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兵82年後的返鄉路│王清萍
2024年9月29日,我在訪問抗戰老兵唐藩松時意外得知,他自17歲離家後一直未曾回過故鄉,心頭有萬千思緒揮之不去。於是決定幫他完成這個82年的心願。一個月的時間裡,辦好所有返鄉手續,踏上全程陪同其六天五夜「百歲老兵尋根祭祖」行程。
唐藩松返鄉消息轟動了湖南瀏陽,包括湖南衛視、瀏陽電視台等近30家大陸媒體,都報導了「台灣百歲老兵尋根祭祖」活動。
漫長人生,遙望家鄉青山
唐藩松1925年4月生於瀏陽縣北星橋唐家灣,兄弟姐妹共12人,他排行第11。其祖父唐能悠創立私塾,設館課徒,讓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1942年,17歲的唐藩松投筆從戎,編入國民革命軍37軍60師179 團,這個團前身是上海抗日勁旅19路軍改編,後一直在湖南與日軍周旋。
1944年秋天日軍南侵,爆發了「長衡會戰」,唐藩松隨隊參加常寧狙擊戰,與日軍奮戰一個月之久,後涉河突圍脫險。1945年10月部隊改隸為第99軍60師;次年7月又整編為第69師60旅,12月在蘇北宿遷縣峰山等地區被共產黨軍隊打敗,師長戴之奇自戕,唐藩松在突圍時褲管被打兩個洞,幸未傷及皮肉。1947年5月第60旅整編第75師,12月又整編第51師41旅。1948年8月1日,唐藩松奉調師部直屬工兵營,擔任中尉書記。次年4月,工兵營被撤銷,與部隊失去聯絡,遂與幾位同袍輾轉逃到衡陽,剛好99軍在衡陽招收失散官兵,唐藩松拿著經歷證件前往報到,被編入該92師275團2營擔任中尉書記。隨後跟著部隊到台灣。
1951年7月1日,政幹班改制為「政工幹部學校」,唐藩松任該校第一大隊書記,同年8月1日奉調陸軍供應司令部經理署人事室少校參謀;1961年奉調司令部人事編訓處;1964年調兵工署任中校行政參謀官;1965年又調回經理署任中校人事參謀官。1972年6月1日以中校軍階自願退伍,一個月後受雇中山科學研究院第一研究所,1988年12月該所改制為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1990年65歲屆齡退休,因無兒無女,居住在軍人退伍宿舍。
尋親啟事引發熱心回應
1980年代,唐藩松與家鄉侄子有過短暫的書信往來,寄回幾筆錢讓侄兒修繕祖父祖母及父母墳墓。後來搬家時將家鄉通信地址弄丟了,對親人的樣貌和對故土的懷念,只能埋在心裡。漫長的82年中,他對「回家」二字心中滿是忐忑。
我問他想不想回家時,他慌張地搖手:「算了,當個野鬼算了。」為了不讓老人留有遺憾,我在微信朋友圈裡發出「百歲老兵唐藩松先生尋根祭祖」啟事,詳細介紹了他的名字(字華曜)、出生年月、籍貫、家族成員等資訊,迅速引起眾多熱心朋友的回應和轉發,很快就幫他找到大陸的親侄孫。通過查對族譜、確定身分,唐老先生與其兄唐茂松(字華旦)的孫子唐立新進行視頻對話,唐氏晚輩們表示非常歡迎老人回家看看。確認老人的身體狀況後,我著手申請辦理護照、台胞證,訂購機票。2024年10月30日,我開啟了陪同湘籍百歲老兵的返鄉之旅。
當晚7時45分飛機抵達長沙黃花機場,唐茂松的孫女唐放芝、孫子唐立新姐弟倆,以及唐家其他親人手捧鮮花前來迎接。9點40分親人們將老人迎回家鄉鎮頭鎮,酒店扯出「熱烈歡迎唐藩松爺爺回家探親」的橫幅,好幾束瀏陽煙花在前坪如箭一樣衝向空中,如火樹銀花喜迎親人歸來。
唐氏嫡親兄弟姊妹後代百多位後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輪番和老人握手認親。「回家了,真的很高興」,嘴上一直念叨著的唐老先生臉上滿是喜悅。在外省工作的侄外孫女施克容特意請假,驅車近千公里趕回家。她說:「老人家一百歲了還能從台灣回來,我在深圳有什麼理由不回?」白髮老奶奶楊耀蓮(唐藩松四姐唐玉珍的女兒)精神煥發,大笑著說:「誰能想到我80多歲了還能有舅舅?」
遊子歸鄉,祭拜祖先
