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金磚之橋」重塑國際金融秩序│戴肇洋
在國際社會聚焦於美國總統大選的前夕,2024年「金磚國家」(BRICS)領袖高峰會於10月24日在俄羅斯喀山發表《喀山宣言》聯合公報,達成134條共識議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第62條:各國承諾支持金磚開發銀行轉型發展,擴大本幣融資、創新投資工具,以及第67條:授權各國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持續推動本幣合作、建立跨境支付平台。從這兩條可發現,金磚國家希望打破美元獨占,進而重塑國際金融秩序。
二戰後,美元憑藉特權配合美軍實力,長期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獨占地位,其中1973年美國主導成立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中的「跨境支付平台」,更是維持美元獨占的最重要基礎建設,除為美國帶來巨額的經濟利益外,更透過貨幣政策調控全球資本流動,導致各國在外匯儲備、貿易結算、投資交易上,必須依賴美元。此意味著,若有國家被逐出SWIFT,將無法參加美元國際匯兌系統,而被稱之為「金融核彈」。
SWIFT的角色遭到扭曲
儘管SWIFT為國際金融體系的「公共財」,卻衍生出許多弊端,除了美國貨幣政策效應的外溢化、新興國家的金融脆弱性之外,最為忌憚的莫過於金融制裁的「武器化」。俄烏兩國爆發戰爭後,美歐國家將俄國逐出SWIFT作為制裁手段,雖然俄國在之前已以本國幣別為支付系統,但仍難以避免在國際貿易上受創,這使得金磚國家十分擔憂對美元過度依賴,此次峰會因此倡議建立「金磚之橋」(BRICS Bridge),作為跨境支付平台,替代美元匯兌系統。
目前已加入金磚的9個國家,人口占全球的四成、貿易金額占全球的兩成,若以購買力評價(PPP)計算,則占全球GDP的34%,已超越7大工業國家(G7)PPP的29%。亦即透過金磚國家組織「加持」的國際金融支付系統,未來成功機會頗高、影響力道深遠,一旦其涵蓋國家達到一定數量後,將會吸引全球更多國家參加運作。
國際金融推動去美元化
由此顯示,國際金融正逐漸形塑「去美元化」的力道與進程。儘管金磚國家倡議建立「金磚之橋」作為跨境支付的平台,希望逐漸減少對SWIFT的依賴,不僅可消弭美元波動所帶來的金融風險,而且可提高其金融自主性。但此一願景仍面對許多待跨越的挑戰,包括:
其一,隨著地緣政治惡化,造成SWIFT逐漸被武器化,但SWIFT是目前全球跨境支付最為便捷的傳輸平台,與各國重要金融支付系統串聯運作,已架構出全球金融交易訊息轉接的支付網路。相對於「金磚之橋」屬倡議階段,目前已運作的金融支付系統涵蓋數量,無法與SWIFT規模相提並論,短期內難以替代SWIFT,甚至不易撼動美元的地位。
其二,在金磚國家組織成員中,例如俄國與美歐國家呈現競爭甚至對立關係,卻又存在部分成員與美歐國家牽連千絲萬縷或是利害與共關係,包括:巴西、印度、南非等國家。這些金磚國家仍期待尋求規避與對沖「美國制裁」的風險,雖支持去美元化創新支付系統倡議,但不願意直接採取對立,從而與美歐國家為敵。
短期內不易取代美元獨占
其三,依據中國人民銀行所公布的2023年跨境人民幣支付規模共計42.1兆元,逐年持續增加,在其本外幣支付金額中占比達到49%。不過,若按SWIFT10月底的數據顯示,在全球跨境支付貨幣排名中,美元占比高達47.01%,人民幣占比僅有3.61%,其排名仍在美元、歐元、英鎊、日圓之後。至於外匯儲備方面,美元占全球各國的五成以上,歐元占比兩成,其他依序則是英鎊、日圓,人民幣排名第五,美元目前仍然是全球的獨占貨幣。
其四,金磚國家人口雖占全球的四成、貿易金額占全球的兩成,以及儲存了地球許多稀有金屬礦物,但若以2024年10月貿易融資貨幣比較,人民幣市占5.66%,遠低於美元的83.25%,顯示人民幣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力道仍然薄弱。
不過,隨著金磚國家經濟所呈現的成長潛力,讓國際金融體系重塑未來發展的想像空間,誠如「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論述,未來五年需要依賴金磚國家推動全球經濟成長。此意味著,「金磚之橋」對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金融霸權思維帶來警示作用,或許未來將有助於國際金融秩序更加均衡發展。
結語
很顯然地,此次金磚國家峰會達成「去美元化」的共識,無疑說明自從廢除「金本位制」以來,美國利用美元特權不斷操作「利己」的貨幣政策,對各國經濟已造成負面衝擊,使得許多新興國家希望透過「金磚之橋」跨境支付平台,將自己從美元基礎的國際金融體系中解放出來。與此同時,面對國際金融秩序正呈現前所未有的創新發展,高度依賴SWIFT系統運作的台灣不可等閒視之,而必須未雨綢繆規劃因應之道。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70
- 標題: 正視「金磚之橋」重塑國際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