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方式對兩岸統一的影響│紀欣
5月初,大陸退將喬良發表〈台灣問題攸關國運不可輕率急進〉文章,22日全國人大開幕式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工作報告,在「反對台獨」後接了「促進統一」,而非「促進和平統一」,在台灣引發兩岸何時統一,用什麼方式統一的討論。
喬良文章經網站廣傳及台灣媒體大量轉載、評論,引起廣泛討論,解讀各有不同,反應也不一。有人說該文是針對「勿謂言之不預」降溫;有人猜是刻意欺敵;有人質疑難道統一不再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兩岸將於何時統一?
任何策略的規劃都得以時間為座標,兩岸統一策略尤須如此。這主要是因兩岸關係隨時受到國際形勢、中美關係、台灣政黨輪替的影響,永遠在變動中。若不能估算出一個大概的統一時程,就難以規劃出一套具體可行的統一策略。
一、沒有時間座標難以規劃方案
以大陸始終堅持的「一國兩制」為例,其核心精神在於「充分考慮台灣的現實情況」,也就是要以台灣現狀為藍圖,設計出一套方案,確保「台灣同胞在統一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但台灣現狀一再改變,「兩制」方案難以規劃,或需要同時設計好幾套方案,以因應隨時必要的調整。
二、統一時間影響統一意願
統一時間更會影響台灣民眾對統一的認知。習近平表示「我們追求的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顯示出十足的誠意及自信,但台灣有民眾以為這代表大陸不急著統,原因可能是美國會出手保護台灣,或大陸打不贏美國,或不願意為統一破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事。
三、台灣僥倖心態並不合理
不過,這種心存僥倖、以拖待變的心態並不合理,也對自己不利,因為:
(一)統一是大陸永遠不會放棄的目標,既無可迴避,台灣方應趁大陸至今仍堅持和平統一之際,與大陸盡速展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為自己爭取到比較有利的條件,在有尊嚴的情況下,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也不必再為台海和平穩定,或遭到軍事威嚇而擔心受怕。
(二)從這次防疫可知,美國並不可靠,而且其國際影響力正在下降中。川普為了甩鍋自己的防疫不力,也為競選連任,猛打「台灣牌」,卻不願意正式向世衛組織提案邀請台灣出席2020 WHA,而蔡英文不僅響應配合美國,且耗盡國庫展開「口罩外交」,卻換不到一張邀請函,還得眼巴巴地看著習近平以視訊方式在WHA開幕式上致詞。
為了捍衛國際社會的「一中原則」,大陸會不惜一切代價打贏每一場大小戰役,台灣有本錢跟大陸一拚死活嗎?最重要的是,蔡英文這樣做,除照顧了美國,或僅是川普個人的利益,對台灣有何好處?2009年至2016年,因兩岸關係改善,台灣連續九年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A,蔡英文若真在意台灣人民的健康,又何必捨近求遠?
(三)兩岸「不統不獨不武不和」,確實最符合美國的利益,但美國放棄台灣及其他盟友的紀錄歷歷在目,多年前就盛傳美國會「棄台」,或至少不再管台灣事,如川普今年不能連任,他不得人心的外交政策勢必會改變。何況,美國國力明顯在下降,遲早會自顧不暇,無力再保護「盟友」。而且,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說宣布要在立法院成立修憲委員會,難道她不怕重蹈陳水扁的覆轍,成了「麻煩製造者」嗎?
(四)統一時間表並非指特定時間,或在一定期限內完成統一,它可依形勢發展而定,例如當《反分裂國家法》所列舉情況發生時,則不排除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對照該法所列舉的幾種情況及台灣目前的政治局勢,不難推測,統一的時間不遠了。
兩岸將以何種方式統一?
