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拜登百日外交維新│張麟徵

盤點拜登百日外交維新│張麟徵

川普四年任期將中美關係搞得遍體鱗傷,原本以為拜登執政伊始會先內後外,中美關係或許可以喘口氣,哪知拜登內外同時開弓,外交上針對中國的攻勢更凌厲無比,可能是想在上台百日時,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中國被迫接招,3月18日在阿拉斯加會議中拋出:「美國沒有資格說從實力的立場出發與中國對話,中國不吃這一套,美國應該改一改干涉他國內政的老毛病了」。這一番讓國際社會目瞪口呆,也呼應了3月6日習近平在出席全國政協聯組會議時所說,「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

2021059331 

拜登企圖在亞洲合圍中國

拜登認為川普單打獨鬥的對華政策難以奏效,上台後積極拉攏東亞的日韓澳菲等盟國,以及印度東盟,共同圍堵中國大陸。盟國中菲律賓較現實、比較親中,飄忽而難捉摸。印度一向標榜不結盟,雖與中國有邊界糾紛,也不想一面倒的倒向美國,對於美日倡導的「印太戰略」立場始終搖擺。3月中美國發起的印太四國峰會,好像也沒有發生實質的整合作用。最忠實的盟友是「五眼聯盟」的澳洲,因總是搶在主子前面對中狂吠,所以遭到中國經貿修理。

日韓兩國是美國抗中的重鎮,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防長奧斯丁3月16日就先去摸了頭。4月13日,美國不顧環保要求,表態支持日本將福島核污染廢水稀釋後排入海中,顯然是為了爭取16日菅義偉赴美訪問時,雙方要發表聯合抗中聲明。果然,會後美日的聯合聲明中聲稱:關切東海、南海、台灣海峽、香港、新疆等問題,重申安保條約防衛範圍覆蓋釣魚台列嶼。菅義偉對將台灣、新疆、香港等涉及中國內政事務納入美日聲明不是沒有顧慮,不要說日中關係剪不斷、理還亂,此舉還可能將日本拉進台海軍事衝突的泥淖。奈何日本不是一個獨立國家,美國掌控其安全,搖晃著釣魚台誘餌,支持日本將核汙染廢水投放海洋,使日本不能不亦步亦趨。

日本的努力只是把台灣稀釋為「台灣海峽」,關切台海和平,支持海峽兩岸和平解決分歧。即便如此,也難撫平中國的憤慨。補救之道,就是在菅義偉回國後,日本外務省發布的日文版美日元首會談紀要,篇幅大幅縮水,把會惹中國不快的字眼全都抹去。這當然是掩耳盜鈴,不會讓傷口彌合。

基於對日韓平衡,美國已經邀請文在寅在5月下旬訪美,美國當然也會迫其對中國問題表態。但朝鮮半島問題需中國協力,而且韓國在部署薩德飛彈一事上吃過中國苦頭,估計文在寅不會像菅義偉那樣完全被美國綁架。

東盟是一個經濟組合,美國本想牽頭召開東盟防務會議,在安全問題上聯合東盟抗中,但不是被印馬新泰等國婉拒,就是遭緬柬寮等國反對,這顯示美國在東盟並沒有什麼影響力。東盟與中國經貿關係密切,又在去年11月與中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當然不能響應美國的號召。

拜登在歐洲也動作頻頻

拜登在東亞用的手段是威脅利誘,在歐洲用的則是意識形態。2月7日,拜登親自出馬,以視訊方式參與G7峰會、慕尼黑歐安會議,大力向歐洲國家推銷聯合抗中、抗俄政策。布林肯也在3月22日趕赴布魯塞爾,會晤北大西洋聯盟同僚,鞏固美歐關係。

在美國唆使下,歐盟不顧事實,以人權為由,誣指中國在新疆壓制人權,對維吾爾人進行種族絕滅,發起抵制新疆棉花活動,並制裁中國個別官員與實體,中方也立即加倍回擊,制裁了若干歐洲議會的議員與歐洲實體。新疆棉問題衍生的相互制裁,使中歐關係迅速逆轉,可能影響到去年底談成的《中歐全面投資保障協定》批准,確實給大陸帶來不小的困擾。事後王毅也分別與德國外長、法國國安顧問通話,力求化解。