次日清晨,唐老先生從酒店出發,前往父母和爺爺奶奶墓前祭拜。早在入伍前,他的父母已離世。祭文道:「爸爸!自您於1941年辭世至今已近83年。臨終之日兒外出廣西,未能隨侍在側,親視含殮,撫棺致哀,不孝至極,終生莫贖…」。不顧年事已高,他在父母墳前來了一個顫顫巍巍的跪拜,並放聲大哭,惹得旁人紛紛側身掩淚。
當日中午從路口通往唐立新家的小路兩旁張燈結綵,高高拱門上掛著「熱烈歡迎唐藩松爺爺回家」,寫滿祝福語的氣球將氛圍烘托到了極點。在鞭炮聲中,親人們隆重迎回了這位離家82年的遊子。午餐過後,唐老先生特意去看望久病臥床的94歲堂弟唐蒼松(字華晤)。分別那年他17歲,堂弟12歲,相似的容顏,血濃於水的親情讓兩兄弟緊握的手久久不願鬆開。
11月1日上午,家族宗親將唐老先生帶到小時候的老屋。老屋雖已拆除,但房子周圍原先有幾口池塘、水井在什麼地方,他都能清晰地指認。午時回到唐立新家,路口拱門上的字換成了「熱烈慶祝唐藩松爺爺百歲壽誕」,數十條祝福彩幅在風中飄揚,晚輩們特意為他提早準備了壽宴,施克容還為他買了一套喜慶唐裝。院子裡擺著一個十層高的大蛋糕,最上層是個百歲壽桃。滿桌的瀏陽蒸菜一道又一道被夾到他的碗中,吃的還是從前那個味。
為了歡迎唐老先生回鄉尋親祭祖,當地紀念館館長、民革瀏陽市工委代表送上一條繡有老人名字的夏布圍巾作為禮物,並送他一本《走進瀏陽抗戰老兵》。我的老朋友瀏陽菊花石雕傳承人周賢耀特意雕刻了一方菊花石硯台,贈送給老人作為生日禮物。六世同堂、把酒言歡的盛景,定格在一張張以唐老先生為中心的全家福照片中。
唐人萬壽園給老戰友獻花
11月2日,陪同唐老先生來到「長沙唐人萬壽園」抗戰主題陵園,祭奠抗戰英烈。陵園內安葬了200餘位抗戰老兵及其家屬,唐老親筆題寫花籃綬帶:「忠義長存」。這兒有與他同為第37軍的兩位先烈林雲德、吳介凡,唐老先生到他們的墓前敬禮、獻花籃,嘴上說:「親愛的老戰友,我來看你們了,你們的付出大家不會忘記。」他希望自己將來也可以在抗戰主題陵園「歸隊」,他的五哥唐中勝犧牲在江西抗日戰場,「希望哥哥的遺骸也能葬到這裡,以後永遠在一起。」
11月3日上午9時,我陪唐老先生來到「抗戰老兵遺物博物館(籌)」參觀,創辦人孫春龍向他講解:一封家書、一顆彈頭、一枚勳章、兩塊銀元、一件血衣、一支鋼筆,這兒通過收集和展示抗戰老兵們的紀念物,記錄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當天上午11時,我陪唐老先生看望在長沙37軍60師的老戰友羅華松。他們共同回憶了當年的軍營生活,當回憶到長沙「文夕大火」時,他倆背誦了當時流傳的一副對聯:「治績云何,兩大方案一把火;中心何忍,三個人頭萬古冤」,橫批是「張惶失措」。這副藏頭聯宣洩了輿論對張治中推卸「文夕大火」責任和對大火案審結的不滿。兩位抗戰老兵緊緊握住對方的雙手,讓見證這一場景的志願者非常動容。
下午,唐老先生參觀了「杜甫江閣」和「天心閣」。抗日戰爭圖書館、抗日戰爭紀念網和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向唐藩松贈送了抗戰勝利純銀紀念幣,並為他製作手模和採集手印。「湖南老兵之家」唐梅清代表湖南唐氏宗親,贈送他一套《中華唐氏通譜•湖南卷》。
離開長沙前夜,唐老先生寫下「探親感言」,書寫工謹,家國胸懷與民族氣節皆躍於字裡行間。
11月4日清晨,長沙黃花機場內(登機前),唐放芝為唐老先生點了一碗「長沙米粉」,細心地服侍著老人吃下,貼在老人耳邊說「明年您一定還要回來!」當老人坐上輪椅,被空服小姐推進安檢的那一刻,唐放芝放聲大哭。唐老先生揮手告別時說了「後會有期」,想必心中充滿無盡的酸楚,這一走將「君問歸期未有期」。當天下午4:30,我們平安抵達桃園機場,晚上7點我把老人平安送到家。
(作者係《湖南文獻》秘書兼編委)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清萍
- pages: 60
- 標題: 百歲老兵82年後的返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