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知多少?│吳文希
10月底報載,濟生公司生產的「飛馬牌特調咖哩粉」被檢驗出有致癌疑慮的蘇丹紅色素1號,但該產品已售出多達3,150公斤,新聞出來後,政府查到下架的僅剩391公斤。此案攸關食品安全,民眾必須關注。
農藥
為防治病蟲害,農民會經常使用農藥,初期可獲得理想效果,但經年累月的廣泛施用農藥後,各種病原及害蟲因外部壓力產生了對農藥的抗藥性,這迫使農民不得不施用更大劑量的農藥,以致農作物及飼養的動物身上殘留許多農藥。但許多農藥藉由根部或體表吸收可擴散至全身,飼養的動物經由口服及注射也可循環至全身,所以測試農產品是否含有農藥殘留,只檢驗農產品表面的農藥殘留量不夠徹底。
況且人誤食含有殘留農藥的農產品,並非一夜之間就可代謝掉;即使是微量的有毒物質,甚至低於檢驗標準下的殘留量,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身體中未完全代謝的量會逐漸累積,成為危害身體的量,是謂「累積效用」(cumulative effect)。另外,農民為節省人工,多半會將多種農藥混合一次噴灑,如此就產生「雞尾酒效用」(cocktail effect),毒性更強。今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 已要求檢測農藥的安全性,應包含對人的荷爾蒙系統可能產生的危害性。
上市的農藥包含有效成分、惰性物質(無藥效物質)及輔助劑(可輔助有效成分展現其功效),但檢測單位通常只抽樣檢查有效成分的毒性,但農藥的輔助劑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甚至比有效成分還強,例如草甘磷或嘉磷塞(glyphosate)中的聚乙氧基牛脂胺POE-15就是一種非離子的表面活化物,其毒性比殺草劑的毒性還強。草甘磷及草脫淨(atrazine) 是全球銷售量最大的農藥,已問世50年,2015年在台銷售量為3,200噸,2016年就增至4,535噸;全球2030年銷售金額將達106億美元。這種殺草劑會引起皮膚過敏、氣喘、不孕、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及巴金森症的風險,所以生產的拜耳公司遭到成千上萬的訴訟案。
英國「衛生部學校水果和蔬菜計畫」(SFVS)因考慮到小學生正處於發育期,對有害物質十分脆弱,所以檢查經常會在小學餐點中的11種蔬果,發現每種蔬果都含有10種以上的農藥,例如葡萄乾及柑橘、梨、草莓、蘋果、香蕉及瓜類都存在農藥。為顧慮孩童健康,英國衛生部建議家長每日多付一英磅,讓學童享用有機食材。
美國生態名人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1962年出版《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詳述濫用殺蟲劑造成鳥類、魚類、昆蟲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死亡,連土壤中的生物如蚯蚓、微生物及植物也都受到影響。美國逐年大量增加農藥使用,如1947年為1億2,400萬磅的生產量,至1960年已達6億3,800萬磅,造成1950年代後的美國,罹患肝炎及肝硬化的人數逐年增加。不論是台灣生產或國外進口的許多蔬果都被驗出有殺蟲劑,安殺番(endosulfan)是一種有機氯劑,毒性極強,會導致肝功能異常、貧血,在食物及水中若超過3ppb,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為促使乳牛不斷泌乳,飼養者都會讓乳牛增加雌性荷爾蒙,又因乳牛不斷泌乳,泌乳腺容易發炎,又必須注射消炎藥物,因此消費者間接地喝了牛奶中的雌激素及抗生素,引發女性易患乳癌。飼養肉牛和豬的農民通常會在宰殺前餵食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俗稱瘦肉精),這樣可節省5-10%的飼養成本。消費者若攝取過量含瘦肉精的豬牛肉,會產生頭暈噁心、肌肉顫抖、血壓上昇及心悸現象,所以建議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嬰幼兒、孕婦及肝腎功能不良者應該少食,但蔡英文於2020年8月宣布,自2021年起開放自美進口30月齡以上的萊牛及豬肉。
保鮮及添加劑
