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制」台灣方案應以「兩治」為起點│桂宏誠
憲法增修條文和1991年2月訂頒的《國家統一綱領》,可謂原已為兩岸建構出「一國兩制」的雛型。 但現今中國大陸愈加具有單方主導兩岸統一的實力,而中國國民黨不僅不是執政黨,且即使仍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卻已不把追求國家統一作為政策目標。 因此,除非台灣已排除未來和平統一的選項,否則便不能沒有個追求國家統一的方案。
馬英九競選總統時主張「不統、不獨、不武」,其「不統」的原意是指在他總統任內,不會和中共進行統一的談判。 雖然馬英九後來被誤解不再主張兩岸統一,但中共並不至於對其立場產生質疑。畢竟,馬英九執政時除堅定主張「九二共識」,更積極推動深化兩岸交流的政策,甚至已和大陸展開互設辦事處的協商溝通。
從《國統綱領》規劃的統一進程來看,李登輝執政時為兩岸奠定了「交流互惠」的基礎,兩岸統一幾近完成「近程」的目標。而在馬英九執政期間,則基本完成兩岸「互信合作」之「中程」的階段性目標。至於「遠程」目標是要進入兩岸「協商統一階段」,而馬英九競選時所稱的「不統」,其實正是指他在任內還不會進入此一階段。
《國統綱領》揭示國家統一的最終程序,是要兩岸「共商統一大業,研訂憲政體制」,並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為終極目標。中國國民黨雖然反對中共提出的「一國兩制」,主張統一後應追求「一國一制」或「一國良制」的中國,但畢竟這都只是有待協商的原則性倡議或提案。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期,重申應展開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後,隨即被蔡英文將中國國民黨認同的「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畫上等號。固然「九二共識」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互信基礎,「一國兩制」則是兩岸統一後的政治體制型態,但因中國國民黨已無追求國家統一的政策,連帶使其對「九二共識」的認同,也左閃右躲而愈加顯得虛弱無力。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使用「兩制」台灣方案的提法,是要強調追求國家統一的「台灣問題」,乃肇因於中國發生造成兩岸分隔的內戰,並非如港澳係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以致割讓了主權。因此,「兩制」台灣方案的基本原則與內容,勢必不同於港澳實施的「一國兩制」。不僅如此,兩岸過去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也已有了「交流互惠」和「互信合作」的經驗,故「兩制」台灣方案應比港澳的「一國兩制」擁有更寬濶的探索空間。
當前兩岸間分治政權「同屬一個中國」的「中國」,應是指在「祖國」意義上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但兩岸統一後的中國則是結束兩個政權分治的現狀,並承認國際法上僅有一個政權為代表祖國中國的中央政府,這是邁向兩岸統一深水區的最深處。儘管如此,馬英九執政期間因兩岸具有互信的政治基礎,不僅兩岸可共榮發展,中華民國在國際間也保有尊嚴,此經驗或可成為「兩制」台灣方案的起點和初步階段。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桂宏誠
- pages: 57
- 標題: 「兩制」台灣方案應以「兩治」為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