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NO. 135 │ 賴雙十講話欲奪藍旗卻還是「新兩國論」
當前受世界經濟下滑的影響,美中及歐中貿易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經濟因素對國際關係格局的影響越來越大。與這種背景對比,兩岸關係卻越來越緊張,最近還發生蔡英文出訪捷克、法國,借機宣講「台灣民主的韌性」,稱台灣要與「志同道合的盟友進行安全合作,抵抗中國脅迫和恐嚇」事件。 本文以最近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為例,指出中歐關係中的市場因素卻越來越突出,強調歐盟在政治上不排斥中國。對比分析蔡英文捷克、法國之行,指出其真實目的,是為賴清德雙十講話做後續鋪墊。蔡英文在捷克、法國空談「民主的韌性」,兜了一圈卻沒有給台灣人民帶來任何好處,倒是往自己的臉上「貼灰」。 電動汽車關稅問題 中歐就電動汽車關稅產生貿易摩擦已有一年多,背景是配合美國與中國科技脫鉤,但歐洲經濟持續下滑,政治動盪,內部分裂。10月4日,歐盟就是否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的最終投票結果出爐,成員國以10票贊成、5票反對、12票棄權,最終通過「歐盟委員會」(歐委會)的徵稅提案。歐盟將在現有10%的稅收基礎上,對中製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達35%的附加稅。歐盟在補充聲明中強調:「歐盟和中國將繼續努力探索替代解決方案」。歐委會將在10月30日公布加徵關稅的最終實施條例。 10月1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與德國總理蕭茲舉行會晤後表示,歐盟希望在汽車關稅問題上與中國公平競爭,正與中方就價格承諾、在歐洲投資等機制尋求解決方案;且表示即使關稅生效,歐盟與中國的談判也將繼續。德國汽車業對這一措施堅決反對,擔心擁有龐大市場的中國,會像對待法國白蘭地一樣,採取嚴厲的報復措施。…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48
10月15日,「北韓爆破京義、東海路線」頭條新聞上了國際和南韓媒體,所有南韓人民都擔心朝鮮半島會再度發生戰爭。南韓慘經625韓戰,好不容易才從廢墟中重建,大家都稱是「漢江奇蹟」。沒想到,南韓國內朝野嚴重對立,9月19日紀念「南北韓平壤共同聲明」6周年大會上,曾在文在寅政府時期擔任首任青瓦台秘書長的任鍾皙,竟提出「不要統一」,甚至主張「兩國論」,引起韓國朝野的爭執。 就現實來說,南北韓分裂分治已70多年,並且在聯合國都是「會員國」。「兩國論」聽起來也許很自然,但韓國憲法清楚記載,北韓領土與人民都屬於韓國,並且明文規定每屆政府都有責任促進兩韓「和平統一」。不過,儘管憲法有此規定,若總統與人民都不遵守,憲法就變成「廢紙」一張。任鍾皙顯然是對尹錫悅在今年八一五光復節,提出的「統一教義」唱反調。 任鍾皙曾為學運分子,大學時曾極力主張「南北統一」,現在卻說兩韓不要統一,一般認為他的轉變是為了唱和北韓金正恩的論調。目前任鍾皙與文在寅同為韓國檢方「弊案清算」的調查對象,他們很可能會成為「牢房同學」。 兩韓關係陷入「零對話」 自從兩年半前尹錫悅執政以來,兩韓關係陷入「零對話」。尤其,金正恩大膽修改上一代留下的北韓統一憲法,將兩韓改成是「敵對國家」,擺明要各走各的路,不再談統一,逼得尹錫悅不得不喊出新統一政策。…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50
