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NO. 29 │ 英倫終須一決

2016年1月|NO. 29 │ 英倫終須一決

一群絕世美女組成的朝鮮「牡丹峰樂團和功勳國家合唱團」,在12月9日前往大陸進行首次出國公演,一般政治評論均認為這是中朝關係由分歧走向解凍的開始,不料,就在12日演出當天,全團打道回府。 朝鮮這突如其來的罷演,讓全球政治評論專家的眼鏡跌碎滿地。9日大陸《環球時報》在兩團抵達北京時,還發出一篇〈中朝友好逐漸適應分歧,走向新穩定〉的社評,表示兩團來訪「不是一般的藝術交流,而是一項『大型外交活動』,這是雙方相互表達善意的特殊方式」。因此,樂團的臨時放鴿子,毫無疑問可視為嚴重的外交問題。 金正日在過世前帶著金正恩訪問大陸,受到胡錦濤正式認證為接班人,並拿到一些石油、糧食等物資。金正日2011年過世,金正恩接掌大權,大陸新領導人習近平揚棄過往「會鬧的孩子有糖吃」的思維,改採不聽話就沒有糖吃的策略,所謂不聽話,就是做核試。 這次回暖除朝鮮經濟沒有起色,金正恩不得不讓步,另外就是東亞國際關係的改變。日本與美國的關係愈來愈緊密,包括美國出售隱形戰機F35給日本、加強駐軍,同意安倍晉三修改安保法,這些對大陸固然是壓力,對朝鮮威脅更是直接在臉上劃刀。不過,就在郎情妹意下,朝鮮說翻臉就翻臉,毫不給老大哥面子,背後應有比兩國外交還重要的因素。 日本《讀賣新聞》分析:「金正恩正在研製氫彈,未能引起盟友大陸的關注和明確支持,反而提出擔憂,觸怒金正恩,才會出現臨時取消演出,緊急回國的一幕」。不過根據《環球時報》9日同一篇社評表示,朝鮮「核能力的宣示大於其真實水準」。朝鮮2013年2月12日第三次核試後,即未進一步研究第四次核試,對中共而言,只要不核試,其他都好談,《讀賣新聞》的「氫彈說」恐怕並不正確。…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53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經過兩周的談判,於12月12日通過了歷史性的《巴黎協議》,195個與會國家一致同意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以達到工業化前至2100年全球平均氣温上升不超過2攝氏度,並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內的目標。巴黎大會還決定發達國家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每年至少1000億美元的資金應對氣候問題,但這一數字只在序言部分提及,而未出現在協議正文中。 從上次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至今的6年間,全球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從290億公噸增加到320億公噸,上升了10%。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f Climate…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54
王安祈,台灣大學文學博士、台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曾獲第九屆國家文藝獎(2005),並連獲四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今年61歲的中國古典戲曲學者王安祈,在海峽兩岸京劇界聲名遠播。自2002年12月出任國光藝術總監至今14年,透過新編戲及以翻新手法搬演老戲,成功替京劇拓展出一批死忠的觀眾群,同時幫助魏海敏、唐文華等名角建立更多面的形象及風貌、打響中青代演員的知名度。王安祈也努力將台灣京劇新美學輸向京劇原鄉—中國大陸,不料卻被嗆聲。老京迷看《金鎖記》問,「你們這麼唱,京劇還姓不姓京啊」。脾氣溫和的王安祈非但不以為意反而竊喜,「如果觀眾迴響冷淡,老戲迷就不會那麼火了。」 沒水袖算京劇嗎? 說真的,不能怪老戲迷看不慣《金鎖記》。《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首演於2006年,打破傳統京劇採直線說故事然後安置唱段,借蒙太奇的場景切換手法,首創跟隨主角思維流動的劇情。《金鎖記》還出現許多以往或者現代傳統京劇不曾出現的元素。例如:打麻將、抽大煙甚至裹小腳的情節—上半場結束前,女主角曹七巧想到人間只有錢是真的,為保護女兒不讓男人騙了去,在驚悚的音樂聲背景下,拿著一根棍子強往十多歲女兒的腳背狠敲下去…。 《金鎖記》的編導演及舞台設計都出自台灣藝術工作者,是一齣真正台灣原創新編的大戲,完全展現台灣藝術高度自由發展的特色。該劇一推出,即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節目」。然而,在台灣叫好又叫座的《金鎖記》於2009年第一次去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演後座談就被觀眾問得直白,「演員服裝拿掉水袖,還算京劇嗎?」…
