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鎮完整保留漢族習俗文化│林清治

鹿港鎮完整保留漢族習俗文化│林清治

鹿港鎮舊稱「鹿仔港」,位於彰化縣西北部,西靠台灣海峽,東以洋仔厝溪支流及安東二排水與秀水鄉相鄰、南以鹿港溪與福興鄉相鄰、北以番雅溝與線西鄉及和美鎮相鄰。全境高度均在海拔10公尺以下,面積71.802平方公里,全區分為沖積平原、海濱低地、及潮埔地(海埔新生地)三個部分。鎮內人口約8.5萬人,是彰化縣人口第4多的行政區。

完整保留漢族習俗文化

鹿港俗諺云:「頂到通霄,南到瑯嶠」。鹿港作為最接近大陸的台灣港口,清代官府指定為台灣對渡內地泉州府的正港(官方口岸),由於鹿港對渡泉州府晉江縣蚶江港,吸引大量三邑仕紳家族於此通商和定居,漢學文風鼎盛冠於全台。

清朝時期,鹿港是台灣對唐山經商最大港口,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後因港口淤積和日據時期縱貫鐵路行駛山線,讓鹿港經濟發展停滯。但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的觀光資源,以蝦猴、地方傳統小食、傳統糕點、傳統工藝最為人所知。

鹿港是清代漢族家族移居重鎮,是少數保留完整漢族習俗、文化、文物、古蹟的台灣古鎮,在地鹿港人深以此為榮。鹿港繁盛時碼頭區的主幹─舊街,今之埔頭、瑤林、大有三條街道,曲折的紅磚巷道兩旁林立著重新整修過的舊式店屋,奧妙的內部格局和舊式的外觀耐人尋味。

202203015840834769 150018

鹿港天后宮

天后宮前身為天妃廟,創建於明萬曆19年(1591),是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尊的廟宇,為國定古蹟。信徒遍布全球,為研究史料、考證古蹟、探索民俗信仰等各方人士眼中的瑰寶。

清康熙22年(1683),施琅奉命征台,特請福建湄洲天后宮「媽祖」神像之一前來坐鎮護軍,全軍平安渡海。戰事結束後,施琅將軍族弟施啟秉、族姪施世榜(彰化八堡圳的創建人)懇請「湄洲媽」留在鹿港,供鄉民奉祀。湄洲媽立基後,鄉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媽祖廟的香火更興旺鼎盛,鄉民之後覺得媽祖廟型制太過狹小,便將舊廟遷至「粟倉內」進行改建,直至施世榜獻地,於雍正3年進行擴建工程,歷經嘉慶20年、同治13年、日據昭和2-11年幾度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築規模。

現今的天后宮型主要完成於1927年,由辜顯榮等96位地方人士組成「鹿港天后宮改築總代」負責募資,由大木匠海同師主持重建工程;1933年三川殿重修,王益順主持,邀集彩繪、木雕、石雕名師共同修建。整體工程於1936年始告竣工,1959年後陸續修建凌霄寶殿及牌坊,自此廟宇主體維持該風貌至今。

天后宮牌樓係1973年由鹿港大木匠師施坤玉設計,後由施金鐘施做,屋頂上的斗栱及樑柱是以水泥鑄模而成,燕尾式的廟宇飛簷起翹,曲線流暢。牌樓採四柱三間式的建築,牌樓樑柱原為朱紅色,2003年重修時改漆為鎏金色。

三川殿為歇山重簷的結構,五開間的正面設有五門、中開三門,旁邊設有八卦月門、正面牆壁是以花崗岩、青斗石混合雕砌而成,精采的石窗透雕,剔地起突的龍虎石雕,精緻的彩繪及棟架上的木雕皆為名家之作。木雕多以封神榜、隋唐演義及三國演義為故事題材,少部分木雕為原舊廟宇所留下的作品,由以李煥美為首的鹿港匠師施做。石雕石材以泉州石及青斗石為主,被學者喻為是台灣廟宇石雕的經典,為蔣馨家族石匠蔣文華、蔣梅水的作品。彩繪為郭新林及柯煥章二位大師在1945-1956年間的畫作。

八卦藻井被當作是皇帝尊貴的一種象徵,是建築物中最尊貴的作法,其功能為隔斷過高的空間,保持室溫及避免灰塵下落,能塑造室內富麗堂皇的效果。丹墀位於鹿港天后宮三川殿與正殿之間一個下凹的平台,平時供信眾祭祀參拜之用,有通風、採光、敞開、緩衝空間的功能。