蘇聯解體後,美國憑藉軍事力、科技力、文化力成為全球獨霸,在國際間叱吒風雲,一手主導國際秩序。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國際地位日漸上升,使美國心生警惕,唯恐霸權地位受到影響,於是調整戰略目標,遏制中國大陸與世界各國發展關係,使中歐關係受到限制,但中國大陸在非洲與美洲國家都有突破,這也使得美國近期加緊拉攏非洲國家。 歐中關係受到限制 二戰後,美國在歐洲實施「馬歇爾計畫」,協助受創最重的歐洲國家戰後重建。另為對抗蘇聯赤化歐洲國家,主導成立北約組織。歐洲雖然出現統合運動,由最初的煤鋼共同體擴大為經濟共同體,再演變成歐洲聯盟,逐步走向歐洲一體化。但是,歐洲統合運動的經濟性質遠高於政治性質,尤其缺乏軍事元素。因此,美國藉著北約組織實際左右了歐洲的動向,也奠定了美國在歐洲難以撼動的影響力。 改革開放後的大陸市場大,又開放外資,使歐洲國家趨之若鶩,中歐關係突飛猛進。又因大陸推動「一帶一路」計畫,強化中歐連結,使美國心生警惕,擔心中國逐步侵奪美國在歐洲的特殊地位。於是藉由新疆人權議題,分化中歐情感。美國又得利於種族、文化及血緣因素,與歐洲國家結成密不可分的盟友關係,使中國大陸永遠無法取而代之。 美國在美洲受到中國挑戰…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52
美國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一次訪談中提到,美國政界存在一個深層政府(deep state),他們圍在早已神智不清的拜登身旁,把拜登包裝成一個睿智的民主鬥士。作為民主制度標竿的美國,原來背後充滿了欺騙。米爾斯海默還說,美國今年要選總統的人是史上最糟的人選,這代表美國體系的崩潰。 美國有兩個水火不容的政黨,彼此在大政府、稅務、補助爭論不休,但在國安外交這一塊,由於深層政府的存在,兩黨沒有分歧。這個深層政府有發號司令的權力,他們把賺錢的機會讓給軍工企業、大企業、大銀行,在霸權旗幟下到世界各地賺錢,他們並命令軍方保護美國企業在全世界的利益。權、錢不會被一種人壟斷,運作起來天衣無縫,但這些人畢竟只是小圈圈,法律多半會為這個小圈圈開綠燈,而他們所說的與做的永遠背道而馳,欺瞞的行事風格也漸漸破綻百出。 中美差距在快速縮小中…
作者:
宣仲華
頁數:
54
賴清德在今年雙十文告提出經濟發展願景,其中包括打炒房、落實居住正義等,話說得鏗鏘有力,但能否對症下藥,畢其功於一役?以過去的經驗看來,恐又是口號一場。 「有夢最美」,尤其政治人物打造「願景口號」已司空見慣。賴清德在2024年雙十文告承諾,要照顧2300萬台灣人民的生活生計,積極發展經濟,擴大投資社會照顧;要加快「打炒房」的效率、擴大租屋族的照顧,平衡換屋族的需求、實現「居住正義」,讓經濟發展的成功果實,和全民共享;要以「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為目標,把握世界趨勢的變化,繼續站穩全球民主供應鏈的關鍵地位云云。 管見以為,賴清德所講都是老問題,非有強大決心,難以徹底解決。茲舉犖犖大者如下進行剖析。 加快打炒房需對症下藥 台灣房價高不可攀,讓不少年輕人望屋興嘆,成家立業成為奢望,最後無奈躺平。賴清德承諾,執政團隊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即便得罪特定團體,也在所不惜!談話中似乎要告訴國人,他已看到高房價的民怨,也看到房市存在著「假自用、真投資」的行為,讓有些想買房自住的人貸不到錢,因而宣示加快打炒房的效率、擴大對租屋族的照顧,藉此展現他高度重視民怨、要落實居住正義的決心。但台灣高房價問題沉痾已久,積重難返。…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56
隨著全球溫室效應日益嚴重,「淨零碳排」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其中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研發,是落實淨零碳排的重要新興產業之一。中國大陸的電動車產業從2006年起崛起,同時憑藉較低廉的價格席捲全球市場;尤其今年2月比亞迪(BYD)公司在全球重視的「瑞士日內瓦車展」上展示DM-i超級混動技術,受到歐盟電動車廠商的矚目。 不過,歐盟電動車廠商認為,大陸電動車產業能有此表現,係因受到「政策補貼」,而使得市場呈現不公平、不合理的競爭,並向歐盟提出控訴。歐盟成立了調查小組,歷經一年調查後,於今年10月4日在「10國贊成、5國反對」下,通過對中國大陸進口電動車加徵35%的「反補貼平衡稅」議案,這表示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除了已實施的10%進口稅外,未來還將會加徵45%的關稅。 