作者: 陳淑英 頁數: 58
雖然幾個月來,朋友們已得知林孝信(我們都稱他老林)和癌病正在搏鬥的斷斷續續報告,但是對於他過世的消息,還是令大家覺得錯愕與悲痛而無法接受。因為,我們都認為他一向健康,生活節制,每天晨跑,精神弈奕,不吸煙、不喝酒,個性樂觀進取,是對社會充滿關懷和奉獻精神的人,怎麼就真的走了!? 老林真的走了,留給親人的自是無限的哀傷,我們又是多麼感同身受。老林一生的努力和志業,從來都是為了社會的公平和國家的正義:從科學推廣、保釣運動、民主支援到深入社區大學和改革通識教育,他總是全力以赴,積極奔走。 可以說:老林是屬於大家的,因為他畢生從事的活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台灣的前途,關切台灣的弱勢族群,讓台灣社會能更公平合理。 老林的人格特質主要可以歸結到兩點:個性溫厚與執善固執。認識他的人都說:「老林沒有敵人」,一個沒有敵人的人,不會去算計別人,而且必定是個性溫厚,能讓人感受到如沐春風。但另一方面,認識他的人也說:「老林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因為他認定的事情,一定堅持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所以老林會到處串聯,誨人不倦地說明他的理念,推動他的必要之善。 老林從小學開始就和朋友去學佛,而且是星雲法師的第一代弟子,法號慈文,虔誠到打算出家。那時還去參加弘法,關心群眾生活。隨著年歲增長,人生閱歷增加,對於佛的絕對化逐漸放棄,但對於眾生則顯然依舊執著。…
作者: 陳讚煌 頁數: 62
2015年6月23日是父親115歲冥誕,承蒙人間出版社呂正惠教授的厚愛,精心策劃出版《葉榮鐘選集》。選集由家姊葉芸芸負責編輯,幾度討論更動終於編成《政治經濟卷》和《文學卷》兩卷。《政治經濟卷》摘選自父親全集中的《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和《近代台灣金融經濟史》,《文學卷》則摘選自全集其他各書,包括《早年文集》、《臺灣人物群像》、《半壁書齋隨筆》、《少奇吟草》、書信和他的自述。校稿的差事落在我身上,雖說不無意外地,當然也是義不容辭的。却也因此讓我在退休後,有機會重新細讀並深思父親的作品與思想,進而更深入了解自己的父親。 致力於保存、還原歷史 在閱讀校稿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前半生經歷了日本殖民帝國主義統治的父親,無論是在《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灣人物群像》等紀實散文,或是在《少奇吟草》的感懷詩作中,都不斷地重申日據時期日本人如何欺壓臺灣人民,處心積慮企圖消滅漢文化與漢字。而父親和他的同志們,是如何費心與臺灣總督府周旋抗爭,就是要喚起同胞的漢民族意識,保存漢民族的文化。他在書中曾提到:日本費了半個世紀的工夫,終究未能同化臺人的原因,無法絕滅漢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父親決定撰寫《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實在是認為那一段歷史如果不記錄下來,則後代子孫將永遠無法知道當時的史實。保存、還原歷史的責任變成他責無旁貸的使命。父親最喜歡的史書是《史記》,當他要寫這部運動史的時候,便參照了《史記》的架構,所以才有類似列傳的「人物群像」。很可惜,他有生之年未能完成全部的書寫計畫,以他所開列的人名,還有許多群俠列傳未及寫出。所幸他完成了《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與《日據下政治社會運動史》,也算是留下了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史記」。回顧寫作當時的時代氛圍,書中的著墨,應還有很多因禁忌而不得不割愛的,即使出版時還有執政者可以信任的四位大老「社會賢達」背書。 中國文化從未被日本消滅…