飼養在魚塭中的魚類體內含有汞及致癌的多氯聯苯(PCBs),其含量是海水中的千倍以上。汞是毒性極強的重金屬,而PCBs的化學構造式及毒性原理和戴奧辛相似,具有干擾內分泌激素及造成神經毒害的作用。用在水產品的保鮮劑苯甲酸鈉,與維他命C結合後,會產生致癌的苯,使粒腺體核酸喪失功能,而引起巴金森症、神經退化疾病、加速老化等現象。
蘇丹紅係德國「巴斯夫」(BASF)公司於100多年前以人工合成的一種染料,依組成分不同而分成I-IV種種類,此等化合物中含有苯胺(aniline)。「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蘇丹紅歸類為三級致癌物,但台灣環境部將之歸納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即此等物質具有危害環境及人體健康之虞。總之,IARC認為蘇丹紅主要會影響肝臟功能,也可能引發膀胱及脾臟癌、皮膚炎,所以衛服部已禁止各小學使用辣椒粉及咖哩粉,以避免可能產生的食安問題。
黴菌毒素(mycotoxin)
有機物質為主,也是各種微生物生長繁衍的基質,當環境中的相對濕度及溫度適當時,微生物生長過程產生的二次代謝物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合物,最著名的是黃麴毒素(aflatoxin),生成的主角為真菌即Aspergillus flavus,產生這種毒素的黴菌會存在各種農產品上,如豆類及玉米等禾穀類的種子及其相關製品上,如醬油、花生醬、麵包、饅頭、養生豆榖粉等;台灣的黃麴毒素的限量標準為15ppb,但市面上的產品常超標10倍以上。2009年有千餘隻狗因食用含有黃麴毒素的飼料,出現極度衰弱、嚴重黃疸、吐血、便血,快者二天、慢者7天即死亡的案例。另外,Penicillum citrinum是引起黃變米的一種黴菌,會產生橘黴素(citrinin),攝入此毒素會使人罹患巴爾幹地區性腎臟病(Balkan nephropathy)、血壓升高、貧血、尿蛋白、腎衰竭及抑制呼吸等症狀。
放射線
日本福島是核能失事災區,其鄰近地區的農作物及畜產、水產品均被各種輻射線汙染。核電廠於2023年8月24日開始排放核污水入海,因此海岸邊死了不少魚類。國際間在福島檢測到的輻射線有碘131、鍶90、銫134及137等,單就鍶90攝入體內很容易滯留在骨髓或骨骼中,破壞骨髓中的造血機能,並引發白血病及骨癌。民進黨政府已全面解除對福島五縣市食品的管制,僅規範要檢附產地證明及輻射檢測證明。但台灣民眾為顧及自身的健康,仍應謹慎面對自日本進口的農漁牧產品。
包裝材料
塑膠製品的上游原料是乙烯(vinyl)、丙烯(propylene)、丁二烯(butadiene)、及苯(benzene),他們可以製造出各式各樣的塑膠產品,醫療器材如洗腎、點滴、輸血等使用的塑膠軟管就是聚氯乙烯(PVC)產品,其製造過程中所添加的塑化劑磷苯二甲酸二酯(DEHP),在使用此種軟管時,DEHP便會溶出進入患者身體,因而患者體內所含的塑化劑量,經常會超過標準容許值的3-50倍。DEHP 可導致睾丸、前列腺、藏精囊及副睾的發育受到影響,致使重量下降。許多塑膠容器會釋出雙酚A(bisphenol A),尤其加熱後更易釋出,身體內長期累積雙酚A,會影響女性的內分泌、生殖能力,內分泌干擾物質,甚至會傳至胎兒體內;幼少年攝入此類毒物較容易罹患性早熟、肥胖、糖尿病、暴力傾向、學習及記憶受損、免疫功能受損,罹患乳癌或攝護腺癌的機遇率也會大增。
另外,常用的保鮮膜也是塑膠製品,係由聚氯乙烯(PVC)及聚偏二氯乙烯(PVDC)兩種材質所製成,添加在其中的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可以增加PVC的延伸性、韌性、透明度及持久性。PVDC的性質和PVC十分類似,都是戴奧辛(dioxins)的主要產生來源,均會影響兒童發育、破壞免疫功能,導致睾丸癌及肝癌。
塑膠分解後會形成微塑膠(直徑少於5釐米的粒子),然後分解成奈米塑膠,常常存在於食物鏈中,如瓶裝水、海魚體內、空氣及土壤中,這些微小的塑膠粒子在80%人的肺部,以及90%以上的肝癌病患的肝組織中,是造成肝癌的原因之一。
結語
科技進步帶給世人便利,但也給人類埋下許多災禍種子,食品安全所衍生的問題就是實例。其他諸如水資源及其品質,空氣及各種日用品都隱藏著戕害健康及生命的因子,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物品,可能暗藏著不少禍害,政府相關單位要為人民把關。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文希
- pages: 79
- 標題: 食品安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