歐中貿易瀕臨全面衝突 在歐盟通過加徵中國電動車關稅議案後,10月8日中方立即以歐盟白蘭地酒存在傾銷,造成中國白蘭地酒相關產業受到實質損害為由,自10月11日起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加徵高達38%的額外關稅進行反制。再來則是對自歐盟進口的豬肉、乳製產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未來將會依據調查結果做出客觀公正裁決。不過,歐盟接著在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明文規定禁止進口俄羅斯的木材,並以中國低價輸出歐盟的硬木膠著合板,其材料絕大部分來自俄羅斯為理由,進行反傾銷調查。 儘管歐中雙方均表示,未來將會針對關稅爭端持續談判,然而從歐中實施一波一波的關稅反制加以觀察,顯示雙方貿易已瀕臨全面衝突危機。其中最為核心的爭端,莫過於歐盟認為中國透過政策補貼電動車業者研發,促進其製造技術領先全球;歐盟甚至指出,中國採取低價格解決電動車生產過剩,提高其市場占比超過各國。亦即中國電動車廠商的產銷模式已威脅到歐盟電動車產業的生存,要求中國必須「調整其行為」,始能解決歐中雙方的貿易歧見。…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58
當日沖銷證交稅減半徵收,造成近年來證交稅大幅增加,但2023年整年每位股民當沖平均虧損23.9萬,當沖令股票成了類似賭博,是否有悖公司發行股票的本意,值得探究。 稅式支出受OECD、EU重視 「稅式支出」(tax expenditure)是美國學者沙瑞(Stanley Surry)提出的概念,是指政府為達成經濟、社會或其他特定政策目標,利用稅額扣抵、稅基減免、成本費用加成減除、免稅項目、稅負遞延、優惠稅率、關稅調降,或其他具減稅效果之租稅優惠方式,使得特定對象獲得租稅利益的補貼。不過,政府除了實際直接支出,對特定個人、群體或事項提供稅基減免或稅率優惠,造成稅基侵蝕與稅收損失,以租稅公平性來說,如果高所得者享受較多稅式支出的好處,將違反所得愈高應繳納愈多租稅的垂直公平原則。以財政收入來看,過度的稅式支出將使政府稅收減少,恐影響國防、交通、教育、衛生福利等公共支出及政策推行。…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60
兩岸關係持續對抗的原因,固與中美兩強之間的結構性對抗、競爭有關,但台灣從蔡英文到目前的賴清德,幾乎看不見對兩岸關係有任何正面談話,因此本文將從最客觀的角度分析兩岸之間的軍力差距。 兩岸的軍事力量概況 依據台灣與大陸雙方的官方資料來論,解放軍總體人數約200萬,並依序分為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四個主要軍種,軍事航天部隊、網路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與聯勤保障部隊為其獨立兵種。在戰區的區分上,大陸因廣土眾民,分成東部戰區、北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與中部戰區。每個戰區皆有獨立的陸海空三軍,以解放軍軍力的部署來論,假使未來爆發台海戰爭,東部戰區為攻台的主力部隊,其餘各戰區的三軍部隊為攻台的支援角色。 以台灣當局目前釋出的訊息來看,台灣軍方總員額編制為21萬5千人,但截至今年6月底為止,全部志願役人數僅約有15萬5千人,許多戰鬥部隊的「編現比」不到八成,三軍主戰部隊(包括戰機飛官、陸軍野戰部隊、海軍一級艦的官士兵等)更是缺員嚴重,在當前兩岸情勢不佳之際,第一線的守軍承受極大的戰備壓力,台灣高層卻持續忽略現實,不願針對兩岸路線進行調整。 2022-2024解放軍軍演…
作者:
宋磊
頁數:
62
