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制」台灣方案之我見│花俊雄
1977年暑假,筆者首次到北京,就應邀在文化部大禮堂做有關台灣問題的報告,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兩岸能否統一、何時統一。筆者當時回答說,祖國統一是必然的,但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最重要的就是社會民生問題。
當時中國的個體經營還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必須予以割除,但台灣有成千上萬的攤販,如果予以割除,就會危及其生計,必然會遭到頑強的抵抗,因此必須表明,統一後,台灣的經濟體制將會保留。另外,台灣實行地方自治,有各種各樣的地方選舉,也必須予以保留。
1981年「葉九條」發表前,筆者受國務院邀請回國,在北京鐵獅子胡同孫中山先生的故居,與日後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的骨幹,進行了一個星期的交流討論。當時筆者提出了幾點看法:(1)與國民黨對等談判,理由是國民黨是執政黨,同時其黨員85%為台籍;(2)統一後,台灣應改為特別行政區,給予台灣高度自治,大陸不派官員到台灣,一切由台灣同胞自己拿主意。
同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簡稱「 葉九條」)的劃時代文件。之後在這個基礎上,鄧小平總結為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葉九條」 中的第6條言「台灣地方財政遇困難時,可以由中央政府酌情補助」,這是毛澤東和周恩來治台《一綱四目》中的一條,原本是一番好意,卻遭到台灣當局諷刺「大陸那麼窮,哪有可能做到?」
「一國兩制」 本是為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但始終被台灣當局汙名化,因此在台灣鮮少有人就此議題公開討論。但在香港、澳門,尤其是澳門,「一國兩制」實踐煥發了極大活力,取得了輝煌成果。為此,習近平在2019年1月2日《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際,鄭重倡議「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並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 、反對『台獨』的共同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習近平的倡議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指明了道路。筆者認為,應盡快創造條件,召開兩岸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1949年成立前,曾召開各政黨的政治協商會議。台灣應盡快凝聚社會共識,讓「國家統一委員會」重新運作,恢復《國統綱領》、矯正錯誤的歷史課綱、停止「去中國化」的政策措施;大陸方面則可停止軍事演習威懾「台獨」。
大陸應積極推薦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國際事務,中國外交部港澳台司可考慮任用台灣人士,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也可考慮聘請台灣人士擔任顧問,台籍人士更應該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擔任代表及委員。
習近平表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兩岸雙方應該本著對民族、對後世負責的態度,凝聚智慧,發揮創意,聚同化異,爭取早日解決政治對立,實現台海持久和平,達成國家統一願景,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在祥和、安寧、繁榮、尊嚴的共同家園中生活成長。
(作者係全美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合會名譽會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花俊雄
- pages: 65
- 標題: 「兩制」台灣方案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