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4哥大抗議回顧1968學生運動│劉源俊

從2024哥大抗議回顧1968學生運動│劉源俊

2024年4月,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學生開始在校園響應反以色列的抗議浪潮。4月17日,親巴勒斯坦的學生在巴特勒圖書館與行政大樓之間的東側草坪,搭建「加薩團結營地」(Gaza Solidarity Encampment),要求校方從以色列撤資。與之對抗的則是「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未料第二天,校長沙菲克(Minouche Shafik)即授權紐約市警察局戰略響應小組入校清場,逮捕了一百多位學生,但於當晚釋放了。

2024挺巴勒斯坦反以色列

這位女校長甫於去年7月上任,4月17日上午才在華府接受眾議院教育和勞動力委員會質詢。清場行動立刻引發學生激烈反對,抗議活動迅速蔓延到全美及西歐各地超過一百所大學。在哥大,新的營地又在西側草坪出現;數百名教職員宣布罷課,以抗議校方的鎮壓行動,4月22日的所有課程被迫暫停。之後,學生代表與校方就撤資事宜及停學條件談判未果,學生乃於4月30日清晨打破窗戶,占領哥倫比亞學院所在的漢彌爾頓樓(Hamilton Hall)。

占領行動由「哥大撤資種族隔離」(Columbia University Apartheid Divest)號召「正義巴勒斯坦學生」(Students for Justice in Palestine)和「猶太和平之聲」(Jewish Voice for Peace)參與。他們對哥大提出三大訴求:自與以色列政府有業務往來的企業撤資;大學財務透明化;並赦免因參與抗議活動而受到紀律處分的學生和教職人員。但不到24小時,校方即請警方干預;警方投擲閃光彈後強力攻堅,將學生逐出大樓並逮捕超過百人。搭建的營地全遭撤除;校門禁閉,只能憑證件進出。又基於安全考量,今年停辦全校性的畢業典禮,只辦較小型的畢業活動。

1968反越戰與反種族歧視

這場景令人回想起1968年的哥大學生的第一次學運。筆者於1967年9月進入哥大文理研究院攻讀物理學博士,翌年春天親眼目睹學生運動的盛況。筆者當時就住在巴特勒圖書館旁的傑伊樓(John Jay Hall),該宿舍正對著漢彌爾頓樓;每天從傑伊樓出來,或前往物理學系所在的普平樓(Pupin Hall)或搭地鐵,都必須經漢彌爾頓樓門前。

美國自1964年東京灣事件後越戰升級,又有各種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其中包括校園民主運動、女權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反戰和平運動、環保運動、同性戀權利、性解放、吸食大麻、嬉皮、神秘主義等運動。當時的左派思潮澎湃,學生批判美國社會不公與國際不義,學校門口及地鐵站旁的牆壁上貼滿了反戰標誌與毛澤東、胡志明、卡斯楚等人的圖片。

台灣去的留學生原本不瞭解美國學生反戰的情緒,之後聽說國防部為了徵兵需要製作了366個日期籤,凡抽中一支,所有在籤上日期出生的男子都得入伍受訓,隨即送上戰場。筆者進哥大的第一年聽說已抽到一百多號了,於是恍然大悟,學生不知為何而戰,乃紛紛走上反戰之路。

話說1967年,哥大「學生爭取民主社會」(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SDS)組織發現了一份機密文件,顯示哥大與國防部附屬武器智庫「國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IDA)有合作關係,於是發起反對國防研究的抗爭。1968年3月27日,哥大校方以「不得在室內示威集會」為名,處分以SDS主席拉德(Mark Rudd)為首的6個激進分子。偏偏4月4日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被殺害,「非裔學生會」(Student Afro Society, SAS)以種族歧視為由,激烈反對哥大在附近的晨曦公園(Morningside Park)興建體育館。於是SDS及SAS兩個組織合流,4月23日繫上紅色臂帶占領了漢彌爾頓樓。學生們提出的要求第三點是「本校必須斷絕與IDA的所有關係;柯克(Grayson L. Kirk)校長與伯登董事必須立即辭去該研究所執行委員會的職務。」