早在希臘羅馬時期的作戰中,就出現過大衛投石索拋擲武器,利用木材搭建的投石器拋擲石頭以打擊敵人。歷經600年的戰場洗禮,如今的軍用自走砲不但能機動轉移陣地、發射砲彈,還能提供精準打擊的火力,威力早非昔日能堪比。而弓箭手自走砲系統具有一般自走砲的優點,更增加了自衛火力、機動性能、火力持續等利多因素,戰場優勢更加明顯。 弓箭手自走砲系統 弓箭手自走砲系統(Archer Artillery System,以下簡稱弓箭手),是北歐瑞典和挪威合作研發的下一代155公厘口徑火砲系統,用來取代FH-77A型和FH-77B型牽引榴砲。若拿弓箭手和法國凱薩(CAESAR)自走砲相較,弓箭手配備全自動裝填砲彈-發射藥包的整合式砲座,砲管隱藏在車身底盤上的收納空間內。發射前打開艙蓋伸出砲管,砲座自動轉向並調整仰角,人員在駕駛艙裡即可進行發射作業,不必下車;而凱薩則簡單許多,可將榴砲裝載於卡車底盤上,人員下車進行發射作業。上述二者相較,弓箭手配備駕駛艙防護裝甲、人員安全性高、射速快、價格昂貴;而凱薩僅為卡車裝載榴砲,人員安全性低、射速慢、價格便宜。在價格的考量下,挪威取消了弓箭手的採購,僅有瑞典採購了一批。…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64
愛健康的朋友們對黃麴毒素(Aflatoxin)這個名詞,想必已避之惟恐不及。它是以黃麴黴菌和寄生麴黴這兩種主要黴菌所產生的特有毒素,其他種類的黴菌(如黑麴黴菌、青黴菌和米麴黴菌等等)共有約200多種,並非都會產生黃麴毒素,大家不要一看到東西發霉,就全都猜是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的毒性很強 每個種類的黴菌有其特別的生長環境要求,包括溫度、濕度、PH值、基質營養成分及有無其它菌種在旁邊等等。黃麴黴菌特別喜歡長在花生、穀物、堅果和豆類上面,被黃麴毒素污染的直接或衍生食品(花生粉、花生醬、食用油、奶製品或肉類),吃下肚後,會導致中毒、急性發炎,甚至因其累積性對細胞造成損害,誘發包括肝癌、胃癌和腎癌等等,聞之令人色變。 黃麴毒素在人體內的毒性,主要體現在其致癌性和對免疫系統的抑制,它能夠干擾正常細胞的分裂和增殖,導致DNA損傷,這是其致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算只接觸低劑量的黃麴毒素,長期下來,也會增加癌症風險,尤其是肝癌。 筷子上有黃麴毒素嗎?…
作者:
潘懷宗
頁數:
66
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點,在台北公會堂舉辦對日軍的受降典禮,降方代表是日本台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而陳儀代表受降。同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開始行使職權。這一天是當時政府特別制定的紀念性節日,稱為光復紀念日,後改稱台灣光復節。 當時台灣民眾夾道前來歡迎接收的國軍,滿心歡喜地期待脫離日本統治後的美好生活,在報紙的言論與諸多名人的記載中,也能看到民眾對祖國未來發展的憧憬。可惜,這一切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 2000年12月,陳水扁政府頒布經修正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包括光復節在內的許多節日均取消放假,唯獨給二二八紀念日開了後門,因為這是打擊國民黨的重要武器,也與其「台獨黨綱」的精神相悖。 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民間統派團體及學者不斷建議馬政府恢復光復節放假,以免民眾忘掉台灣的光復,但馬英九執政八年,始終未恢復光復節放假,台灣民眾果真也逐漸淡忘了台灣光復這件事。 台灣人是「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
黃種祥
頁數:
68
2024年10月14日凌晨,大陸開展自今年5.20以來的第二次大規模圍台軍演。解放軍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直言不諱,演習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謀獨」行徑的強力震懾。從5.20演說到雙十講話,賴清德對大陸的挑釁不僅僅是公然宣揚所謂的「新兩國論」,還包括助力台獨史觀的傳播,炒作「台南400」便是一例。 相較「新兩國論」從政治上明目張膽地切割兩岸,台獨史觀妄圖使兩岸從歷史敘事上也實現脫鉤,手段更加隱蔽,危害也更大。然而,「台獨史觀」裁剪歷史,混淆是非,荒謬絕倫,注定難以得逞。 