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統合下的台灣經濟│杜震華

兩岸統合下的台灣經濟│杜震華

台灣對習近平在2019年1月2日倡議的「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沒有回應,加上美西方積極操作兩岸軍事對立,導致兩岸統合發展停滯不前。兩岸若能避免戰爭,在雙方權益都能獲得保障下邁向統合,應該是最好的解方;台灣若想「武獨」,必然逼迫北京「武統」,不論結果如何,兩岸人民都會付出巨大代價,並摧毀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只便宜了隔山觀虎鬥的西方國家。即使北京慘勝收回台灣,未來的治理也是一大難題。因此,及早提出一套能讓彼此權益都獲得保障的方案,是當前的關鍵。

大陸雖很早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由於對如何保障台灣同胞的權益講得不夠具體,加上總感覺大陸在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不把台胞當作自己人,這可說是獨派力量持續升高的主因之一。要改變這種趨勢,大陸應嚴肅思考,直接提出「台灣兩制方案」,在其中具體羅列要保障台胞哪些權益,才可能獲得「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效果。

大陸設計「台灣兩制方案」的大原則應該是,明確保障台灣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台灣若讓渡出非關治安的國防軍事給北京,這樣就可以雙贏。但如何讓台灣同胞放心交出國防軍事後,不會讓北京用其對付台灣是一個難題。一個可以考慮的途徑是,駐台的國防軍事事務歸北京處理,但駐台領導幹部由台灣指定。

所謂「保障台灣維持目前生活方式」,當然包括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政治上的兩岸架構和名稱免不了需做一些調整,才能有兩岸統合的相貌,但不能讓台灣民眾有「被北京統一」的感受,否則不會被台灣同胞接受,因此未來國名必須是兩岸協商後的產物。而基本上,台灣人民被原有憲法規範所涵蓋的政治活動(如選舉、罷免各級民意代表)都必須維持,才會被台胞接受。

在經濟方面,要維持現狀比較簡單。可以仿效「香港基本法」的架構,讓目前的經濟制度都能保持,貨幣、交易、金融、保險等財經制度,都可用一個「兩岸統合基本法」的原則規範來維持原狀。北京對台灣的經濟活動不干涉,不派任官員,也不課徵稅收,兩岸經濟關係類似目前內地和香港之間的關係。台灣財政遭遇困難時,還可向北京要求某種限度內的支援。

兩岸簽署WTO架構下的「自由貿易協議」,相互自由貿易免除關稅,服務業彼此高度開放。兩岸對對方同胞的到訪得提供交通、住宿、參訪上的優惠,甚至可仿效當年西德對東德人到訪,提供零用金補貼的作法,以促進兩岸人民互訪、融合。甚至,企盼早日統合的一方得向另一方提出,在「緊密的統合」(統合可分兩階段-初步和緊密)之後,對方居民可以優於市場的匯率、在限量內兌換己方貨幣,提供更大誘因加速緊密統合實現。比較複雜的是台灣的對外貿易關係;台灣需要和所有的貿易對象以「自由貿易協定」聯繫,並參與國際經貿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但名稱和身分可以是一個特區。

兩岸關係特殊,又有外力介入,非有特殊思考和設計,難以達成兩岸和統,兩岸決策者宜深思。

(作者係華梵大學特聘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杜震華
  • pages: 54
  • 標題: 兩岸統合下的台灣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