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上台後的對台政策趨勢│劉文波、王瑄

川普上台後的對台政策趨勢│劉文波、王瑄

2024年大選落幕,美國將進入川普2.0時代。川普首個任期內通過提升美台關係的透明度、加大對台軍售、打造台美供應鏈等舉措,增強了美台聯繫,加劇了台海緊張局勢,並對中美關係構成巨大衝擊。這次大選期間,川普進一步要求台灣承擔更多軍費,同時批評台灣晶片產業掠奪了美國資源。川普還任命了多名對華強硬派為內閣閣員,未來對台政策或向「去戰略模糊化」發展,增加美台軍事互動,進一步打破台海平衡。

川普再度當選總統,這一政治結果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尤其,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大選已落幕,剖析川普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變化極為重要。

川普上任期的對台政策

2016-2020年間,美國將台灣視為其「印太戰略」重要的一環,中美關係遭到極大破壞。首先,美方不斷強調《與台灣關係法》並提升六項保證的地位,卻不提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建交三公報,川普並在上任前與蔡英文通話,打破長期以來的外交規範。其次,與國會聯合多次推動涉台立法,包括《與台灣交往法》、《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台灣保證法》等,國會議員還提出諸多涉台法案,例如《防止台灣遭入侵法案》、《台灣關係強化法案》、《台灣防衛法》等。再次,對台軍售在質和量上均有極大突破,四年內對台售軍火次數高達11次,總價值超183億美元;台灣長期以來求購的66架F-16C/D型戰機得以實現,同時還有射程300多公里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等武器。最後,在經濟上打造「台美供應鏈」,進行台美夥伴關係對話。在對大陸開展全面貿易戰下,引導台灣高科技赴美建廠,2017年富士康集團選擇在威斯康辛設廠、2020年台積電赴亞利桑那州建廠。

川普政府為拜登政府在與台灣高層接觸、對台軍售、建立美台供應鏈等方面奠定了基調,在拜登時期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於2022年竄訪台灣,後期對台持續性的軍售及打造「美日韓台晶片四方聯盟」等系列行徑表明,無論哪一黨執政,「以台制華」是美國對台核心政策的重點。

從大選言論到政策走向

在本次大選期間,川普競選團隊多次在講話中談到台灣,未來內閣的熱門人選中也不乏長期堅持以台制華的鷹派。

第一,要向台灣收取保護費。川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台灣應當為我們(美國)支付防務費用」,此舉表面上是要求台灣支付更多的「保護費」,實則是迴避了美國是否會提供軍事行動的模糊化處理。此外,川普還說「台灣應當通過增加軍事開支來展現自衛能力的決心」。

川普的競選夥伴范斯(J.D. Vance)和科爾比(Elbridge Colby)等共和黨國安專家強調,必須通過加強亞洲的威懾能力,來防止大陸控制台灣地區。他們的戰略焦點在於控制美國的成本支出,確保盟友分擔更多責任與負擔。科爾比和川普的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都呼籲台灣增加安全預算。川普的前副國安顧問波廷格(Matthew Pottinger)也敦促台灣為未來可能的被「入侵」做好準備。他們都無視於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勢力都無權干涉中國內政,更無權對台灣的安全事務指手畫腳。

第二,晶片與半導體。川普在接受採訪時稱台灣「奪走了我們的(晶片)業務」,並批評拜登政府推出的《晶片法案》,反映出他對時下全球晶片產業現狀的不滿,以及對美國在該領域競爭力下降的擔憂。2024年10月25日,川普威脅要對台灣半導體進口徵收關稅,並試圖將經濟問題與工人權益掛鉤,以此作為支持其保護主義政策的論據。此外,川普稱聯邦政府沒有必要資助富有的台積電在亞歷桑納州的晶片工廠專案,而應通過徵收關稅來平衡利益,如同對汽車公司徵稅一樣。此舉透露,他在處理國際貿易和產業政策上,將採取強硬態度和單邊主義立場。

