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誇大胡適促成美日開戰角色|高靖
剛剛過世的史學家余英時,雖然各方讚譽有加,但從他某些論著看來,不能排除他帶著成見治史。在《重尋胡適歷程》書中,余英時吹捧駐美大使胡適是促成二戰美日開戰的角色,他說「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適的演講活動已構成美日關係的一大威脅。可以想像,胡適平時與羅斯福和國務院高層領導人物之間的交談,也必然強調與日本談判並不可持,因為它絕不講信義,這是他一貫堅持的看法。無論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後談判的破裂,與胡適在最後一分鐘的強烈爭持是有關係的。」余這段說法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胡適自己發回重慶的電報並沒有余英時所謂的「強烈爭持」。
余英時很可能對於領導抗戰的蔣介石帶有濃厚偏見,才會把美日開戰的歷史功勞全記在駐美大使胡適的頭上,故意忽略蔣的角色,並且抹去所有與蔣有關人士提出的證據,毫無根據地片面吹捧胡適促成美日開戰。畢竟胡適留美,是西方教育下的產物,肯定胡適亦有褒貶東西方高低差別的暗示。余英時生前論胡適,不經意地洩漏了他的偏見。
若從各種現存的公開檔案查考,胡適駐美期間的表現,絕非余英時吹捧的那麼厲害,胡適或許能夠發表演說,鼓動人心,但胡適對羅斯福有關日本態度的影響極為有限。
羅胡會談後日偷襲珍珠港
今年12月8日,恰好是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美軍太平洋艦隊80周年,根據羅斯福總統生前每日行程表與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記載,在美日進入戰爭狀態前,羅斯福唯一的公開行程,就是與中國駐美大使胡適在白宮會面,羅斯福告訴胡適,日本可能在48小時內對美開戰,萬一美日戰禍發生,請中國朝野務必有哀矜勿喜的態度。胡適剛離開白宮,日本海軍的炸彈與魚雷就打沉了停泊在珍珠港的美軍戰艦。
在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與羅斯福所留生前每日行程表都可以查到,開戰前一刻,胡適面見羅斯福的記錄。1941年美東時間12月7日中午,胡適前往白宮會見羅斯福,羅斯福將12月6日寫給日本天皇的信函內容,親口告知胡適,向胡適說明美國做了最後的努力,但日軍恐怕會在48小時內開戰。羅斯福認為,美日開戰將是人類一大悲劇,但為中國計,也許是最大轉機,羅斯福希望胡適轉告中國政府,萬一美日戰禍發生,中國朝野不可有慶祝之舉,務宜哀矜勿喜的態度。
羅斯福給日皇裕仁的信,日本駐美大使館在東京時間12月7日收到,傍晚完成譯電,而美國駐日大使葛魯12月8日凌晨零時15分急赴日本外務省,請求安排面見裕仁,當面陳遞羅斯福信函,就在葛魯與外務省交涉的同時,日本海軍已在夏威夷外海虎視眈眈,美方的外交努力徒然無功。
根據羅斯福每日行程表記載,胡適是12月7日中午12時30分進入白宮,下午1時後離開白宮。胡適給蔣介石電報稱,他吃完午餐後,羅斯福親自電話告知,日軍開始轟炸夏威夷及馬尼拉。羅斯福判斷48小時開戰,結果與胡適談完一小時,日軍炸彈就扔到珍珠港了。
日本海軍在夏威夷時間12月7日清晨偷襲珍珠港,當時約為美東時間下午2時,胡適因此成了美日進入戰爭狀態前,最後一位與羅斯福會談的外國使節。而美日雙方交涉的同時,日本海軍早已秘密集結最精銳的六艘航空母艦,先在單冠灣集合,經北太平洋,朝珍珠港前進。
余吹捧胡毫無歷史根據
余英時誇大胡適對美交涉的外交表現,他說1941年11月26日美日談判破裂,與胡適在最後一分鐘強烈爭辯有關係。但實情並非如此。
從美國國務院的檔案與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都可以看到,胡適與美國政府協商時的表現。當時也在華府參與外交協商的宋子文,11月28日以電報報告蔣介石美日談判過程,其中提到「適之不思探本追源,僅集中力量於過渡辦法之修改」。宋子文提到的過渡方案,或可稱為妥協方案(modus vivendi),起因於日本軍事侵略亞洲,引起美國不滿,對日本展開許多經濟制裁,日本一方面透過外交交涉,爭取空間,一方面又集合兵力準備攻擊珍珠港,以及對東南亞發動全面軍事侵略,但從事後觀察,日本從一開始以外交交涉,可能就是要迷惑白宮當局,實際上仍以發動戰爭為真正目標。
