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為何要買下格陵蘭?│劉嘉霖
回顧2019年,川普第一任期便曾公開提議要買下格陵蘭,此天馬行空的想法不僅引發國際熱議,亦凸顯美國對北極地區的高度重視;川普第二任期就任前再次表達欲購買此島的興趣。格陵蘭作為丹麥的自治區,具備無可替代的地緣價值與資源潛力,早已成為北極博弈的焦點。
位處地緣核心
格陵蘭位於北極圈內,是全球最大的島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其在北極航道與全球軍事戰略中的無可取代性。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對格陵蘭的關注始終未曾減弱,1951年美國便與丹麥簽署《國防協定》,在格陵蘭設立圖勒空軍基地;該基地至今仍是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包括對俄羅斯洲際導彈威脅的早期預警及北極地區情報監測。冷戰結束後,雖然地緣對抗有所緩和,但因氣候變遷與北極資源潛力的釋放,格陵蘭的地緣重要性再度凸顯。
丹麥作為格陵蘭的主權國,面臨內外雙重壓力。一方面,格陵蘭自治政府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並逐步表達對獨立的嚮往;另一方面,美、俄、中等大國對格陵蘭地區的關注日益升高,使丹麥不得不加強對北極地區的管控,並在國際政治中謹慎應對這一敏感議題。
從稀土到能源
格陵蘭被認為擁有豐富的資源,包括稀土金屬、石油、天然氣及漁業資源。然而,這些資源的開採與利用存在諸多技術與環境挑戰;以稀土金屬為例,格陵蘭雖儲量豐富,但由於氣候條件惡劣及基礎設施不足,其開採成本遠高於中國的供應體系。同時,格陵蘭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也使得大規模開採受到嚴格限制。
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則面臨技術與市場風險。北極地區的油氣資源儘管潛力巨大,但冰層融化的不確定性、基礎設施匱乏,以及全球能源市場的波動,使這些資源短期內難以實現規模化開採。川普過於高估格陵蘭資源開發的可行性,而忽略了長期投入與環境風險。此外,北極航道的開通雖然縮短了歐亞航運距離,但其全年可用性受限於冰層融化的速度,且航行安全風險極高。當前北極航道的經濟效益尚未完全顯現,對其戰略價值的評估仍需謹慎。
軍事與地緣對抗
川普提出購買格陵蘭,反映出美國對北極地區軍事與地緣政治的深度憂慮。俄羅斯早已將北極視為國家安全的核心,並在近年積極擴建極地軍事設施,包括部署先進武器系統、建設核動力破冰船隊,以及強化北方艦隊的作戰能力。這些舉動顯示出,俄羅斯試圖將北極地區納入其影響範圍的企圖。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藉經濟合作與技術投資等手段,佐以「冰上絲路」為其戰略目標跟進。儘管中國並非北極國家,但在北極理事會具「觀察員國」的地位,使其能以經濟手段推動極地開發的目標,且中國與格陵蘭在稀土開採上的合作已引起美國高度關注。於此背景下,美國試圖透過強化對格陵蘭的控制,維護其在北極地區的主導地位。故購買格陵蘭,對美國而言,不僅是鞏固軍事優勢的關鍵,也是在極地博弈中對抗俄、中兩國的重要手段。
國際合作面臨挑戰
儘管北極地區的競爭日益加劇,但國際合作仍然是維持該地區穩定的重要機制。北極理事會作為區域多邊協調機構,一直致力於促進環境保護、持續發展與和平利用北極資源。然而,北極理事會的影響力受到地緣對抗的限制,特別是在美國、俄羅斯與中國的博弈加劇後,該機構的中立性與執行力面臨嚴峻挑戰。
在此情況下,川普的提議顯得過於單邊化,忽視了北極地區多邊協作的必要性;美國若無法與丹麥、格陵蘭自治政府及其他北極理事會成員國建立有效合作,將很難在北極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啟示與結論
川普購買格陵蘭的提議,無論從軍事、經濟還是外交層面都展現出,美國對北極地區的長期戰略企圖。然而,此提議的實現面臨多重挑戰:格陵蘭自治政府與丹麥堅決反對、北極資源開發的技術與環境難題,以及國際社會對單邊主義的抵制等,這些均讓此構想成為不切實際的政治主張。
未來,北極地區將繼續是全球大國競爭的關鍵場域,但也應是國際合作的潛在典範;如何平衡地區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多邊機制與大國利益,將決定北極地區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格陵蘭事件所揭示的,不僅是美國在極地博弈中的焦慮與企圖,也提醒我們在面對新興地緣政治挑戰時,應更加重視合作的可能性,為北極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創造更多機會。
(作者係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劉嘉霖
- pages: 36
- 標題: 川普為何要買下格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