作者: 葉蔚南 頁數: 64
1920年代,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倡議民族自決,北京發生五四運動,台灣也由之受到極大的影響和變化。 1920年1月11日,林獻堂在東京的「新民會」發行《台灣青年》月刊雜誌,開始對台灣人的啟蒙運動,並首次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設立台灣議會的請願書,其目的是要推動台灣的自治。1920年7月15日出刊的《台灣青年》,受大陸《新青年》雜誌影響,呼籲日本政府按照威爾遜的民族自決理念,給予台灣民主的政治代表權。幾年之後,《台灣青年》改為周刊,並希望同時在台灣發行,沒有成功,但1922年,在台北以《台灣民報》問世。 此時,一百多名台灣人大專院校學生參加了「新民會」,其主導人物為蔡式穀和林呈祿。1922年11月28日,新民會在東京舉行遊行,要求廢除台灣總督的「六三法」。所謂「六三法」是1896年3月30日,日本在台灣實施的特別法律,授權台灣總督得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為「有關施行於台灣之法律」,通稱「六三法」。 1921年1月30日,台灣人首次向日本帝國議會(貴族院和眾議院)提出要求創設台灣議會的請願書,簽名者有林獻堂等187人,請願案介紹議員貴族院為江原素六,眾議院為田川大吉郎。此項請願連續一共提出了15次,但皆未經審議,石沈大海。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作者: 陳鵬仁 頁數: 68
坊間各種名人傳記、年譜,琳瑯滿目、汗牛充棟,其中有些雖然通俗易懂卻近乎野史小說,有如兒童讀物;也有一些艱深難懂的學術著作,令人無法卒讀。迄今筆者尚未發現比1946年重慶勝利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國歷代名賢故事集》更具權威性、可讀性,又兼具學術性、通俗性,可稱得上老少咸宜。該套傳記全集不但本本寫作嚴謹,每一個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學術權威,一時之選。最難得的是,每位傳主書後均附其年譜,可供查考,十分方便。 《中國歷代名賢故事集》1946年出版時,因剛結束八年抗戰,物質艱難,故紙質甚差,吹彈可破,保存不易,因此能留存至今,倍加珍貴。其中,有的後來經作者重新改寫再版,如吳晗《明太祖》(改為《朱元璋傳》)、錢穆《黃帝》。重慶勝利出版公司遷台後,曾於1971年9月精選其中10本再版,改名《民族偉人故事集》,詎料出版後竟遭警備總部查禁,如吳晗的《明太祖》、顧頡剛的《秦始皇》兩書,因此流傳不廣,十分珍奇。期待兩岸獨具慧眼的出版家能予以全數再版重印。 《中國歷代名賢故事集》共分三輯40冊。 其中,由上古史名家顧頡剛寫秦始皇,明史專家吳晗寫明太祖(朱元璋)、太平天國權威羅爾綱寫洪秀全,俱屬不二人選的曠世巨作,稱之為「名家寫名人 名人配名著」亦不算誇張。只是這些「名家」多屬學界泰斗,有些已經作古,不知誰來為他們立傳?…
作者: 石文傑 頁數: 70
月前法國巴黎恐怖攻擊事件,臉書上興起換頭像為法國恐攻傷亡者哀悼的活動,對此我非常不以為然。我當然反對恐怖主義,也對這種攻擊手無寸鐵平民的行為感到不齒,但ISIS之所以能夠崛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難道沒有一點責任嗎? 四年前的2011年,利比亞爆發內戰,當時的執政者是被西方徹底醜化的「狂人」格達費。小時候第一次聽到「狂人」格達費這個名字,只覺得奇怪,怎麼會有人被稱為「狂人」?那時所能接觸到的,都是對格達費負面的資訊,因此很自然的就接受了西方給他的既定印象,一個獨裁、專制、殘暴…支持恐怖主義的「狂人」!等到大了點,開始接觸到更多資訊後,才對格達費有了重新的認識,知道他是一個希望利比亞能擺脫長期被西方宰制命運的民族主義者,他推翻了舊政府,趕走西方人,取回石油的掌控權,讓利比亞人民脫離貧窮,格達費在當時幾乎就是利比亞的民族英雄。 只可惜,西方國家對於不聽任宰割的利比亞,始終視為是眼中釘。終於,在突尼西亞燒起來的茉莉花革命帶動了阿拉伯之春(名字都很美,因為要掩蓋其鮮血暴力的本質),給了西方國家一個推翻格達費的機會,西方世界當然不會就此放過,一代梟雄格達費最終慘死在叛軍手下。 其時美國深陷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泥沼,對於是否介入有些猶豫,最積極熱衷打擊格達費的是法國。