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華文化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羅鼎鈞

用中華文化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羅鼎鈞

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出現了一股「去中國化」趨勢,企圖通過教育改革、歷史敘述調整、語言政策和媒體引導等手段,削弱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1997年起,台灣歷史教科書逐步改變對中國歷史的敘述方式,例如淡化「中國史﹞的比重:中國史的內容被縮減,台灣本地史的內容被擴大,且部分版本將「中國歷史」列為「東亞史」的一部分;強調「台灣主體性」,甚至將鄭成功從「民族英雄」改為「侵略者」,並減少與中國大陸歷史的聯繫。

「去中國化」實質上是在通過「台獨史觀」重寫歷史,不斷灌輸「台灣主體」意識,試圖讓台灣人擺脫與中國的聯繫,然而,這種教育存在諸多謬誤,根本站不住腳。

首先是歷史斷裂論:企圖通過地理空間來割裂時間血脈。台灣自古以來與大陸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淵源,而「去中國化」則故意淡化台灣史的時間敘事,主要以空間敘事為主體,將「台灣史」和「中國史」構建為「自我」和「他者」的歷史。這種以地理空間為主的「台獨教育」,硬生生斬斷兩岸之間的血脈和歷史聯繫,導致台灣和大陸變得毫無關聯。這明顯省略甚至歪曲了歷史事實。

其次是文化多元論:企圖用多元文明來淡化中華文明。有學者提出要從「海洋性」的角度來認識台灣歷史,認為中華文化在歷史上進入台灣,與荷蘭、西班牙、日本等列強文化一樣,只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將歐洲殖民者的掠奪史美化為「海洋史觀」。然而,台灣原住民及南島語族的起源其實來自中國大陸,台灣的歷史文化根基深植於中華文明。

再次是「台灣民族論」:企圖人為製造「台灣民族」。近年來有台灣學者錯誤聲稱,台灣原住民源於東南亞的「南島語族」。但事實上,古人類學家通過古DNA的比對發現,福建及其周邊的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的祖先。

最後是殖民統治有功論:企圖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教科書裡反覆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既忽視其殘酷性,又刻意抹煞清朝為台灣奠定的現代化基礎。巡撫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等人,對台灣的經營發展付出巨大努力,才使得台灣發展成全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歷史證據顯示,日本在台灣實施高壓統治,所謂的殖民統治「貢獻論」完全站不住腳。

要重塑「兩岸命運共同體」,打破當前台灣的「去中國化」,必須通過中華文化的再融合來增強兩岸的共同體意識。在教育領域,應調整歷史教育,全面敘述中國歷史,強化國學教育,包括儒家思想、古典文學和書法。在語言與文化傳承方面,應推廣經典詩詞和書法藝術,強化中華文化的延續性。在媒體與大眾文化方面,應鼓勵製作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加強兩岸文化共鳴,促進兩岸新媒體合作,通過短影音和社交平台交流,讓年輕人接觸並理解認同中華文化。

當前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再次處於「危險邊緣」,唯有通過重新認同中華文化,兩岸才能真正實現「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願景,共同為「振興中華」努力與奮鬥。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候選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羅鼎鈞
  • pages: 26
  • 標題: 用中華文化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