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巴抗以再次掀起美國校園抗議潮│花俊雄

挺巴抗以再次掀起美國校園抗議潮│花俊雄

自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以色列隨即對加薩地區採取大規模進攻,並狂轟濫炸,至今已造成10萬多人受傷,35,000多巴勒斯坦人死亡,引發世界各國對以色列的譴責,也讓沉寂已久的美國大學校園再次掀起抗議的浪潮。

以色列濫炸的行徑激起國際社會的義憤,南非向國際法院指控以色列違反《防止及懲治種族滅絕罪公約》,玻利維亞指責以軍行動犯下戰爭罪和反人類罪,宣布與以色列斷交,哥倫比亞和智利則召回駐以色列大使以表抗議。而美國拜登政府卻一味偏袒以色列,甚至還加強對以色列的援助,引起美國各大學校園紛紛舉行抗議示威,這些示威原先是孤立、零星的行動,直至4月18日紐約員警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下稱哥大)逮捕了百餘名學生後,才激起全美數十所院校紛紛效尤。

哥大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勢

哥大是1960年代反越戰運動的美東點火者。這次哥大學生從4月17日連續6天示威抗議,並提出三項訴求:(1)校方立刻停止與以色列的合作項目;(2)切斷與以色列的經濟聯繫;(3)從那些與以色列有業務往來的公司撤資。同日,哥大校長沙菲克(Minouche Shafik)赴華盛頓出席國會聽證會,被要求向眾議院教育委員會保證,哥大沒有為「反猶主義」(Antisemitism)提供場地,並保證如果哥大師生出現反猶言行,就要被開除。沙菲克返回紐約翌日即招來紐約市員警衝進校園清場,逮捕108名學生,並強行拆除學生建立的加薩聲援營地。這是自1968年反越戰以來,員警再次進入哥大校園鎮壓抗議活動。

4月21日下午,數百名哥大教職員工集體退場/罷課,抗議沙菲克校長未經過大學評議會執行委員會,就採取行動違反法規。沙菲克校長辯解紮營活動「對大學的實質性運作構成了明顯和立即的危險」。紐約警察局切爾局長則說,學生們沒有拒捕,他們「以和平方式表達了他們想說的話」。沙菲克的另一個理由是集會擾亂了大學的正常運作,但哥大校友、法學家布魯卡(Bekim Bruka)發文反駁說,學生占據的南草坪並不用於上課,也非哥大唯一的室外空間,因此並沒有擾亂大學職能。

在警察進入哥大校園逮捕學生後不到24小時,學生重新回到校園,在草坪的另一側搭起新的加薩聲援營地,帳篷數量比之前還多,且不斷有學生趕來聲援,聲勢很快超過之前的規模。當天,有全美幾十所大學的200多名學生,在線上商討如何複製哥大的抗議活動。包括美東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布朗大學、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西的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洛杉磯分校、南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中西部的華盛頓大學、范德堡大學、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美南的德克薩斯大學、北卡羅萊納大學等46所大學的學生,決定仿效哥大學生在校園內安營紮寨,準備長期抗議。截至5月11日,已有57所大學超過2,900人被捕。

這次大學生挺巴抗以,不為猶太資本集團控制的主流媒體所喜,因此對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並未大幅報導。但隨著社交媒體與手機的普及,抗議現場的視頻第一時間就在Instagram、TikTok及X新聞網上傳播開來,而學生被捕的畫面激起學生的抗議情緒。正是200多名學生代表的線上會議,讓星星之火開始有了燎原之勢。

不過,在猶太資本集團的高壓和美國官方的操作下,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言論被貼上「反猶主義」的標籤。4月16日,眾議院以377票贊成,44票反對,1票棄權,將學生示威最常使用的口號「從河流到大海,巴勒斯坦將獲得自由」(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Palestine will be free)視為「反猶主義」的口號。4月24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稱,批評以色列政府的政策就是「反猶」。桑德斯次日發表聲明說,反猶主義是一種卑鄙而令人厭惡的偏執,請不要試圖轉移我們對極端主義和種族主義政府不道德和非法戰爭政策的注意力,從而侮辱美國人民的智商。5月1日,美國眾議院以320票對91票通過《反猶主義意識法案》(Antisemitism  Awareness Act),將對以色列政策的批評與真正的反猶主義混為一談,引發廣泛的憤怒和不滿。