美國矛頭也指向俄羅斯

盤點拜登這波外交操作,致命盲點是美國的打壓矛頭不僅指向中國,也指向俄羅斯,東西同時樹敵。2013年美國將顏色革命帶到烏克蘭,推翻了合法政府,造成烏東兩共和國與克里米亞不滿,後者舉行公投後如願併入俄國,烏東兩共和國則與烏克蘭政府爆發戰爭至今,俄烏因此交惡,並在烏東兩邊陳兵相向。

4月15日,俄羅斯封鎖了從黑海通往亞速海的海峽,切斷了烏克蘭東西海岸的連結,宣稱封鎖會持續到10月。局勢劍拔弩張之際,本來聲稱要派兩艘戰艦由土耳其海峽進入黑海,聲援烏克蘭的美國,此時卻喊停,置烏克蘭處境於不顧。

另外在伊核協議上,拜登聲稱要重返,但伊朗不願與美國直接對話,當然也不願讓步,《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出台後,伊朗姿態轉高,堅持要求美國先放棄此前對伊的一切制裁,致使美國落居下風。多年前布里辛斯基在他的《大棋局》書中就曾認為,美國戰略上最大的惡夢就是讓中俄伊三國走到一起,現在惡夢竟成真了!

中國外交反擊遍及全球

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中國已平視世界,那麼就得拿出實力來與美國較量。而中國外交出擊的效果,也真的讓人大開眼界。

阿拉斯加回來,王毅就在桂林會見了來訪的俄國外長拉夫羅夫,雙方同意將2022年到期的《中俄睦鄰友好條約》延長5年。緊接著,王毅到中東訪問了6個國家,包含彼此為死對頭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與北約不同調的土耳其,還有親美的阿聯酋、巴林、阿曼。一次能訪問沙、伊、土三個各有立場的國家,至今沒有哪國有此能耐。訪問中觸及的議題呈現出中國新中東政策的內涵,那就是:主張中東各國進行包容性的對話,政治解決地區熱點問題;建立地區對話平台,維護海灣安全;公正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反對單邊制裁、長臂管轄,致力將伊核協議帶回正軌;合作防控疫情與推動「一帶一路」等。

中國一向在中東問題上相當克制,因為這一地區過去一百多年來都是歐美勢力範圍,但這次訪問顯示,中國未來的中東政策將轉趨積極。王毅訪問伊朗時,與伊簽署了《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完全無視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與可能的對中報復,跌破美國與西方眼鏡。事實顯示,中國以完全不同的風格,輕易遞補了美國在此區撤退讓出的空間,而且與中東各敵對國家都能維持不錯的關係,這恐怕是美國極不願見到的發展。

風塵僕僕回國後,王毅邀請了東盟的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外長等到福建相會,鞏固後院不被美國煽動,穩定南海局勢。韓國外長後來也到福建與王毅相會。這些國家安全上可能都偏向美國,經濟上則偏中,韓國連安全也有求於中國,所以立場不會一面倒。只是韓國與菲律賓明年都有大選,反對黨如上台,則朝鮮半島與南海都會有些波瀾,中國大陸應預為綢繆。

氣候峰會習拜首次同框

拜登對華政策強調三大重點,即:在該競爭的地方激烈競爭,該對抗的地方對抗,在對美國有利的地方進行合作。美國4月22日牽頭召開了40餘國領袖的氣候視訊峰會,為今年11月聯合國第26屆氣候會議預作鋪墊。中美各有政治考量。美國當然是要彰顯「美國回來了」,繼續領導世界的企圖,而中國早在去年聯大時就表示,要力求於2030年達到碳峰值、2060年達到碳中和,這本來就是中國自己要做的事,未必要為美國抬轎。這些顧慮都反映在凱瑞(John Kerry)訪華事上。

