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軍隊開赴烏克蘭前線的迷霧│劉嘉霖

北韓軍隊開赴烏克蘭前線的迷霧│劉嘉霖

近期,北韓派遣軍隊支援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已獲多國證實。美國國防部長指出,北韓派遣部隊至俄烏戰場支援俄軍,可能會對亞歐地區的安全形勢造成深遠影響;烏克蘭總統也警告,北韓軍事行動恐使俄烏戰爭擴大為更廣泛的國際衝突。然而,北韓士兵在俄烏戰場上快速陣亡的消息亦引發關注,顯示出其軍隊面臨裝備落後、後勤短缺等現實挑戰。

北韓出兵的優勢

一、有效的戰場人力補充。俄烏戰爭中,俄軍持續大量消耗兵力,急需人力補充。而北韓士兵的加入有助於緩解前線人力壓力。俄軍在面臨人員流失、士氣低落的困境下,北韓軍隊的紀律性和服從性強,相對地適應以人海戰術為主的作戰方式,在某些衝突嚴重的地區,北韓軍隊能有效地延長俄軍的作戰韌性,對俄羅斯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

二、深化軍事合作、取得技術支援。北韓在國際孤立下,急需外部的技術支援和各類資源,而俄羅斯在面臨國際制裁時也需要軍事和外交盟友;北韓此舉或可借機獲得俄羅斯的武器技術和軍事經驗,加速國防建設,進一步增強其軍事實力,以應對未來的外部壓力。

三、突破國際孤立、增加外交籌碼。北韓的出兵,表面上是對俄羅斯的軍事支援,實際上亦是一種外交突破,借此傳達朝鮮不甘於孤立的訊號,於全球地緣政治中創造新的外交空間,藉此削弱來自西方國家的制裁壓力,期盼在國際事務中獲得更多話語權。

北韓出兵的劣勢

一、技術落後導致戰術劣勢。北韓軍隊的裝備大多來自蘇聯時期,整體軍事技術落後,缺乏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且無人機和電子戰等技術相對嚴重不足。在烏克蘭戰場上,北韓軍隊面對的是西方國家援烏的先進武器,這使得北韓士兵在技術與科技上處於劣勢,且面對烏軍現代化武器系統,其戰術效能將受到嚴重限制,難以對烏軍構成實質威脅。

二、後勤供應不足,削弱持久作戰能力。北韓部隊赴前線參戰,後勤問題是主要挑戰。軍隊遠赴俄烏戰場,後勤需求龐大,包括武器、物資和醫療資源等;然而,北韓本身經濟狀況不佳,缺乏穩定的供應鏈和物流基礎,加上俄羅斯自身在制裁下物資受限,可能無法為北韓部隊提供足夠的支持。因此,後勤供應的脆弱性不僅削弱北韓軍隊的作戰持久性,也使其抗烏援俄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北韓士兵的高陣亡率引發內外壓力。北韓士兵於戰場上已證實遭遇「高陣亡率」,暴露其在技術和戰爭適應上的不足。其士兵缺乏現代化防護裝備,難以抵禦精準打擊,導致傷亡數字攀升,對於士兵家庭的衝擊或引發國內潛在輿論的不滿聲浪;朝鮮當局漠視軍隊的高陣亡率,還可能讓國際社會藉口加強對其制裁壓力,加劇北韓外交和經濟上的孤立。

國際形勢與區域問題影響

北韓的出兵行動可能引發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促使南韓、日本等國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並提高國防預算。另一方面,各國為應對北韓可能獲得俄羅斯的軍事科技與相關技術,將增加武器系統的研發或購置,亦可能促使東亞國家強化防禦的同時相互猜忌。

此外,朝鮮半島局勢已明顯更加緊張,南韓預判將提升國內防禦戒備,並藉甫落幕的美國總統大選強化韓美軍事合作,兩韓邊界地區風險增加,甚至可能引發中、小規模的衝突。而北京當局雖視北韓為盟友,但並不希望朝鮮半島局勢進一步惡化,故中國可能在此問題上採取更謹慎的立場,避免因兩韓對立升級,捲入更大的國際對抗中。

結語

北韓支援俄羅斯的行動,短期內可能帶來戰略資源和技術合作的可能性,且為其在國際社會取得一定的話語權。然而,隨著北韓士兵在俄烏前線的高陣亡率,其行動的慘痛代價也會越加明顯。陣亡數不僅會損害北韓的形象,也在國際間引發不滿,又進一步地削弱其外交空間。長期來看,北韓的技術和後勤「短板」,使其難以在現代化戰場上,持續發揮戰略與戰術的影響力,隨之而來的是更嚴厲的經濟制裁,可能加劇朝鮮的經濟困境,對其統治穩定構成挑戰。

鑑此,北韓的出兵行動可能引發東亞地區的區域緊張和軍備競賽,進一步複雜化區域安全局勢;南韓和日本等國面對北韓與俄羅斯的密切合作,將被迫強化防禦體系,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關係,以應對北韓軍事行動帶來的安全威脅。故朝鮮的「抗烏援俄」,不僅讓東亞地區的緊張局勢日益加劇,也讓整個亞太地區的安全環境更趨不穩定。

(作者係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劉嘉霖
  • pages: 48
  • 標題: 北韓軍隊開赴烏克蘭前線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