「台獨史觀」下的「台南400」 賴清德在5.20演說結尾處提到,「1624年,台灣從台南出發,開啟台灣全球化的開端。站在『台南400』的歷史時刻,台灣更要展現自信,勇敢航向新世界,讓世界迎接新台灣。」 實際上,早在2020年2月,台南市長黃偉哲便預告台南將在2024年歡慶建城400周年,2022年4月台南市召集「台南400年」第一次籌備委員會。由於台南的歷史遠不止400年,2023年2月台南市政府用含糊其辭的「台南400」取代了「台南400年」。但無論名詞如何變化,400的起點仍然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築安平熱蘭遮城開始。黃偉哲在「台南400」主題音樂發布儀式上宣稱,「400年前的1624年,標誌著台灣正式加入全球大航海時代的行列」。從2023年暑期開始,一系列紀念活動便拉開帷幕,首檔特展就是台荷跨海藝術交流特展《當海洋相遇》,旨在探索台南與荷蘭之間歷史文化的連結。…
作者:
胡勇
頁數:
70
9月下旬,記者在北京首次見到「香港范仲淹基金會」會長范梅豔,聽她說作為范仲淹(989-1052)的第26代孫,她深感責任重大,希望以范公為榜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國家、社會和人民貢獻力量。她還說,台灣有20多萬范氏宗親,很希望能把工作做到台灣來。 范梅豔除了是香港「范仲淹基金會」的會長,還是香港萬豪集團珠寶有限公司、香港伊莉莎白珠寶有限公司、深圳華藏世界海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是香港著名的愛國人士、企業家、慈善家及佛教界知名居士。由於她的義行,范梅豔先後榮獲「中國當代十大傑出女性」、「中國關心下一代傑出愛心人物」、「新冠疫情防控愛心行動特別貢獻獎」、「2020年度愛心公益大使」等諸多榮譽。 范梅豔告訴記者,范仲淹基金會的設立旨在傳承和弘揚范仲淹的思想與精神,希望通過各種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的專案和活動,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香港地區生根發芽,促進香港社會和諧發展,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 教育之路點亮希望之光 范仲淹言:「夫善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范梅豔特別重視教育工作,范仲淹基金會不僅在江蘇、浙江、河南、東北等上百所中小學設立了范仲淹獎學金,還先後在香港三區十所學校設立范仲淹獎學金。她說,當她看到那些因獎學金而備受鼓舞的學子們眼中閃爍的光芒時,仿佛看到了范公「家貧志不移,貪讀如饑渴」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延續。這些獎學金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是一種精神的激勵,激勵著學子們努力學習,為自己的未來拼搏,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作者:
吉心如
頁數:
74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大門楹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始懸於清嘉慶。「楚」的地理概念擴大至湖南大概是唐朝以後的事。徐復觀係湖北黃岡浠水人氏,這位湖北楚才是20世紀後半,活躍於台港兩地的一位學術奇人。 徐復觀1903年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徐場鳳形灣。12歲進入縣城高等學堂,旋入省立第一師範,1926年入湖北省國學館,1928年東渡日本留學,不久考入陸軍士官學校,涉獵政治、經濟、哲學諸書,視野大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徐因秘密從事抗日活動被遣送回國。先後在國民黨政府軍隊任團長、軍參謀長、師管區司令。1937年七七事變後,參與指揮湖北陽新半壁山、山西娘子關等戰鬥。