英法這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始終將非洲視為自己的禁臠,如今又有機會掌控非洲自是摩拳擦掌,先讓聯合國通過設立利比亞禁航區,接著就直接轟炸利比亞政府軍,支援反抗軍作戰,最後就是我們都記得的那個格達費的淒涼身影。 格達費政權結束後,按照西方美好童話的結局,利比亞應該變成人間天堂才對,結果不是,利比亞陷入了更嚴重的軍閥割據,到今天依舊內戰不止,石油再度被西方企業掌握,人民三不五時喪命,ISIS在利比亞也有了根據地,自由民主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煉獄,但西方人會在乎利比亞人民嗎?…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72
「陸生是否應該納入健保」議題近來在社會上掀起一波爭論,許多人認為在人道考量下應該給予,更何況外籍生都早已經納保,陸生又何嘗不行? 台灣於2011年起有限度地允許陸生來台就讀大學,但由於相關政策限制,陸生不能參加健保。行政院於2012年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希望將陸生納入健保範圍,保費比照外籍生及僑生標準,即每月自付六成(749元)、政府補助四成(500元),其中政府補助部分將直接進入健保基金。但草案送進立法院後至今都未通過。 立法院原計畫於2015年11月27日再次討論該草案,但因有台聯黨團聲稱要杯葛,國民黨團同意暫不處理此案,陸生納保一事再次延宕。期間,反對陸生納入健保的聲音也再次出現,理由包括陸生未繳稅、拖垮健保體系、大陸未以相同待遇對待台生等。不過,這些理由都站不住腳。 首先,落實醫療人權已是一種普世價值,外籍生也早已納入健保,為何獨獨陸生不可以?執政黨提出只要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陸生的「停留」改為居留即可,但在野黨卻認為需要將《全民健保法》一併做修正,讓外籍學生與大陸學生都自行負擔所有保費,這種建議不免令人懷疑是否因為「中國因素」在作祟,因為先前外籍生納保時就沒聽說要修改健保法。 其次,陸生納保是有助於健保財政收入的,因為年輕人通常都較少生病,醫療支出會比較少。以2014年外籍生的投保情況來看,投保總金額高達1.05億,但使用的金額卻僅有4,500萬,連一半都不到,國庫還因此淨賺來補貼健保支出。但傾綠的媒體經常以聳動的標題說,「陸生快有健保了!國庫1年恐少7千萬」,但事實並非如此,明顯可以看出這些媒體的動機不單純,許多不知情的民眾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受到影響,進而反對陸生納保。…
作者: 李成蔭 頁數: 74
我從小就喜歡看各種各樣的地圖,往往不自覺地從地圖出發,幻想著中國遼闊的山川,黃河、長江滾滾大水,也讓我回憶起,大約三、四歲之間,隨著父母與兄姐妹妹,乘江輪順長江而下;一天大清早,睡夢中聽人呼喊:起來看三峽!起來看三峽!我只隱隱記得,洶湧的江水逼人而來,而面對天地自然的力量是多麼令人暢快。 記不得何時,從地圖上發現了一條蜿蜒奔放的大河,量了一量,似乎跟黃河一般長,從外蒙古流向東北方,後又轉向東南,上下翻騰,又神秘又威嚴,直奔流入太平洋─尤其吸引人的是她的名字:黑龍江。 後來歷史書告訴我,黑龍江本來是中國的內河,沙俄在中國太平天國占領南京、英法聯軍占領北京時,要挾重病中的咸豐皇帝答應黑龍江以北的土地及烏蘇里江以東土地歸於俄國,不然,俄將出兵助英法進攻中國,這就是《璦琿條約》及《北京條約》前後的背景,俄國就這樣強占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廣大的中國領土。 少年的我想像中的黑龍江,就由中國的內河變成中俄的界河了。在我心中,她從此伴隨著憂傷,兩者像水乳交融在一起,永遠無法分離了。 終於到了黑龍江…
作者: 印鐵林 頁數: 76
一百多年前(1913),竹南糖廠開工製糖後,便成為竹南當地引領經濟的龍頭,至1943年結束。而現今中二高貫穿之尖筆山下的竹南科學園區,以及前一陣子飽受爭議的大埔農地,皆曾是該糖廠重要的自營農場及重要的甘蔗栽培區域。 目前,在1982年及1994年出版的《竹南鎮誌》都未提到竹南糖廠,只能透過1993年出版的《金色中港續集》稍了解其概況。另外,下文也將根據筆者在前身為總督府圖書館的台灣圖書館的館藏史料,包含期刊及舊報紙,略為介紹此糖廠的沿革及發展。 日據前期的竹南工廠 竹南舊稱中港,和後壠(今苗栗後龍)一樣為臨海的港灣,吃水淺的戎克船入港後,可透過河溝進入中港市街,所以利用此和大陸貿易的來往,造就了該市街的繁榮。中港街北方的尖筆山,為本地最高丘陵,也是1895年中日乙未戰爭著名的古戰場。日據後不久,當局將前清僅到達新竹的縱貫鐵路修築到這裡,稱為「中港驛」。不久,當局將轄此的「新竹廳」繼承前清所謂廣義的新竹地區,即包含現今的苗栗。 1911年6月,南日本製糖於新竹廳下創立,以資本額50萬元經營。至隔年2月,已擁資本額500萬元,成為本島新式製糖十餘社(公司)之一。…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80
