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行業衰敗的經濟學探源│張林剛

日本汽車行業衰敗的經濟學探源│張林剛

根據中國大陸乘用車資訊聯席會2024年11月的統計資料顯示,日系車在大陸汽車市場的銷售比例占10.3%,中國自主品牌銷售比例則高達68.4%,其次是德系的13.5%。面對來勢洶洶的特斯拉和以比亞迪、小鵬、小米、理想和蔚來等中國造車新勢力,不僅德國車企如大眾、奧迪、寶馬和賓士苦苦掙扎,日本車企也岌岌可危。2023年大陸出口522.1萬輛汽車,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日本車企的沒落

近年來中國電動車市場呈現井噴式增長,研發時間大幅縮短,從概念到落地生產平均大概18個月,比日本品牌研發的周期縮短一半,而且在用戶體驗、智慧互聯、產品設計、自動駕駛和數位技術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根據滙豐銀行(HSBC)和瑞銀(UBS)等公司的行業預測報告:2025年中國境內電動車銷量將超過1200萬輛,年增長率20%。反觀日本車企,卻長期執迷於燃油車的過往成績,遲遲無法向電動車轉型。

2024年11月27日,美國彭博社的調查統計顯示:本田、豐田和三菱等日本傳統車企,不僅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節節敗退,而且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地的市場份額也被中國電動車品牌蠶食。從2019到2024年9月,日本品牌在新加坡下降了18%,在印尼下降6.1%,在泰國下降12%,在馬來西亞下降4.9%。日本占全球乘用車產量的份額從1998年的21.6%,下降至2023年的11.4%,中國則從1998年的1.4%,猛漲到2023年的38.4%,成為全球汽車製造的中心。

中國車企憑藉著完整的產業鏈、核心電池技術和人力資源等優勢,生產效率極高,同時人工成本和電站建設成本低廉,導致電動車的價格競爭力極強,比亞迪電動車的成本比西方同類汽車低30%左右,在東南亞、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加速擴張,而日本汽車品牌則正逐漸沒落。三菱汽車直接退出中國市場。2024年11月,日產(Nissan)裁員9000人,產能削減20%,第三季度營業利潤下降85%,公司股票自2024年1月以來已下降30%。為此,2024年12月23日,原本互為對手的本田(Honda)和日產不得不抱團取暖,啟動合併事宜,強化雙方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力和技術優勢。一旦合併成功,新的汽車集團有望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預期在2026年8月前完成上市。

日本車商豐田(Toyota)也計畫在上海獨資建廠,專注生產旗下的高端品牌Lexus電動車,計畫2027年前後投產。這一切都是為了回應中、美汽車製造商所帶來的挑戰,鞏固自身在汽車領域的領先優勢。

日本汽車行業的路徑依賴

制度經濟學領域存在著一種「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理論:一種制度、組織或結構一旦沉澱穩定下來,很容易被鎖入,生成一條特定的路徑,此後的制度變遷都會沿著這條特定路徑演化,難以擺脫,這就是制度模式的自我強化效應,它阻礙了人們對制度框架做出劇烈變動。以豐田、本田和日產為代表的日本汽車業,憑藉終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兩大法寶,曾在全世界開疆拓土,所向披靡。當中、美紛紛轉向電動汽車時,日本企業拒絕轉向電動汽車。一方面由於原本的燃油車業務利潤豐厚,公司核心決策層無法割捨既得利益,投入大量的技術、資本和科研人員另起爐灶,去開發一個前途未卜的領域,更何況還有失敗的可能。另一方面,由於電動汽車相較於傳統汽車,零部件少了30%到40%,這意味著一旦轉向電動汽車,會有大量的汽車從業人員面臨下崗分流,日本政府將會立即面臨嚴重的社會危機。所以,日本汽車行業的轉型,不僅得不到企業層面的認同和支持;日本政府也不支持大規模發展電動汽車產業。

在中、美市場急劇向電動車轉型之際,日本車企因缺乏技術創新,始終無法在這兩大主戰場推出可競爭的新車。例如本田制定了到2040年逐步淘汰燃油車的目標,其工業議程已大幅落後於競爭對手。

日本汽車業衰敗的後果

日本曾憑藉物美價廉的汽車出口,成為舉世聞名的汽車王國。但根據瑞銀預測,中國汽車到2030年將占33%的全球市場份額,遠高於2023年的17%。這將擠占日本車商的市場份額,使其失去市場主導地位,甚至會被中美兩國的汽車製造商排擠出主要市場,這對出口導向型的日本經濟來說,不啻是一次毀滅性的重擊。

同時,電動汽車作為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電池技術、車載軟體、充電設施和電動馬達等多個領域的高端技術,一旦未及時趕上,很可能會失去引領下一代產業的機會。此外,當前日本和聯合國都在推廣能源轉型和減少碳排放,如果日本汽車工業不能及時轉型,不僅會導致日本車商在出口市場上因不符合法規而被排斥,加劇日本的產業衰退和技術滯後;而且拖累日本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的完成,進而使得日本喪失在全球治理、通用技術和環境標準制定的話語權和定義權,進而讓日本構建多樣化、多層次的彈性能源結構功虧一簣!

日本汽車相關的製造業和配套產業的就業人數為552萬人,占GDP約2.5%。如再加上售後服務、零部件製造及其他相關的供應鏈,所占比例會更大。一旦日本在電動汽車競爭中落敗,將會導致大量汽車從業人員失業,帶來新的社會危機,衝擊日本社會穩定和政治秩序。這不僅會給日本經濟復甦蒙上不確定性,也可能削弱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

(作者係浙江大學青年學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林剛
  • pages: 46
  • 標題: 日本汽車行業衰敗的經濟學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