1943年受命任駐延安高級聯絡、參謀,與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有所交往。6個月後返回重慶,任蔣介石侍從室機要秘書,並被授予少將,是蔣介石14位核心幕僚之一。 台港推動儒學現代化研究 徐復觀1944年往勉仁書院,謁師熊十力,悟熊氏「亡國者,常先亡其文化」,乃潛心於中國文化典籍。到台灣後,從政治圈轉向學術界。1950年代起,他與唐君毅、牟宗三等海外學者,一起推動儒學現代化研究,被稱為第二代「新儒家」領軍人物。1949年他在香港創辦《民主評論》,成為1950-60年代台港地區現代新儒家的主要輿論陣地,致力於宣揚新儒家的學說。 1949年後,徐復觀在台港兩地從事教育與學術活動,先後任台灣省立農學院、東海大學、香港新亞研究所教授。他在研究學術之餘,也會批判台獨言論,是中華民族文化根基的執着守護者。1951年赴台中,任省立農學院教授。旋又應聘為東海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69年再至香港,應聘為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新亞研究所教授兼導師,並重理《民主評論》編務,又任《華僑日報》主筆。…
作者:
湯元智
頁數:
76
10月19日,一個晴朗的周六中午,邱智淵(1963-2024)生前的各界好友來到他的告別式。《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前來跟我打招呼,希望我能以老友身分寫一篇悼文。 我和智淵認得30多年,雖君子之交淡如水,卻彼此都知道對方的信念,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前進。看到他突然遭此重病,壯志未酬,感懷這個世代的人開始慢慢凋零。 10月初,手機簡訊傳來友人的通報說智淵癌末,頗震驚,亦不知如何是好。10月5日周六上午,幾位老友一同去國泰醫院探視智淵,這時他已因癌末造成血栓,傷害到腦部的語言神經,無法言語,又因病況嚴重不時陷入昏迷,邱嫂含淚敘述了智淵突然病倒的經過。 邱嫂在淚光中拿起紀欣9月27日特別送來的10月號《觀察》,智淵(筆名蕭徐行)的文章放在第一篇。據邱嫂說,智淵9月12日住院,次日在醫院完成文章、傳給紀欣後,病情就如海嘯般撲來。 邱嫂說醫生做了精細的檢查後,就開了畢業證書。智淵在病床上兩眼炯炯有神地看著病榻旁摯愛的人,彷彿千萬個不捨,邱嫂呼喚著智淵的名字,他只能用力地眨眨眼睛,那是他用盡僅存力氣的回應。…
作者:
高凌雲
頁數:
79
教育部自承其重編辭典的目標是:「以服務國中小學教師、學生及社會人士教授或學習國語文為主要目標,並提供今日國語文及中文電腦界研究者的基礎語文資料。」因此「蒐集宋元以後口語、晚清小說語詞、民初至三十年代小說語詞、兩岸語詞、現代流行詞彙、常見專科詞彙、成語、諺語、歇後語,並且以標準字體和國音正讀專案取捨多音字取捨。」但一網兜收的資訊應有所鑑別和抉擇,汰劣存優。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內容多固然好,現代流行詞彙是否應取其美好、棄其糟粕,宋元明清民初詩文和小說所引用的錯別字不應將錯就錯,而應以質精作為下一階段修訂的目標。 《論語.衛靈公》:「辭,達而已矣。」《尚書.序疏》:「言者意之聲,書者言之記。」辭典最主要的功能是,讓人正確說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而閱讀者、聽話者能準確理解作者、言說者所傳達的意思。教育部不能對單字約束其字義,反而羅列其多義、多音,這容易增長語文誤會的機會。辭典編列大量類似的辭彙和成語,不僅增加學童的學習量、也創造了錯別字、錯用成語的機會。 沒標準語言讓人無法適從 為了讓漢語發展更接近科學語言,詞語定義應該有嚴謹標準。《辭典》形容機會難得用了千載難逢、千載一逢、千載一合、千載一會、千載一時、千載一遇等六種說法。形容野外生活或行旅艱苦用了餐風露宿、餐風沐雨、餐風吸露、餐風宿露、餐風宿水、餐風宿雨、餐風飲露、飲風餐露、雨沐風餐、風餐露宿、風餐水棲、風餐水宿、風餐雨宿等13條成語,字面大同小異,語意也差不多,教育部辭典的〈釋義〉也相同,如餐風沐雨也作露宿風餐,餐風宿水也作露宿風餐,餐風露宿也作露宿風餐,飲風餐露也作飲露餐風,風餐露宿也作露宿風餐,風餐水宿也作風餐水棲、風宿水飧、水宿風餐。…