正殿是三開間的正面,殿中神龕供奉湄洲媽祖的寶像,是天后宮的鎮廟之寶,左右配祀千里眼手執戟,眼觀四面,以及順風耳手持斧鉞,耳聽八方,其青面獠牙的造型,有著驅邪止煞的意味,為泉州匠師連詠川所雕塑。

202203015840834769 150019

鹿港新祖宮

鹿港新祖宮正式名稱為敕建天后宮,建於清乾隆53年(1788),為彰化縣定古蹟。是台灣唯一一座由皇帝下詔以官費興建的媽祖廟,因是天子御賜建廟,在廟前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碑」。

因台灣林爽文事件擴大,清廷派將軍福康安自泉州府出航渡台,於鹿港登岸。事件結束後,官方選擇在鹿港寬敞處興建媽祖宮,經費由官方撥款,不足處由日茂行捐輸。因鹿港當時已有天后宮,新建的媽祖宮便稱「新媽祖宮」,簡稱新祖宮。

日據明治28年(1895),日軍將新祖宮作為倉庫之用,戰後新祖宮的廟貌更形頹敗。1955年,在周定山主持下開始整修,將廟宇可用的木料、石雕移作正殿使用。1974年,將大殿主體結構以鋼筋混凝土構造仿傳統木造建築,在正殿前興建鋼筋混凝土的拜亭與附屬設施。

新祖宮正門對聯描寫媽祖信仰與施琅、福康安的關係,至今用於媽祖出巡的54付儀仗中,執事牌還寫有「奉旨特察」與「文武官香」。正殿面寬七開間,明間神龕供奉主神天上聖母,鎮殿媽祖神像是一尊軟身神像,鎮殿神像之前為開基媽祖。開基媽祖神像左側供奉持日扇女官、捧印女官與順風耳,右側供奉持月扇女官、持劍女官與千里眼,千里眼與順風耳身著官服的扮相。

鹿港南靖宮

南靖宮早期香火鼎盛,為專屬於漳州移民的信仰中心,一度與龍山寺、地藏王殿與天后宮,合稱鹿港四大靈廟。

清康熙22年(1683),施琅滅明鄭政權,清廷於次年採納施琅等人的建議,頒訂三條海禁,限制船隻及人民來台,因泉、漳米糧不足,台灣與大陸商人貿易來往頻繁。清乾隆時期(1736-1795),漳州府的南靖鄉民為祈求渡海來台順利,奉請原鄉的關聖帝君同行,在抵達鹿港後經商順利,這些「廈商」有意為關聖帝君集資興建廟宇,於乾隆48年以廈郊名義,在舊稱「港墘」的埔頭街現址興建南靖宮。

南靖宮原為鹿港三座以原鄉移民為信仰的「人群廟」之一。清乾隆至道光年間,台灣漳、泉、閩客族群間為爭奪地盤而械鬥頻傳,泉州人仗著人多,逼使漳州人與客家人遷移他處,南靖宮由泉州地方仕紳接管,喪失人群廟的性質,成為埔頭街附近居民祭拜的「角頭廟」。經過多次修整,2000年被指定為縣定古蹟,2003年又再度修復,隔年完工,完整保留了南靖宮的文化資產。

南靖宮為三川殿與正殿構成二進一院的格局,廟門兩側的門扇有簡單的紅底金字書法,門楣上方斗拱與南靖宮字樣。門神是秦叔寶(571-638)與尉遲恭(585-658)的彩繪,是鹿港匠師王鍚河的作品,技法細膩嚴謹。正殿的瓜樑結構、神龕等雕刻,由薪傳獎李松林、李秉圭父子兩位大師施作。正門兩旁對聯為鹿港文人朱啟南所撰,廟內天井的左邊書法是王漢英的墨寶,右邊則為王重五的作品。

南靖宮正殿主祀關聖帝君,廟方敬稱為伏魔大帝,正殿兩側供奉關平太子與周倉將軍,為護法將軍隨侍左右。

202203015840834769 150020

鹿港藝文館

縣定古蹟鹿港藝文館係由鹿港公會堂整修而成,原址為於清朝乾隆34年(1769)興建的蘇府王爺廟─萬春宮,早期被稱為「王宮」,是鹿港八大郊商之一的「廈郊」會館。日據時期改建為公會堂,台灣光復初期改稱中山堂,之後改為老人會館。2008年開始整修,2010年竣工,內部規劃為藝文展場。萬春宮被拆掉後,廟中神像等文物,被安置到與慶昌行陳家關係密切的鹿港鳳山寺裡面。

(作者係退休工程師)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清治
  • pages: 85
  • 標題: 鹿港鎮完整保留漢族習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