國的71%。根據2023年的調查,有45%的女性表示照顧孩子和料理家務使其無法出外工作。儘管印度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但女性就業率卻下降,經濟學家對此的解釋是,大多數女性所從事的工作報酬太低,以至於一旦家庭不再需要額外收入,妻子就會停止外出工作。

中國大量農業勞動力進入工廠,提升了數億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印度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勞動力遷移。印度大量人口還在長期失業或就業不足的困境中掙扎,這意味著世界可能無法指望印度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印度基礎設施陳舊落後

其次,印度陳舊落後的基礎設施亟待升級。到過印度的人都對火車頂上和車門擠滿乘客印象深刻,對坎坷不平的公路歎為觀止。2014年,莫迪上台後推出了「印度製造」,說要優先改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工業走廊等基礎設施,並倡議「數字印度」,要加快構建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經過10年的打造,印度出現了「驚人的變化」,高速公路每年以1萬公里的速度在增長。印度擁有僅次於美、俄、中的第四大鐵路系統,總長度達12.6萬公里,每天載客量約2,500萬人次,但其鐵路網主要建於獨立前,年久失修且缺乏維護,導致事故頻發,從2017至2021年間,有超過10萬人因火車事故死亡。儘管印度政府宣布了鐵路升級計畫和高鐵修建計畫,但捉襟見肘的財政令其不得不有所取捨,高鐵案一拖再拖,不知何時才能開建。

印度擁有8.8億互聯網用戶,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的10.5億。莫迪政府的另一項德政是在全國新建了超過2000萬個廁所,緩解了印度露天排便的問題。2021年8月15日,莫迪總理宣布將啟動100兆盧比(相當於1.35兆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畫,以提振國內經濟、增加就業,但受制於財政困難,此計畫能多快落實還很難說。

印度的科技仍落後中國

其三,印度在科技引領的經濟發展中落敗。6月24日,美國前國防部助理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艾利森(Graham Allison,他是《註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的作者),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發表的《印度有可能超越中國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嗎?》(Will India Surpass China to Become the Next Superpower?)文章中指出,中國STEM學科(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每年的畢業生幾乎是印度的兩倍;中國將GDP的2%投入研究和研發領域,而印度只投入0.7%;在全球20大高收入科技公司中,4家來自中國,目前還沒有印度公司上榜;在世界的5G建設中,中國產生超過一半的5G設備設施,印度僅占1%;中國創造的抖音及其他應用程式已遍及全球,但印度至今尚無世界性的科技產品。對於人工智慧領域而言,中國是美國在世界上唯一的對手。

中國的商湯科技AI模型最近在多項關鍵技術性能指標比拼中,戰勝了OpenAI公司研發的GPT-4;而印度根本沒有參與比拼的實力。目前中國擁有世界65%的人工智慧專利,印度僅擁有3%。從2013到2022年,中國的人工智慧公司共收到約6,873億人民幣(下同)的私人投資,印度僅獲506億。頂級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主要來自中、美、歐洲,印度則遠遠落在後面。中國的STEM學科(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畢業生人數為470萬,印度260萬。截至2020年,近四分之一的就業年齡印度人從未上過學,印度在消除文盲方面比中國至少落後半個世紀。

艾利森教授認為,在評估一個國家的實力時,勞動力的品質遠比數量重要。國際社會廣泛稱讚中國「消除極端貧困」的奇蹟,而印度人仍遭受嚴重的貧困與營養不良。在1980年的中國10億人口中,有90%的人的收入都低於世界銀行規定的「極端貧困」標準,如今這個比例近乎為零。但現在印度的14億人口中仍有超過10%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線以下」,每天只有不到16元人民幣的收入。與此同時,最新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在2019到2021年間,印度有16.3%的人還受到營養不良的影響,這個數字在中國則低於2.5%。此外,印度是世界上兒童營養不良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儘管印度經濟過去兩年增速迅猛,超越了過去的宗主國-英國,躋身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但相較於中國,印度的經濟體量還是太小。中國製造業2000年就占世界的10%,出口和GDP就是印度的二、三倍,而現在中國的經濟體量已是印度的五倍,中國128兆的GDP已遠高於印度的23兆GDP。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在2000-2022這20多年間,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占比,已從不到10%上升至超過30%;印度則一直維持在5%以下。根據同一調查,在2000-2022年間,中國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占比從2%上升至超過14%;印度則一直維持在2%以內。根據IMF調查,在2000-2022年間,中國的GDP從不到14兆上升至130兆,增加超過9倍;印度2022年仍未達29兆。

印度短期內不會超過中國

艾利森教授認為,印度在經濟上很難達到西方的預期,更不會超過中國,因為印度經濟本身不夠大,其科學與技術發展落後,以及貧困率居高不下。總之,就市場機會和生產能力而言,短期內,印度不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未來10年對印度非常關鍵,莫迪說2047年印度獨立100周年將是印度擺脫貧困,步入發達國家之年。他說:我們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從第10大經濟體躍升至第5大經濟體的速度表明,印度是認真的。

中國對於印度的崛起始終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畢竟,21世紀會名副其實地成了亞洲人的世紀。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花俊雄
  • pages: 49
  • 標題: 印度快速騰飛但不可能取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