統一方式不外乎和平統一、非和平方式統一、經懲罰性軍事行動或威嚇達到統一目的。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大陸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它不僅貫徹「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精神,有利於兩岸同胞感情融合,有利於大陸現代化建設,也有利於亞太地區穩定。因此,即使5月22日大陸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分在「反對台獨」之後接的是「促進統一」,而非「促進和平統一」,並不代表對台政策發生變化,因該段的第一句話是「要堅持對台工作大政方針」,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正是大陸40年不變的大政方針。
不過,從台灣政治形勢來看,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正在流失。
一、民進黨恐將長期執政
民進黨在2020年再度全面執政。從其過去四年的表現,無人看好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尤其,蔡英文在5.20鼓勵透過修憲達成「台灣民主深化」,雖然目前看來,朝野政黨只對降低投票年齡至18歲有共識,然一旦掀起修憲風潮,就像潘朵拉的盒子被開啟,未來會有形形色色的修憲案,包括刪除「國家統一前」、「固有疆域」等提案,使台灣進一步走上「法理台獨」之路,四分之三立委通過修憲案後還須交由全民公投,屆時又將引爆統獨之爭,造成社會分裂,兩岸關係亦將走入死胡同。
國民黨作為最大的在野黨,目前有38席立委,15個縣市長,全省幾百名縣市議員,但最近的民調支持度卻只有9.2%,連自己一向引以為傲的兩岸論述都舉棋不定,若6月6日韓國瑜被罷掉,2022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籍縣市長恐怕只剩個位數,到那時,國民黨不僅無法有效制衡民進黨,更難以重新執政。
親民黨2020大選取得3.66%政黨票,失去立委席次,但每年可領取2,595萬元政黨補助金,而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新黨僅獲1.04%選票,沒有立委席次,也無法領取政黨補助金。兩黨想在下次立委選舉取得席次恐不容易。台灣民眾黨立場含糊,變來變去,目前只能以「淺綠」視之。
至於其他較小的統派政黨,缺乏資源又長期被打壓、被邊緣化,加上2020年立法院先後通過「國安五法」及《反滲透法》,除對兩岸交流極盡威脅、恐嚇、阻擾之能事,也使台灣社會充斥「統一不是政治正確」的政治氛圍,不利於統派在台灣的發展。
二、非和平方式也非依法無據
非和平方式固然非台灣人所願,也會產生不少負面效應,但若依法論法,《反分裂國家法》制定已超過15年,而從民進黨過去及未來可能所為,再加上美國國會三年多來通過各項所謂「友台」法案,5月20日國務院又批准售台1.8億美元的魚雷,這些早已違背其信誓旦旦的「一中政策」,也構成《反分裂國家法》第8條明文規定的「發生會將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情況。因此,大陸若被迫採取非和平方式,只要在過程中把損害降低到最低點,也算是依法行事,或「言之有預」了。
三、和平方式「兩制」需經協商
再以「一國兩制」為例。若採取和平方式統一,「兩制」方案須經雙方「平等協商」,規劃者必須認真聽取台灣民眾的意見與建議,多方思考台灣民眾對「兩制」的期待及要求。而且在協商過程中,為達成協議,任何一方都須有所妥協、退讓,因此在規劃「兩制」方案時,兩岸雙方均須盡可能地交換意見、尊重對方的立場,規劃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統一若採非和平方式,「兩制」方案無須經協商同意,相信規劃者為使統一後台灣長治久安,「兩制」實踐順暢,會主動考慮台灣的現實情況,但那畢竟不如與台灣方共同規劃、協商出來的方案,對台灣民眾來得有利。
兩岸統一將採何種模式?
「一國兩制」在台灣被長期汙名化。2019年初,蔡英文為抗拒習近平倡議的「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發明了「反對一國兩制是台灣全民共識」,更在5.20就職演講中,再次強調「不會接受北京當局以『一國兩制』矮化台灣」。但台灣當局只忙著反對,從未介紹究竟何謂「一國兩制」?「一國兩制」為何會「矮化台灣」?若統一無可迴避,有比「一國兩制」更好的選擇嗎?
一、「一國兩制」的核心意涵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在1980年代初期為實現兩岸和平統一,而制定的基本國策。它的基本內涵是在國家統一的前提下,大陸繼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兩制長期並存。香港、澳門分別於1997年及1999年回歸,先行實踐了「一國兩制」,而大陸對台政策始終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也表明,台灣與港、澳在統一的性質、路徑、談判主體方面均不相同,在台灣實行「一國兩制」,將會比港、澳寬鬆。
二、「一國兩制」的「三個充分」
習近平多次表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而他對「一國兩制」有三點新的詮釋: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他也充分理解兩岸之間長期存在著政治分歧,台灣民眾反對「一國兩制」,多半是對「被統一」、「一國」有所疑慮,所以倡議「兩岸中國人應運用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兩岸及早「在一個中國框架下進行平等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小結
基於以上,可以對大陸怎麼看統一時間及方式得到幾個結論:(1)有關時間,大陸知道統一急不得,但更拖不得;(2)有關方式,和平統一是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但若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喪失,不會排除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3)統一是中國的內政,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和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力干涉,民進黨當局若堅持充當美國「制中」的棋子,只會加速統一的時間、改變統一的方式;(4)唯有兩岸統一,才能開創中華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
附加資訊
- 作者: 紀欣
- pages: 34
- 標題: 時間與方式對兩岸統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