作者:
劉勝驥
頁數:
80
2024年5月5日,焦作市馬村區非遺項目孔子問禮代表性傳承人趙完全,轉發韓愈自稱「南陽退之」圖片到筆者建立的「焦作韓愈文化弘揚群」;次日,筆者查到韓愈自稱「南陽退之」的另一圖片,亦發到該群。群裡筆者暱稱是韓絲,群裡有韓愈後裔、研究專家及愛好者近40人。研究韓愈籍里多年的修武縣劉鐵老先生看到後說:「兩個圖片史料很有說服力,值得研究分析。」 「南陽退之」二圖史料分析 一是趙完全提供史料圖片顯示:784年,17歲的韓愈(768-824)到銅陵鳳凰山采銅,親制琴起名落霞琴。上有「大唐興元元年時在甲子三月朔,南陽退之氏韓愈采銅於鳳凰山」字樣。宋代流落到大書法家陳瓘手裡。明代濟南人張弓在陳瓘墓側得到該琴,邀名流李攀龍、董其昌等題詩留墨;傳至其11世孫、清代畫家張濤手中時又幾經遺失,而張濤手作拓片為著名古琴收藏家馬俊昌收藏;2003年在北京展出時,拓片上清晰綠底陰文篆字。 二是筆者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查看到「伯謀公封桂陽王遺像」。是說韓愈苦讀史書時,曾為南北朝時陳朝桂陽王伯謀畫像題寫像贊:「贊曰,伯謀才智實難忘,詣篤親親宰桂陽,繪象於茲仰盛德,堂皇品格宜君王,南陽退之韓愈拜讚。」此圖出自桃枝譜局《義門陳氏宗譜散頁》,名為「伯謀公封桂陽王遺像」,刊載在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版《韓愈學譜》中。 韓愈先祖遷至南陽城記載…
作者:
李慶保
頁數:
82
位於台灣北部內山地帶的龍潭地區,其境內原屬於平埔族群的霄裡社所有。200餘年前客家先民「唐山過台灣」到此開墾,建立了美麗家園。1895年乙未保台時,歷經7月14日、31日兩次戰役,竟成了殺戮戰場。 龍潭的歷史淵源 桃園市龍潭區舊稱龍潭坡(陂),位於台灣北部桃園台地最南端。其地理位置東以大漢溪、石門水庫、大溪鎮以及復興鄉為界;西與楊梅區、新埔鎮接壤;北接平鎮區;南與新竹縣關西鎮為鄰。自清代起,龍潭坡庄市街便依偎龍潭大池,因形如龍,故名。為通大嵙崁街(今桃園大溪)、中壢街(今桃園中壢)、鹹菜甕街(今新竹關西)、新埔街(今新竹新埔)之中心樞紐。 在龍潭的地名考究中,「窩」於客語中指為「山坳、淺山地區較低平之山谷」;而乳姑山因山形狀似女性乳房,當地客家人以乳房的客家話命名,也稱「橫岡」。貫穿龍潭區境內的重要河川─老街溪,發源於深窩子(小人國主題樂園東2.5公里處),匯合銅鑼圈東側各小溪,向北流經龍潭大池,至烏樹林(今龍潭區烏樹里)及山仔頂至南勢里和大坑缺溪支流匯合,流經中壢街後歷經16公里出海;而屬於老街溪湧泉穴的泉水空(客語:泉水的出口)中心點,是沿中豐路(113號縣道)由中壢往龍潭方向,龍潭敏盛醫院對面下方的水坑。…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84
站在陡峭高聳壁立於大漢溪畔的鳶山之巔,我眺望著對岸那片山環水繞的土地,思想以快鏡頭的模式,把千百年的時光壓縮進短短半小時裡。我首先看見那片土地原始的荒涼,接著出現黥面紋身的獵人追逐著獵物,奔跑在山林澤畔;然後出現漢人在大漢溪畔蓋起房子,開墾四周的土地;人越來越多,那片土地上形成幾個聚落,於是大漢溪畔人潮如蟻。那片土地就是今天的鶯歌。 鶯歌渡船頭曾經水運繁忙 在漢人尚未來到之前,鶯歌是凱達格蘭族人的漁獵之所;最初出現的漢人陳瑜是福建泉州府南靖縣人,他帶領了一幫老鄉來此開墾,建起的房子就是故鄉的名字,叫「南靖厝」,時間是清康熙24年(1685)。那時鶯歌四周溝壑重重,只有幾條腳踩的山徑和原始牛車與外聯繫,大漢溪上的渡船便應運而生。鶯歌的渡船頭水運繁忙,不僅提供當地的運輸,也為山坡上的「八塊厝」(即今八德市)居民所仰賴。八塊厝的貨物外銷多由牛車載運,經渡船頭向外轉運至對岸的三峽,或順流而下至台北,經年累月,土路上碾壓出道道轍印,這條路因此又被稱為「牛車溝」。碼頭旁是當年鶯歌最熱鬧的市集,終日人聲鼎沸。這是百年前的事情。 從凱達格蘭獵人出現,到百年前渡船鼎盛,不論荒涼還是繁華,鶯歌人世代在這片土地上平靜地生活,直到光緒21年(1895)5月20日,一陣槍聲打破了平靜。 1895年鶯歌二甲九戰役…
作者:
申榮彬
頁數: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