川普質疑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並認為美國應增加自我生產能力。川普威脅對台灣半導體進口徵稅,以減少美國對台積電和富士康等公司的依賴,進而支持美國製造業在地化生產。然而,鑒於晶片製造技術的高度複雜性和投資的高額成本,短期內完全本土化困難極大,因此,川普的關稅威脅或將引發台灣對美經濟合作的警惕,導致雙方關係更加複雜。未來,美台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與競爭將如何演變,將取決於雙方政策的調整與市場反應。

第三,內閣成員。11月11日,美媒披露川普已精心布局其外交和安全團隊,其中佛羅里達州參議員盧比奧(Macro Rubio)被選定為國務卿的不二人選,共和黨眾議員沃爾茲(Mike Waltz)獲邀出任國安顧問、Fox新聞主持人海格塞斯(Pete Hegseth)被提名為國防部長。此外,川普還計畫任命多名「對華鷹派」擔任外交政策高級官員,此舉表明其對中國將繼續採取強硬的立場。

沃爾茲與盧比歐二人在涉台議題上立場鮮明。他們不僅是「中國威脅論」的鼓吹者,更是「以台制華」的推動者。沃爾滋曾為美陸軍特種部隊成員,此前頻繁批判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行動,並強調美國需為可能與大陸之間發生的衝突做好準備。他與國防部前戰略分析師克羅尼格(Matthew Kroenig)的聯名文章呼籲,儘快結束中東戰爭,將戰略重心轉向應對「中共的更大威脅」。今年9月,沃爾茲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川普政府將通過展示實力來預防台海衝突,並預計將維持「戰略模糊」政策,避免明確承諾保衛台灣。盧比歐長期主張對中國、伊朗和古巴等地緣政治對手採取強硬外交策略,強調與中國大陸的競爭,並堅定支持台灣。他曾竭力推動多項「友台法案」,展現其對台關係的深度介入與承諾。值得注意的是,盧比歐因其強硬的對華態度,至少兩次被列入中國制裁名單。

海格塞斯是一個意料之外的「非傳統選擇」,該人以典型保守派著稱,雖然對外較少提及涉台議題,但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時,將烏克蘭問題與台灣問題相類比,並認為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可能在亞太地區發揮類似的威懾作用,從而間接為台灣提供安全保障。

川普目前的內閣考量預示,其外交政策將更加偏向鷹派,對華態度也將更為強硬。換言之,川普政府可能採取更明確的支持台灣措施,包括增加對台軍售、加強軍事互動。結合川普本人所傾向的「交易型外交」觀之,打「台灣牌」是美國的談判籌碼,即在政策利益需要時不斷調整對台承諾,以實現自身最大利益,確保「美國優先」。

小結

川普的再次當選無疑為未來的美台關係增添了更大的不確定性,也對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挑戰。川普在第一任期中通過提升對台支持的透明度、加大對台軍售以及推動「台美供應鏈」的經濟戰略,嚴重損害了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並為台海局勢的緊張埋下隱患。他再次上任後,其團隊中新一批強硬派可能推動更激進的對台政策,包括深化軍事合作及強化供應鏈脫鉤政策,進一步刺激台海局勢緊張。

川普的「交易型」外交風格和「美國優先」政策,構成對美台關係的兩面性。一方面,他可能繼續利用台灣作為對華談判的籌碼,保持靈活性並根據自身政治和經濟利益調整對台政策;另一方面,他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批評及高關稅主張,可能導致雙方經濟合作複雜化,進而對中美關係產生外溢效應。總而言之,台灣仍將被視作美國平衡和牽制大陸的重要「棋子」。川普政府對台的整體支持度,將取決於美國對大陸的整體戰略考量,以及美國內部經濟和政治利益的權衡。為此,大陸需堅持「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在發展進步的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時刻關注新動向並研判美台關係走勢。

(前者係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後者係該院碩士研究生)

附加資訊

  • 作者: 劉文波、王瑄
  • pages: 33
  • 標題: 川普上台後的對台政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