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吳文希

有機農業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吳文希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賴清德居然否定了國際都已認定核能是乾淨能源的認知,仍然執意擁抱綠能。台灣電力公司為奉承上意,居然於7月24日颱風天宣布,風力發電已突破如同核三廠的發電容量,但難道台灣一天到晚都在颳颱風嗎?若真是如此,又何需發展光電?

台灣發展綠能不切實際

2025年4月30日「國土計畫法」即將正式上路,將加速光電業者搶地種電的規模及力度。發展綠能不是不可行,但先決條件是要有適合的自然條件,如不適宜耕種的土地面積寬廣、地熱資源源源不斷、風力、生質能源、日照及水資源充沛等地理條件。若政府蠻幹就可能破壞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發展及社區的生活品質。蔡英文當政時說,2025年綠能的電容量將達20%,但2023年底才達到9.9%,蔡政府8年花了243.2億的綠能建設經費,才呈現這麼一點成績,企望2025年可達標豈非癡人說夢?

賴清德仍堅持非核家園,因此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始終無法降低。《遠見》7月底公布民調,有84%的民眾認為頻繁跳電就是缺電現象,而非郭智輝所說「跳電和缺電不是同一回事」;對賴政府能源政策不滿意者有73%,滿意者僅15%。賴政府必須正視台灣因缺電又拒絕核能所滋生的居高不下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全球最近氣候變遷實況

根據「歐盟哥白尼氣候服務中心」(European Union’s Copernicus Climate Service, C3S)的報導,今年1月至8月8日的地面溫度,除6月外,均比2023年的溫度高,7月22日的全球均溫為17.15℃,超過以前於7月21日留下17.09℃的紀錄。該機構並報導,自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的全球均溫,比工業化前的氣溫高出1.64℃,突破了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簽訂「巴黎協定」所設定不得超過1.50℃的限制。此現象和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息息相關,溫室氣體於18世紀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是280 ppm,至2023年10月已增加為422.17 ppm,因此導致全球氣候變遷的異常現象層出不窮。

首先是氣溫上升,隨之而起的便是熱浪、缺水乾旱、森林大火、南北極冰融、增加颶風或颱風的形成頻率及摧毀力道、生物物種的絕跡或數量銳減、棲地的生態變化而造成物種的遷徙、農產品的量及品質下降等結果。

溫室氣體的生成源自工商業、農業、運輸、能源萃煉及發電、建築、家居生活等。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等統計,與農業直接相關措施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已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4,若再計入食物浪費所造成的碳排放,則接近於全球碳排放量的1/3。所以農業是考量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時必須正視的目標,難怪歷年COP決議,為緩解全球氣候變遷的趨勢,均倡議應實施有機農業及植樹造林;因為現行的「慣行農業」已被認知是全球氣候變遷很重要的「貢獻」者,主要原因就是「慣行農業」主要依靠機械化及農業化學物質,兩者加速了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因而破壞土壤性狀,摧毀生物多樣性的特性,滋生食品不安全的後果,並會破壞生態環境。

「巴黎協定」包含的「0.4%策略行動倡議」,正是呼籲每年必須至少要增加土壤有機質(碳匯)0.4%的含量,以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狀,明顯增加土壤的團粒化、通氣性、保水性、植物營養成分及生物多樣性,這樣才能穩定維持作物的正常產量。

此外,美國羅德爾研究所(Rodale Institute)連續40年的田間試驗證實,有機農業可顯著有效地減少40%溫室氣體的排放,及45%能源的消耗量;若能將全球農田轉型成有機農業方式,則可封存住35-62%的二氧化碳當量,從而解決無溫室氣體上升的困擾。相信這是為何COP連年都在倡導實施有機農業的緣故;因為有機農業具累積土壤有機質的功能,現行普遍實施的「慣行農業」則是分解土壤中有機質、表現釋放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土壤是僅次於海洋最重要的碳匯場所,含有3,000-4,000拍克(petagram=10億噸)碳,海洋中所含有的藍碳則有38,000拍克,地面上的林木植物等的碳含量是620拍克,因此任何措施會促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分解,便會衍生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如此必是氣候變遷更劇烈之時。

建議政府應推行有機農業

民進黨政府號稱,台灣農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僅占總量的2~3%,若果真如此,就應在國際間大肆宣揚台灣農業減排的傲人成績。不過,筆者建議,政府應先思考以下幾件事。

一、「國土計畫法」中農業發展區的農1及農2不應該發展綠電,尤其是農1地區;光電板間應保持寬鬆距離,至少能允許60%的陽光可以直接照射到地面;光電板緊密地連結成一大片區域,如何能發展農業或漁業?農業生產應該盡量維持自然的環境,保護地方生物多樣性的特性,所以應該撤銷在光電場下設置溫室的規定。

二、農民對實施有機農業躊躇不前,主要是因為轉型時期作物的生長發育不及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慣行農業」理想,因此經常嚐試一兩年後便放棄,所以農業部應要求各地農改場確實輔導有機農民,亦應編列預算提供農民有機堆肥、生物製劑及捕食性、寄生性昆蟲。

三、農民以有機農業方式生產,比「慣行農業」者付出的時間、勞力、代價及成本較多,所以售價比較高。國際研究發現,有機農產品與非有機者的價差介於6-44%之間,但有機農產品比「慣行農業」體系所能獲得的報酬多三倍,是故實施有機農業的鄉村經濟得以振興。政府應推行有機農民的保險制度,以防止天災造成的龐大損失。

國際間至今尚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快速有效解決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但有機農業確實是一種持久有效的方法,也可確保食品安全,是改進農業儲碳的唯一有效方法。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文希
  • pages: 34
  • 標題: 有機農業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