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八反對民進黨執政路線│林松青
2021年四項公民投票,在總投票率41.09%的低檔下,民進黨蔡政府作為反方,完勝;但支持各項公投的正方得票率,從47.16%到48.96%,代表有接近半數公民反對民進黨的執政路線。此刻探索蔡英文口中的國家路線(民進黨路線),是為台灣行路致遠,避開窮途末路。
民進黨視公投為執政危機
民進黨執政路線可概括為「對外聯美反中,對內專政仇中」。本來核四商轉、反萊豬、護藻礁、公投綁大選四項公投案,是民生與民主進階議題。正方既已成功提案,反方只須解釋現行政策,讓公民自主判斷後投票,即是直接民權的實踐。可是民進黨把公投當作執政危機,焦慮2022地方選舉與2024總統、立委選舉的勝敗。視決戰公投為長久執政之戰,以免過往措施成為鏡花水月。
在蔡英文、蘇貞昌的操盤下,民進黨上下複式動員,租遊覽車載客,茶點招待,野台論政請出歌舞女郎露體熱場;黨政官僚、幹部齊出,攻訐四項公投會亂台灣、反萊豬是反美、抱中國大腿會害死台灣,再三呼喚「台灣隊」站出來,嘉許他們是死忠隊伍。蔡英文在群眾大會上說,「台灣要走出去,不能被鎖在中國」;還拍宣傳片將針對食安、能源、生態政策的公投案,定調成國家路線的抉擇。高雄市長陳其邁加碼說,不同意四公投案,就是不同意中國併吞台灣。
操弄民生議題擁美反中
至此民生、民主的公投議題,被蔡、蘇等人公然加進擁美、反中、族群地域意識等激素;與國民黨早先提過的四項公投是「倒閣公投」,或對蔡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已不在同一檔次。四項公投變成對蔡政府執政路線認同與否的表決,由公民投票直白呈現。
民進黨路線實踐成果,對外,買美國軍火、天然氣、萊豬,聯美反中;儘管美國形容台灣像筆尖,能戳刺桌面(大陸),民進黨仍吹捧台美關係空前友好。公投是內政,蔡政府卻乾坤挪移,指反美豬(萊豬)是反美,會破壞台灣與國際連結。
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隨即響應,他投書《聯合報》指禁止美國含萊劑豬肉入台是政治角力,不是健康議題;台灣應思考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一員;台灣既已開放美國含萊劑豬肉,就別背棄承諾再走回頭路。
中美已高度競爭,民進黨路線一面倒地符合美國利益,必損及兩岸關係。蔡政府掌政後,對陸交涉一事無成;矛頭對內卻很有辦法,如整治與大陸和睦相處的政黨、社團、個人,緊縮兩岸交流,從教育文化方面去中國化,並附隨美國批評大陸法治及對新疆、香港的措施。大陸見此反更堅定其對台政策,公布台獨頑固分子名單,處罰「台獨金主」;堅持認同「九二共識」,才能有官方往來;更多大陸民眾贊成用「武統」實踐統一歷史大業。
靠集權、政治網工支撐
支撐民進黨路線的機制,一為集權,二為政治網工。2016年民進黨勝選後,行政、立法合體收拾國民黨,處理能源、防疫等大政,不睬在野黨的監督;還讓蔡英文表姐夫吳明鴻當上最高行政法院院長。之後行政法庭處理婦聯會、中華救助總會停止移轉財產為國有的抗告案,所認定「難於回復損害」的標準,與之前類似案件明顯不同,國民黨執政時的人團財產就此判決充公。
公部門用標案養政治網工,被馬英九形容成「猶如錦衣衛或秘密警察,長期在網路上霸凌與政府不同意見的聲音,甚至逼死一位優秀的台灣外交官。」
當警政署、調查局銜命執行網路打假時,社交平台傳訊非議官方行止稍有違失,就票傳當事人,甚至欲暗夜偵訊,移送法辦。但有人製作張忠謀圖卡,偽造他說過「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事發後調查局說會追查偽造假訊息者,圖卡卻在綠營群組裡照傳無礙。日前與綠營交好的林某暴打民進黨女立委,扯出政治網工恐嚇疑案,輿論建議查涉案者的金流,追幕後操盤手,也猶未能也。
網路本是素樸民意的交流管道,方便彼此認知,促進相互包容;民進黨政豢養的網工卻在網路上黨同伐異後,煞氣蒸騰,刺激對立,政治品質益趨下流。
前後不一、信用淪喪
民進黨路線的道德標準更失公信。在野時愛鄉土護藻礁,當朝後闢碼頭接天然氣卻否認破壞藻礁。在野時要求百分百食安,反萊豬牛,掌政後開放含萊劑豬肉進口。中央、地方執政後皆生弊案,卸用評委放送標案給特定對象;採購高端疫苗護航特定廠商炒股。之前力主公投綁大選,如今硬要公投和選舉脫鉤。
民進黨除政見反覆失信外,人品貴賤、官箴墮落皆留話柄。居高位者博士論文見疑,卻列機密封存,不公布閱覽。下焉者在辦公室求歡異性記者,高官婚外情生女,總統府發言人酒駕肇禍,政務官毫不迴避與職務有敏感關連者飲宴。
民進黨循選舉之路合行政、立法於一家,調動人事滲透司法,運用警調辦案職權,順黨意者高鐵丟包300萬現金查無不法;美國寄來大麻郵包給顯貴家人,所涉毒品案不起訴,毛髮驗出毒品反應,緩起訴。民進黨政府的中立機關,敢關閉監督政府的電視新聞台,並藉程序對付未馴服的媒體。
民進黨路線是一朝權在手,放肆任我行。通過選舉─集權─專政的遞進動線,再反向運用專政─集權之力,操作四項公投小贏二、三百分點。唯不平之火已四起,近半數投票公民否定民進黨路線。接著就看誰能收拾台海外部危機,與島內分裂離心的內部殘局?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松青
- page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