無法跟反越戰運動相比

此次抗議事件是1960年代反越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校園抗議,因此也不斷被人相互比較。尤其,最早發生員警逮捕學生事件的哥倫比亞大學,正是反越戰學運的東岸起源地。不過,這兩場抗議的相似之處很可能僅此而已。

首先,反越戰運動的背景是因美國當時仍實施徵兵制,許多大學生被徵調到越南作戰,而當時各大電視台都在黃金時段大肆報導越戰的慘況,電視螢幕上橫陳的屍袋,對達到徵兵年齡的大學生產生極大的衝擊,他們根本不認同越南戰爭,更不願意為此犧牲性命,因此爆發了反越戰示威。相比之下,美國並未直接涉入加薩戰爭,對美國人的傷害並不相等。

其次,反越戰的規模掀動了美國數百所大專院校,遊行示威者除學生外還有眾多民眾,規模動輒數萬,甚至達到十萬以上。而此次抗議浪潮僅限於校園。當年為了對付反戰學生,美國近20個州動用了全副武裝的國民警衛隊;1970年5月4日,國民警衛隊在肯特州立大學開槍打死4名示威學生,打傷9人。相對的,學生的抗議也趨於暴力,示威學生放火焚燒了近30個預備役軍官訓練中心。而本次校園示威迄今尚未造成太大衝突。示威學生基本上遵守了「非暴力」的原則,並未使用任何武器。在一些地方,員警進入校園執行清場任務時與學生發生肢體衝突,還使用了橡皮子彈和煙霧彈等,但尚沒有鬧出人命。

從結果來看,反越戰抗議加速了美國停戰的進程,1973年最後一批美軍撤出越南。但是,要實現這一輪校園抗議的目標,難度要大得多。根本原因在於支持以色列是美國的長期政策,不會因學生示威就改弦更張。這也反映出親以色列勢力在美國政治經濟結構多麼強大,例如全美有30多個州立法,禁止政府與任何抵制、制裁以色列或從以色列撤資的公司有商業往來。

抗議會影響2024總統大選

1968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的詹森宣布不再尋求連任,贏得當年大選的是承諾結束戰爭的共和黨人尼克森。今年大選出現這種戲劇化場面的概率不大。但延宕不絕的學生抗議,對選情的影響仍不可小覷。畢竟,在今年勢均力敵的對決中,任何變數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乃至帶來不同的選舉結果。近期拜登的民調支持率有所回升,到4月中旬已與川普基本持平。但那之後,隨著校園抗議快速蔓延並引發混亂,川普的民調支持率再次領先,多數受訪者認為前總統在任內幹得比拜登好。

美國輿論普遍認為,如果校園抗議久拖不決,對拜登的選情極為不利。這倒不是說,反拜登親以的學生們會轉投川普的票,他們大概沒有人會投給川普,而是說校園抗議分化了民主黨的選民,並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共和黨內因墮胎問題所引發的裂痕。

最近一項民調顯示,民主黨選民對學生抗議的態度分歧,30%支持示威者;39%支持學生的訴求,但反對其作法;20%反對學生抗議。而共和黨選民對此問題的看法則較一致:78%反對學生示威;9%支持學生訴求,但反對其作法;只有5%支持示威。這一趨勢如果繼續下去,那麼越來越多民主黨選民可能會選擇「棄選」。對此,民主黨領導層頗感焦慮,但似乎也沒有解決的辦法,因為他們既要確保以色列的安全,又要防止加薩出現人道危機;既要穩住激進的年輕選民,又要籠絡對混亂反感的中間選民;既要謹慎地維持中道,又要避開共和黨嘲弄和攻擊「騎牆主義」。或許,這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今年8月,民主黨將在芝加哥舉行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名拜登為總統候選人。有分析認為,如果到那時校園抗議仍不停止,就很可能會成為壓倒拜登的最後一根稻草。那局面將會讓人想起1968年3月31日,詹森在講話最後黯然宣布:「我不再尋求、也不會接受黨提名我作為候選人競選連任」。對拜登來說,哪怕只是讓人聯想起那一幕,就足夠難堪了。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花俊雄
  • pages: 33
  • 標題: 挺巴抗以再次掀起美國校園抗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