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兩制」台灣方案的幾點意見│張麟徵
1980年代初期,鄧小平就針對兩岸統一提出「一國兩制」方針,但過去40多年來國內外環境都發生巨變,「一國兩制」在台灣實踐有諸多與時俱進的構想,值得吾人參考。
在台灣實施「一國兩制」,必須先確定兩個前提,一是台灣民眾的身分認同,也就是台灣人要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二是國族認同,台灣人要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一個國家。由於民進黨推行「去中國化」課綱已近20年,如何喚起大眾對以上二前提有正確認知,是一項棘手的工程。我們應努力說明,要解決台灣問題,並讓台灣人民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一國兩制」是最好的方案,千萬不要把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因為美國現在就要台灣購買大批武器,強逼台積電搬到美國,等到台灣沒有利用價值時,一定會成為川普交易的棋子。
「兩制」是指台灣與大陸「在一個國家下實行兩種不同的制度」,所以台灣必須在現行制度上做一些必要調整。
維持高度自治。台灣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由於國共內戰,台灣自國府1949年遷台以來就擁有自治權。在實施「兩制」之初,應有一段適當的過渡期,以因應制度的轉變。在過渡期內,應解散主張或帶有分裂主義的政黨,推廣愛國教育,建立正確史觀與身分認同。之後,台灣在「一國兩制」下,除外交、國防權力交還中央外,可保有高度自治權,現行政治體制在降維下可以繼續運作,維持政黨政治,定期舉行各項選舉,分離主義者不得參與,以確保愛國愛台者治台的理想。台灣地區領導人必須由絕對多數產生,其下官員須對特區立法機構負責。
國際活動空間。台灣人民熱衷參與國際社會,兩制實施後,在不違背一中原則的前提下,北京可讓台灣以「中國台灣」名義,以觀察員或準會員身分,參加國際衛生組織(WHO)及國際民航(ICAO)等組織,並在若干國家酌情允許台灣設立領事館。台灣人若有志於外交,應積極爭取加入中國的外交團隊,爭取中國的整體利益。
教育政策。應全盤翻修歷史課綱,還原歷史真相,愛國教育更應是教育政策重中之重。
發揮傳媒正能量。民進黨除以政令宣傳經費染綠絕大多數媒體外,為達其政治目的更疊床架屋成立各種傳媒機構,使得台灣充斥帶風向、汙衊中國大陸的假新聞,未來務必整頓傳媒,打擊假新聞,讓傳媒成為催化台灣社會覺醒的管道。
軍隊重整縮編。在民進黨統治下,台灣軍隊已逐漸變成民進黨的「黨軍」,令人擔憂其效忠對象,因此應做適度重整,例如縮短義務役時間、減少軍人數量。另外,軍事預算逐年升高,2025年高達6,470億新台幣,如將這筆龐大預算用來改善民生方面,對台灣是一件好事。軍隊重整後,應輔導軍人轉業,並保障退役軍人的原有福利。此後台灣的安全可以由解放軍負責,治安由台灣警力負責。
兩點建議。一是逐步推動漢字去簡返正。有些簡體字簡化得毫無道理,也破壞了漢字造字的邏輯,如「蕭」改成「肖」,「徵」改成「征」,「愛」裡無心,旅遊變旅游等。為尊重及傳承中華文化,大陸應將不符合造字邏輯的簡體字逐步恢復為正體字。二是在評論歷史功過方面,例如對蔣介石及國民黨在北伐、抗戰期間所做的努力及貢獻,應不吝讚許。這些都有助爭取台灣民心,促進心靈契合。
(作者係台大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麟徵
- pages: 52
- 標題: 對「兩制」台灣方案的幾點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