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發表「民主內戰」的檄文│桂宏誠

賴清德發表「民主內戰」的檄文│桂宏誠

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對兩岸關係表現了「不卑不亢」的立場,但其以「兩國論」作為走向務實台獨的主張,卻因違背憲法而猶如發出新一波「民主內戰」的檄文。520之前,不少人因國安人士透露「維持現狀」和「兩岸和平共榮」的就職演說方向,再加上以為有美方把關,天真地對賴清德的演說抱有期待。

民進黨執政即民主內戰期

其實,賴清德和蕭美琴本就被中共視為「台獨分子」,新政府又繼續用同樣信奉台獨的顧立雄、吳釗燮和林飛帆等加入國防及國安團隊,就可看出對兩岸關係具有高昂的「戰鬥」意志。何況,雖然民進黨目前是「雙少數」執政,但他們相信握有執政權即足以輾壓「脆弱的多數」,並透過洗腦民眾逐漸從少數翻轉成多數。

2000年民進黨以雙少數執政,政治版圖比現今還不如。2004年民進黨在立法院雖仍是少數,但陳水扁不斷以「一邊一國論」開拓政治版圖,能靠著兩顆子彈險勝連任成功,已見具有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的實力。這些政治支持版圖上的轉變,都是民進黨以執政權對民眾洗腦和輾壓多數所累積的成果。

「民主內戰」的說法,最早是李登輝在2005年4月提出,他當時是指台灣內部有人以自由、人權為掩護,呼應中國的統戰,「這就是利用民主從事內戰!這不是國內矛盾,而是敵我矛盾!」李登輝當時力挺陳水扁執政的正當性,但把遵守憲法的一中原則和追求國家統一視為「呼應中國的統戰」,這就是一種洗腦式的宣傳話語。

憲法本是約制當權者的規範,但執政者宣布的政策公然違憲,就猶如發出民主內戰的檄文。而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及認同「中華民國台灣」或「台灣」都是國家的名稱,這已不是公共政策層次的「人民內部矛盾」,而是涉及國家認同的「敵我矛盾」。因此,只要民進黨執政,台灣就進入了民主內戰期。

維持現狀是務實台獨路線

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所鋪墊出的「中華民國」,是一開始提到的「回想1949年的今天,台灣實施戒嚴,全面進入專制的黑暗年代」為始點。然而,該日是因國共內戰的戰情吃緊,於是對「台灣省」開始實施軍事管制的戒嚴,且係對進出台灣及治安採取軍事管制。賴清德以「全面進入專制的黑暗年代」來形容,既要切斷中華民國涵蓋中國大陸的歷史脈絡,還將中華民國引喻為中國國民黨帶來台灣的不義政權。

所謂「兩岸關係的現狀」原是指兩岸和平交流與共榮發展所奠基的政治共識與法理基礎,且兩岸是指海峽兩邊的「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並非賴清德所宣示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因此,賴清德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說乃似是而非,也是民進黨對台灣民眾洗腦的重點。

然而,總統講話應依據憲法,不該依循民進黨黨綱中違憲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而憲法宣示中華民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國,並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因此,如果賴清德想以國際上的認知來否認這一點,他就必須再度證明,國際間普遍承認中華民國是中國之外的另一個國家。

民進黨早就把「兩岸關係現狀」的概念給偷換掉了,要讓台灣民眾誤以為只要不更改國號,就是維持兩岸關係的現狀。事實上,完整概念的兩岸關係現狀,應表述為:「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而在雙方皆致力於謀求國家統一的政治基礎上,願意暫時擱置誰才是世界上唯一中國的爭議,並以「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這兩個政治實體的名義進行交流。

以務實台獨為善意的前提

有人認為賴清德就職演說提到,「可以先從重啟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台就學開始,一起追求和平共榮」,即是對兩岸關係釋出「善意」。但此善意其實只是「偽善」,賴清德的說法只想在台灣民眾心中,烙印下他追求和平的印象,根本無意搭建可與大陸改善關係與追求和平的橋樑。

賴清德的「善意」是以「希望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為前提,但這種洗腦式地把「中國」和「中華民國」混淆成兩個國家,隨即遭到大陸批判為「謀獨挑釁」。何況,Republic of China的China,怎麼譯也不可能譯成「台灣」?

再者,賴清德既然要「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為何不要求美國和日本也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而與中華民國建立邦交關係呢?其實,賴清德只是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反中華民國,而總統發表違反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主張,就是發動民主內戰。

民進黨善於理不直氣更壯,為贏得政權可動員民粹力量壓制不同意見,現今更以執政權輾壓逆我者。賴清德違憲的就職演說猶如下達發動民主內戰的動員令,而強力阻擋立院通過自己曾支持的國會改革法案,正是他們敲響的戰鼓。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

附加資訊

  • 作者: 桂宏誠
  • pages: 10
  • 標題: 賴清德發表「民主內戰」的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