4月13日,美國派遣氣候特使凱瑞訪華,與大陸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探討氣候變化問題。但同時拜登又派其退休好友陶德,率兩個前副國務卿史坦伯格與阿米塔吉訪台,中國對美國這種兩手策略甚為不滿,所以對凱瑞訪華有些不同的安排:(1)只同意凱瑞於14日到上海對話,而非北京。(2)凱瑞三天都待在上海東郊賓館,足不出戶。(3)16日習近平應法國總統馬克宏之邀,與德國總理梅克爾進行三邊視訊會議,討論氣候問題。該小型峰會是為鞏固三國原先已達成的氣候問題默契,恐怕也是擔心拜登在大型峰會上搞小動作,預為防範。凱瑞雖於16日與副總理韓正進行了視訊對話,雙方也同意將重啟中美氣候變化對話合作渠道,但該聯合聲明遲至4月18日凱瑞抵達首爾時才發布,時間上的延遲耐人尋味。

4月21日,習近平決定出席美國主導的氣候視訊峰會。22日習近平在會上宣示,「中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建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

新外交政策激起區域動盪

從美日聯合聲明可看出,中美關係上現在最燙手的問題是東海(釣魚台)、南海、台灣、新疆、香港。香港、新疆都在大陸控制中,掀不起大浪。南海看似爭議大,但相關國家已有意自己解決,域外國家插手空間不大。釣魚台有可能惹風暴,如果美日決定秋季在釣魚台列嶼中的黃尾嶼、赤尾嶼舉行奪島演習勢必帶來麻煩,但筆者以為他們不會冒這個險。最棘手的恐怕還是台灣問題。

拜登延續了川普的台灣牌路線,還把日本強拉進來,不管是壯大聲勢或是找個墊背,都在預防台海戰事。美國打著自由航行的旗幟,航母、軍艦不斷在中國周遭海域進進出出,軍機飛來飛去,不時抵近偵查,中國當然要在軍事上有所反制。反制重點在台海,力道隨著美國與台獨勾結的程度不斷加大,不僅抹去了海峽中線,也成為台灣飛航識別區西南角的常客。

台灣因為「陪飛」太勤,消耗過度,墜機事件頻傳。美中台三方這樣頻繁過招,擦槍走火不能排除,後果嚴重,屆時美日可能抽身,倒楣的是台灣人,烏克蘭是一個活證。

美國對華合圍政策能否成功,端視美國實力而定。美國當然還是世界超強,但已經不能隨心所欲。美國必須瞭解,其盟國對中國採取的若干措施,如日美聯合聲明,抵制新疆棉花,日澳英法德等國派艦船或航母到台海、南海參與演習,不是抵不住美國的壓力,就是賣拜登一個面子。這些國家的中國政策,最終都取決於各自國家利益的考慮,而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關係已經密切交織,相關國家已沒法採取政經分離政策。

再說,拜登今天即使對這些國家信誓旦旦,這些國家又焉能擔保下任美國總統不會出現類似川普這樣毀約、退群的人?甚至川普本人捲土重來?川普四年,中國扛起多邊主義、全球化大旗,信守條約、大方提供疫情所需物資,負責任,重然諾,這些國家應會分散風險,不可能單押美國一支牌。

美國應審慎對待台灣問題

美國更應在台灣問題上三思:台灣牌打過了頭,恰恰提供了大陸用兵的正當理由。美軍真要泡製戰爭,淌這趟渾水嗎?值得嗎?一定能取勝嗎?如果沒有把握,屆時抽身不管,就像目前美艦止步於土耳其海峽之外,置烏克蘭於不顧;或者不顧後果從阿富汗撤軍,置與美國合作的阿富汗政府與人民於不顧,重演南越撤軍的悲劇,則美國的領導地位何在?誠信何在?

拜登百日針對中國的遏制外交,動作很大,分貝很高,眩人耳目,但是就像煙花,很難持久。疫情還在,經濟要復甦,各國政府都有正務要辦,不會長久追隨美國搞鬥爭。中國的崛起是時勢所趨,那勢頭是壓不下去的,美國最好學習接受!

(作者係本刊主筆、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麟徵
  • pages: 16
  • 標題: 盤點拜登百日外交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