11月20日,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與特使來栖三郎,二人代表日本向美國國務卿赫爾遞交妥協方案,希望爭取雙方談判的空間。在遞出外交交涉條件的同時,日方卻從中國戰場調集部隊往東南亞移動,日本海軍也秘密朝珍珠港前進,外交交涉與軍事行動同時進行,美方感受到戰爭迫在眉睫,國務卿赫爾分別在11月22日、24日,兩度邀集中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等與亞洲局勢息息相關國家的大使,討論如何因應日本提出的方案,美國有意緩和對日本的經濟制裁,以爭取準備戰爭的時間。會後,胡適打電報回國府,蔣介石聞訊,非常憤怒美方居然想對日本採取妥協立場,蔣的強烈不滿令美方頗感意外。
宋子文批評胡適交涉不力
宋子文11月28日電文提到,「若無鈞座有電,並迅速轉達各方表示堅定正當立場,則此過渡辦法即預備25日或26日正式提交來栖。羅總統尚欲試探,故於26日午後召見文與適之三人密談。羅總統見文等後,即召見赫爾,決定放棄過渡辦法。」宋26日另有電報稱,「適之誤信國務院,不願在原則上力爭,僅齗齗於駐越北日軍多寡之問題,捨本逐末,何濟於事。適之對於美權要,素少接洽,僅與英澳各使約略商談,真相不明,幾致貽誤事機」。
宋子文對胡適表現的批評,可以從國務院檔案中找到佐證。根據國務院檔案,胡適與赫爾討論時,只把問題焦點放在是否允許日軍駐守印度支那的人數不要超過5,000人,不認同美方允許的25,000人。對於日本軍事侵略的本質,胡適沒有任何論爭與主張,胡適的表現被宋子文稱為不思探本追源。胡適畢竟是文人,軍事戰略素養不足,胡適不懂5,000人日軍留在印度支那,若日軍自印度支那以外的地方,對當時輸運中國抗日戰爭物資命脈的滇緬公路,發動攻擊,這些駐防印度支那的幾千人日軍,仍然可以支援攻擊行動,如果有空軍飛行員駐防,更可能對雲南產生威脅。
胡適11月24日與美英澳荷代表會談時,根本沒有余英時口中的「最後一分鐘的強烈爭持」,實際情況與余幫胡吹噓的是180度的不同。24日會談結束後,胡適用電報向蔣報告會談情況,對於美方打算向日本軍事侵略亞洲妥協,胡適向蔣表達,「此舉似有其苦心,恐不易阻止,望速電示中央方針,以便遵行。」該電文稱不易阻止美方改變妥協態度,實情卻是蔣表達反對後,美國即改變妥協立場,胡的電報暴露了他毫無據理力爭的軟弱作為,也不知道如何為抗日戰爭取有利條件,只是一味站在美方立場說話,更沒有所謂對美方強烈爭持,使美方對日本改採強硬態度。
蔣堅定抗日促成美國轉變
根據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蔣收到胡適24日的電報後,因為胡適請求中央表示方針,蔣中正立刻請外交部長郭泰祺復電胡適要對美妥協表達堅決反對,隨後蔣又用以自己名義,再度去電胡適,請胡適轉告美國政府,必須宣布對日本不妥協的態度。
若說有些因素促成美國在11月26日放棄原先對日本妥協的立場,那絕對與胡適關係不大,胡適自己都說無法阻止,請中央提出方針,胡適電報完全不提他可以如何促成美國放棄對日本妥協,還認為美國有苦心,胡適身為駐美大使,維護中國的利益本是他的任務,但胡適與白宮及國務院交涉毫無方向,印證了宋子文批評的,胡適與美國權要素少接洽,幾致貽誤事機。
蔣電復美方他的抗日堅定立場,胡適這才根據國府外交部與蔣訓令,向美表達反對態度。另外,美國當時派給蔣的政治顧問拉鐵摩爾,也透過羅斯福的助理居里,向羅具實傳達蔣對美國與日本妥協的強烈不滿,這才讓美方態度大轉變。白宮決心放棄與日本妥協,胡適從頭到尾都只是傳達中國政府的抗日立場與角色,余英時過高評價完全與史實不吻合,卻流露出余英時內心中隱藏不說的歧視與偏見。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高靖
- pages: 77
- 標題: 余英時誇大胡適促成美日開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