2015年12月15日下午,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了「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文學大師余光中特展」及余光中先生的新書簽書會。 余先生高齡87歲了,精神仍然甚好,全程共計兩小時,未見他身體不適。他上台致詞時,完全不用攙扶任何東西。雖然不比年輕人,無法聲若洪鐘,但妙語如珠,舌燦蓮花。他說他在師大教了11年的書,這次回到師大來參加這場特展,一點也沒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因為他比在場多數的人都還要早來到師大。他還說,他對師大熟悉到有一次在美國搭車,還不小心脫口說出「回和平東路一段」。 在台師大校長張國恩、圖書館館長柯皓仁、國文系主任鍾宗憲及余先生致詞後,台師大學生社團吟唱起《祈禱》、《昨夜你對我一笑》兩首余先生詩作;我則與「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執行祕書李素真上台朗讀了三首余先生的詩作:〈空山不見人〉、〈楓橋夜泊〉、〈讀八陣圖〉;接著來自泉州的南管音樂家王心心用泉州話唱起余先生的《鄉愁》,贏得現場所有與會者鼓掌叫好。 作品受到年輕人喜愛 我本來以為,台下的聽眾應該以中老年人為主,但是現場一看,年輕人占了超過三分之一。顯然,余先生作品的影響力和魅力並未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減弱。錢穆曾經建議李敖,不要看出版時間不到300年的書,因為出版了300年還能夠流傳,才能夠證明該書有價值,歷久彌新。余先生成名超過40年,其詩作、散文、評論、翻譯為兩岸三地各級學校收錄成教材,更有楊弦、李泰祥等音樂家將其詩作譜成歌曲傳唱,成為大眾耳熟能詳之作。…
作者: 季節 頁數: 84
12月17日在福華飯店舉辦的「第二屆韓台人文交流大會」,係由韓國駐台代表辦事處所主辦。 韓駐台代表趙百相是一位文質彬彬的學者。他2014年4月才來台擔任新職,卻能在該年12月主辦「第一屆韓台人文交流大會」,而第二屆大會的規模又勝於第一屆,他的魄力獲得各界稱許。 當天到場的貴賓有國史館館長呂芳上、文化部長洪孟啟;專程自首爾來台的學者有七人;共計一百多名台灣及韓國學者、專家及退休外交官參加大會。 本屆大會主題為「抗戰勝利70週年」。趙百相在開幕致詞時就開門見山地指出:「今年是紀念二次大戰結束及抗戰勝利70週年的特殊日子,世界各地舉辦了各種紀念活動、學術研討會等」,台灣與韓國當然不能錯過這一重要機會。 韓國與台灣斷交已有23個年頭,但雙方近年來在各領域的合作有目共睹。在航空合作方面,自2016年1月1日起,一周航班增加為11,500人次,因為韓國觀光客至台灣人數增加了150%,雙方人員交流已突破了120萬人。在經貿方面,元大集團已決定投資1.1億美元收購韓信儲蓄銀行;另在網路、行銷、信息交換、GVC聯合研究方面,雙方已打破「惡性競爭」,走上嶄新的合作與共生共榮。…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86
乾隆皇,是中國歷史上一名家喻戶曉的人物。主政60年,被推崇為鼎盛的「康乾盛世」;終年88歲,是封建史上極長壽的帝王。乾隆自己看自己感覺十分良好,自封「十全老人」;而後人看這位天子也甚感興趣,以他為題材的影視戲劇藝術展不勝枚舉。即日起至2月23日於松山文創園區二、三號倉庫舉辦的「帝王邀約—神會乾隆宴」便透過新媒體手法,展示乾隆的生活品味、賞玩皇家的奢華珍寶及品嘗精緻的御膳點心。 聖旨入場移形換影變古人 「神會乾隆宴」以「萬壽盛典」為軸心呈現乾隆盛世。展覽包括意向神遊 、普天同慶 、賞玩遊藝、珍寶再現、歌舞昇平及御膳邀宴等六大主題區。進入展場前,觀眾會先領到以「聖旨」為設計靈感的入場證,入場後便彷彿走入時光隧道,立刻感受「移形換影」的魅力。展場牆面放置一面古老的鏡子,只要把手上的通行令牌放到旁邊檯子上,鏡中便會浮現古代人像,代表觀眾前世今生的容貌。…
作者: 陳淑英 頁數: 87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