不過之後不久SDS與SAS分途;SDS示威者離開了漢彌爾頓樓,占領了行政大樓的校長辦公室和其他三棟建築。這時一個約有300名學生的「多數聯盟」(Majority Coalition)組織起來(繫藍色臂帶),在大樓外形成封鎖線。有些教授(繫白色臂帶)為防止衝突,守在附近。警察線外,則是同情占領學生的學生(繫綠色臂帶),他們將物資投擲到封鎖線內。更多的旁觀者則站在最外圍。4月30日凌晨,柯克校長讓大批警察從地下道進入五幢大樓,然後突然用催淚瓦斯及棍棒,把示威學生打得頭破血流,驅逐出去。在清場的過程中,大約有132名學生、4名教職員和12名警察受傷。警察共拘捕了712名抗議者。

筆者4月30日早晨走出宿舍時,愕然發現校園安靜了,漢彌爾頓樓前不再有人圍著。校園裡許多學生在手臂掛上黑布;有人在頭上繫上Columbia is Dead的紅字白布條。過了一陣子學校又起喧鬧聲,法學院前有人召開大會,有其他學校的學生前來助陣,大喊:「我們將再控制校園」、「革命已來到哥倫比亞」。到了下午,校園又變得一片寧靜,原來警察已開始管制校園,必須憑身分證件出入。

學校停課多日後恢復上課。但學生對校方召警行動強烈不滿,到期末又鬧起罷課,並占領教室。於是一向安排在「女神」雕像(Alma Mater)前廣場的畢業典禮,改到附近的聖約翰教堂舉行。而該學期筆者必修的三門課沒有考試,教授胡亂給分。

哥大學運的後續影響

1968年的哥大學運雖有30名學生因參加抗議被校方強制停學,但兩個既定目標都達成了:一是晨曦公園體育館的興建中止,改為在校園北端建造地下健身中心;二是哥大後來終於脫離了IDA。而該學運引起全美各地響應,詹森總統放棄競選連任,承諾要結束越戰的共和黨籍尼克森於當年底當選總統。1970年起美國改採「聯中對蘇」戰略。1971年美國媒體揭露國防部密件,原來美國為了避免吃敗戰,一再蒙蔽民眾陸續派軍赴越,一直到1973年3月美國全數撤軍。越戰終於在1975年5月全面結束,留下悲慘的一頁歷史。

其後,漢彌爾頓樓成了哥大學生運動的「聖地」,歷史一再重演。1972年4月,學生再次為反越戰占據漢彌爾頓樓。1985年4月,超過400位哥大學生封閉漢彌爾頓樓約三星期,靜坐示威,要求哥大董事會與董事從南非撤資,活動蔓延到全美各地;3個月後國會兩院通過提案,對南非採取經濟與道義制裁,最終導致南非結束了分離政策。1996年又有約百名學生占據大樓4天,要求學校設立民族研究學系;哥大3年後終於設立了民族與種族研究中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必須附帶說明:1970年底台港留美學生發起保衛釣魚臺運動,也是受到美國學生反戰運動的啟示。不止大家耳濡目染受到影響,更因部分大學部留學生從美國反戰同學處吸收了動員遊行、製作標語與口號等技巧與經驗,這可從1971年1月30日紐約的保釣遊行看出來。

再回過頭來看這次2024學運。埃及裔校長顯然是為了向猶太人主控的董事會「表忠」,決定採取過分急切的驅離學生措施。此一行動引發全美學生運動,進一步導致美國眾議院5月1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高舉猶太卻有違憲之虞的《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Antisemitism Awareness Act),徒然引起全世界對美國及以色列的反感,影響恐怕會相當深遠。

綜觀哥大兩次學運都以反戰與人道為核心訴求,前者反對荒謬的越戰,後者反對殘暴的以哈戰爭。訴求雖然卑微,卻像是一面照妖鏡。當年越戰終以失敗收場,如今美國人支持的以哈戰爭雖仍僵持不下,也終究會在全世界撻伐下落幕。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已不可避免霸權衰退的命運。

(作者係東吳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劉源俊
  • pages: 36
  • 標題: 從2024哥大抗議回顧1968學生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