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人才特具風骨氣節│湯元智

中國外交人才特具風骨氣節│湯元智

中美關係經過川普幾年折騰下來,到了2020年已大受折損;夏季,國務卿蓬佩奧在強關中國駐休斯頓領事館後,竟要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出行須先得到國務院批准。崔大使為顧全大局,只能忍辱負重,但他不卑不亢,有理有節,進退有度,2021年夏天終於結束了長達8年有餘的出使任務,返回中國。崔大使不辱使命,大節不虧,從他身上,國人看見了漢朝蘇武的風骨氣節,歷經兩千餘年而未衰。

20220246

漢代長期受匈奴欺凌

漢朝立國伊始,與匈奴的關係就陷入了困局。高祖北伐匈奴,平城之役被圍白登,幾乎全軍覆沒,全仗陳平「奇計」間道,方得以身免。高祖逝後,匈奴單于致書漢廷,以大不敬言辭調戲呂后。此等奇恥大辱,朝廷敢怒不敢言,仍然好言以對,多遣女子錢帛,實行所謂的和親政策。即使漢廷如此委曲求全,匈奴自恃武力強大,貪得無厭,經常入寇邊境,劫掠人口財貨。是以邊關年年告急,朝廷束手無策,還得繼續向匈奴陪笑臉,執行和親政策。

對匈奴卑躬屈膝以求和平的政策在漢廷內部始終存在爭議。收到單于大不敬國書後,呂后召集廷議,與會大臣群情激憤,樊噲帶頭力主出兵討伐匈奴,以維護國家尊嚴。只有周勃等少數極力反對討伐,並詳陳利害得失,主張理性以對。朝廷無奈只能選擇忍氣吞聲。到了漢文帝時,天才少年洛陽賈生賈誼不僅關注劉姓藩王尾大不掉的內政毒瘤,也高度關注漢匈間的不平等關係。司馬遷《史記》關於匈奴的內容多有取材其中。賈誼痛陳和親之弊,提出對付匈奴新思路,稱為「耀蟬之術」。

「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千石大縣,以天下之大而困於一縣之小」賈誼之言,2000年後讀來感觸格外沉重,痛如錐心。難道中華民族的繁榮復興就得困死在台灣問題上嗎?儘管有賈誼的對策,漢文帝和其後的漢景帝並未採納,還是穩字當頭,厚植國力為要。面對匈奴不時進逼,仍承襲不平等的和親政策。這種不正常的局面直等到漢武帝親政後方見改觀。

漢武帝下決心征伐匈奴

後人提起漢代征伐匈奴,通常津津樂道衛青、霍去病等的赫赫戰功,但漢武帝做出對匈奴開戰的決定並不容易。他絕非好大喜功,求勝心切的冒失之輩。元光2年,西元前133年的馬邑之役,開了漢匈全面戰爭的序幕。在此之前數年間,漢武帝召開幾次國家最高戰略會議的廷議,由他親自主持,專門討論對匈作戰。老臣韓光國主和,新秀王恢主戰,各大臣人人暢所欲言。內容涉及雙方實力對比,漢朝內政外交得失,如何進行戰爭準備等等,涵蓋甚廣,議論細緻深入全面。最終由武帝做出開戰決定。

衛青、霍去病領導的幾次戰役從正面攻擊匈奴,無疑是具有決定性的,從此匈奴絕跡漠南。鑿通河西走廊,斷匈奴右臂,致使匈奴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除正面戰場之外,漢對匈全盤戰略中的西線戰略設計,在於鑿通河西走廊後鼓動西域諸國聯漢,反對匈奴在當地的統治,並斷絕匈奴和祁連山以南廣大羌人部落的聯繫,以徹底斬斷其右臂。這個任務後來由趙充國屯田河湟完成。在東線,武帝設置蒼海郡,目的在於阻隔匈奴聯繫東北少數民族,斷其左臂。戰術方面,大大擴充騎兵規模,提高騎兵素質,無疑是重中之重。

此外,步兵和戰車這些漢軍傳統強項未受到輕視而有所偏廢,反而發展出一套行之有效應對匈奴騎兵攻擊的戰法。李陵率五千步卒,遭遇六七萬匈奴騎兵重重包圍,多賴大車陣法和弓矢之利,堅持多日而未敗。故漢軍所長步戰車戰必有破敵之道。

