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演說看不到未來四年出路│龐建國

5.20演說看不到未來四年出路│龐建國

蔡英文連任的就職演說,不肯面對台灣產業和經濟發展繞不開中國大陸市場的現實約束,因而提不出接地氣的國家建設方案,指不出能造福台灣百姓的未來出路。

2020820605

蔡英文的連任就職演說分成五個部分,分別是:(一)作為共同體的台灣;(二)空前的挑戰和絕佳的機會;(三)國家建設工程;(四)國家體制強化及民主深化;和(五)結論。其中,主要的政策理念是擺在「國家建設工程」部分,這部分的內容又分為個三個面向,分別是:(1)產業與經濟發展;(2)社會安定;(3)國家安全。

提不出具體發展方案

不過,看完整篇演說內容,必須不客氣地說,從中看不到台灣真正的出路。在前述三個面向中,除了「社會安定」部分,談醫療健康網和社會安全網,算是有些成就、猶可期待之外,其他兩個面向都看不到令人振奮的亮點。尤其在「產業與經濟發展」部分,明顯地不願面對現實,提不出適切的發展方案,指不出能造福台灣百姓的未來出路。

蔡英文用了最多的篇幅來說明,她心目中的台灣產業與經濟發展策略,顯示她深切瞭解促進經濟成長、改善民眾生活,是國家建設的優先目標。然而,通篇說法都避重就輕、不接地氣,因為她完全未觸及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以及大陸市場對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四年前,蔡英文在她首任的就職演說中強調,要推動「新南向政策」,以「擺脫以往過於依賴單一經濟體的現象」。結果呢,四年下來,台灣對大陸出口在總體外貿出口的比重,一直維持四成左右,兩岸貿易順差對台灣GDP的貢獻總在15%以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台灣整體對外貿易衰退,但兩岸貿易依然增長,對大陸出口占總體出口的比重更創了新高。不面對這些事實,如何能接地氣地規劃台灣的產業和經濟發展?

「新南向政策」成效有限

中國大陸先天上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經濟體,生產要素豐沛,很容易和其他經濟體形成要素互補的組合。同時,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基礎設施和政府效能不斷提升,投資環境改善、經濟快速成長,創造出巨大的動能和機遇。兩岸又是地理距離鄰近、語言文化相通,經貿往來享有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優勢。

所以,台灣產業和經濟發展最佳的出路本來就是大陸市場,這是成本效益的經濟法則決定的,不會因為政治考量而改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蔡英文極力想要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卻做不到,這就是做不到的原因。同樣的,這也告訴我們,為什麼「新南向政策」成效有限,甚至於徒勞無功。

四年前喊得震天價響的「新南向政策」,四年後的成果如何?事實告訴我們,這四年來,台灣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幾乎是原地踏步,反而是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突飛猛進。新冠肺炎雖然導致縮短產業供應鏈的逆全球化趨勢興起,但在跨洲連結弱化的同時,區域整合則可能繼續挺進。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大陸就和東南亞國家建立了共同防疫平台,讓區域整合的態勢更加明顯。

缺乏避免邊緣化的政策

展望未來,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區域經濟板塊,將會在全球脫鉤的聲浪中,形成人口最多、品項最全、成長最快的區域生產網絡,即將啟動的RCEP更會加深這個生產網絡的融合發展。台灣卻會成為這個經濟板塊門外的孤兒,這個邊緣化的危機,要如何面對與突破?蔡英文的演說毫無著墨。

蔡英文在演說中的確提到一些產業發展的策略,然而,她首先提到要用台灣內部需求作為基礎能量,來帶動產業發展。事實上,對於現實情況有點概念的人都曉得,多數情況下,台灣的內需市場難以達到必要的經濟規模。串聯本身的生產要素和境外互補要素,以對外貿易來帶動產業和經濟發展,是像台灣這樣規模較小的經濟體無法逃脫的宿命,也是順應經濟規律必須依循的法則。想要用政治操弄對抗經濟規律,傷害的是台灣有限的資源財富和經濟動能,受苦的是台灣眾多的庶民百姓。不過,吃香喝辣的綠營權貴們大概不會在意。

繼續往「聯美抗中」傾斜

至於「國家安全」部分,蔡英文在「國防事務改革」和「積極參與國際」之外,雖然也表示要尋求兩岸的和平穩定,但是,實際的戰略規劃卻是往「聯美抗中」傾斜。可怕的是,此種戰略規劃與發展台灣產業和經濟是相互矛盾的。

過去這些年,台灣對大陸、香港的出口已經擴大到對美國出口的3倍多,同時,大陸每年新增的經濟量體,是美國的兩倍以上。面對新冠疫情肆虐,大陸已經控制住了疫情,開始邁向復甦,美國卻還在全世界最慘重的疫情中掙扎。台灣的經濟出路,到底是在一衣帶水的海峽對岸,還是遠隔重洋的美國,還不夠清楚嗎?

綜上所述,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既不肯面對現實,又無法接上地氣,我們實在無法從中看到台灣的出路。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龐建國
  • pages: 16
  • 標題: 5.20演說看不到未來四年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