歷經224年漢才制服匈奴

即使漢廷方面事前做足了功課,內部準備充分,外交動作不斷,在長期的對匈作戰中,固然匈奴的力量受到巨創,勢力收縮不小,然而漢方亦消耗巨大。霍去病數次與匈奴大戰於居延海,一次出發時有戰馬七萬匹,惡戰旬日,班師凱旋時,僅存二萬餘匹,損失即十居六七。各類戰爭物資消耗規模之大、數量之巨,可窺見一斑。且漢匈交戰勝負互見,前面提到的李陵,其後的李廣利,不過是漢軍多次嘗到敗績中較為人知的兩次。漢廷取得的每個勝利背後所消耗的人員物資,都要大過戰敗的匈奴。

漢所恃者在於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社會經濟發達,無論是時間或資源都消耗得起,這點多年前賈誼早已洞見。匈奴則完全相反,每一次的敗仗都標誌著永遠的損失,難以再奪回來。漢廷取得最終勝利消滅匈奴,說匈奴是被漢廷以其強大國力點點滴滴耗盡耗乾,絕非言過其實。

即使國力如此強大,武帝在世時還是未能解決匈奴的問題,因此以後才有西漢王昭君、東漢蔡文姬的故事。真正消滅匈奴,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時,已是遲至東漢和帝永元1-3年,西元89-91年的事了。車騎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於燕然山,乃命中護軍班固作「封燕然山銘」刻石記功。北匈奴殘部西遁,從此不知所終。從西元前133年的馬邑之役開始,到西元後91年勒石燕然為止,前後用了224年的時間,漢人才制服了匈奴,解決了受困幾百年之久的問題。

蘇武常惠被釋續為國效力

〈鴻雁傳書〉出自漢朝使節編造,實際情形是一名常惠之人以蘇武之情密告那位使節。19年前常惠作為副手隨從蘇武一同出使匈奴。被捕後,他和蘇武一樣堅貞不屈,被匈奴扣留。當常惠探得漢使的消息,設法聯繫上漢使,告知蘇武被拘北海之情。常惠與蘇武一同被釋,當年100多人的龐大使團,如今只剩下他們孤零二人踏入漢關。回國後,二人繼續為國效力。由於他們久居匈奴,熟稔匈奴事務,朝廷委以典屬國之位,專職對付匈奴西域。

常惠出使前,在人才濟濟的朝廷裡原本默默無聞,此時已過中年的他開始展露出過人的膽識才幹。他的外交能力出類拔萃,多次出使西域,促成多個小國「服漢德威」疏遠匈奴,而促成西域最大勢力烏孫國與漢朝結盟共伐匈奴,則是常惠歸漢後晚年經營西域的最大成就。

20220247

今有崔天凱應對中美關係

崔天凱回國之後沉潛多日,年末出席了一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的研討會,會中做出專題發言〈對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思考〉。對於如何應對美國的高壓和挑釁,他提出三不打原則,即不打無把握之仗、不打賭氣之仗、不打消耗仗。

崔天凱派駐美國八年多的時間裡,對美國社會有近距離全方位長時間的觀察,因此他的思考絕非一般泛泛之論。他提出的「三不打」之策沉著穩健,不驕不躁,不盲動不冒進。如此深思遠慮,忠誠謀國,可為當今中國對外工作的典範。吾人期待崔天凱發揮所長,盡其所能,像他兩千年前的先輩蘇武、常惠那樣,歸漢後繼續為打敗匈奴而效力。

漢匈鬥爭長達200多年,最後以漢取得完全勝利告終。200年間,大節不虧的蘇武、常惠之外,有飛將軍李廣、馬踏匈奴的霍去病,豪言壯語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以及派駐西域都護府的第一任都尉鄭吉。到了東漢,除竇固、竇憲外,有投筆從戎、智勇雙全的班超及其手下甘英,有耿忠耿秉耿恭一家。耿恭困守孤城,力抗匈奴,糧盡援絕,煮鎧甲弓矢上的革筋充饑,一年多後得到救援返抵玉門關時,同僚只剩下衣衫襤褸的13人。類此英雄人物史記漢書、後漢書所載逾百,無法一一列舉。其人無不大智大勇,其事無不可歌可泣,漢家得此輩英雄兒女,匈奴能不滅乎。

當今正逢中華民族在復興的路途上闊步前行之際,遭遇美國橫加阻攔,國家民族又面臨巨大挑戰。雖不能以兩千年前的漢匈之爭與今日的中美之爭隨意相比,但溫故而知新,回顧那些英雄人物,當更能振奮今人增強信念。相信在民族復興的路途上,必有中華兒女效法漢代民族英雄及今人崔天凱,前仆後繼地挺身而出,為克服美國的挑戰而奮鬥。相信後人也會像今人一樣,在回顧這段成就民族復興大業的輝煌歷史時,能細數那些風流人物,傳誦他們留下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蹟。

(作者係旅美歷史研究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湯元智
  • pages: 64
  • 標題: 中國外交人才特具風骨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