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後歐洲的困境難解│徐勉生
持續超過三年的俄烏戰爭,在美國改變態度的情形下,可望在本年劃下句點。這場原本可避免的戰爭雖然結束,卻遺留給歐洲國家極大的安全戰略難題。歐洲今後將何去何從值得關注。
戰後維和具有風險
2月18日,美國與俄羅斯代表團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閉門會談,可是身為交戰國的烏克蘭並未參與會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非常氣憤,公開宣稱:不會承認沒有烏國參與而達成的任何協議。法國總統馬克宏則兩度邀集歐洲國家領袖舉行緊急峰會,商討因應方案。法國提議在未來烏克蘭停火線的後方,而非停火線上,駐紮「保證部隊」(reassurance force)。不過,德國、義大利、波蘭和西班牙表態拒絕。
英國首相施凱爾則於2月16日投書《每日電訊報》,表示他已準備好在必要時派軍前往烏克蘭,協助確保英國與歐洲的安全。瑞典外交部長斯典尼嘉德於次日表示,若有必要,不排除派遣維和部隊前往烏克蘭。英、法與瑞典的表態表面上是維和,實際上卻是添亂。英、法與瑞典軍雖非去烏克蘭助戰,而是俄烏停戰後才去,但一旦進入烏克蘭境內,即等同北約在烏克蘭駐軍,與烏克蘭加入北約幾無二致。
俄羅斯三年前對烏克蘭發動攻勢,為的就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直接威脅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倘若英、法與瑞典軍進入烏克蘭,等於把局面帶回原點,必定使俄羅斯感到芒刺在背,普丁絕對不會善罷干休。
歐盟不具軍事安全角色
俄烏停戰有望,但川普拒絕提供烏克蘭戰後的安全保障。他在2月26日的內閣會議上表示,烏克蘭的安全應由歐洲承擔,但目前歐洲並沒有整合的集體軍事安全機制。
歐洲國家曾嘗試建立集體安全機制。英、法、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在1948年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成立「西歐聯盟」,組建總部設於布魯塞爾的軍事暨防衛性組織,以防止德國再發動戰爭。1949年在美國的主導下,美歐等國成立了北約組織。由於北約組織實力雄厚,範圍較廣,而且其主要功能與西歐聯盟相近,自然而然地取代了「西歐聯盟」的功能。
歐盟國家在2007年簽訂「里斯本條約」,西歐聯盟遂於2011年6月30日解散。然而,歐盟並非以集體軍事安全為主旨的組織,而是以經濟、文化、社會整合為要務的合作機制。因此歐洲的集體安全還是由美國主導的北約負責。
歐洲統合運動的初衷是經由經濟合作,將各方利益結合,從而避免戰爭的發生,因此歐盟盡量避開敏感的政治議題,極力與軍事安全做切割。例如盧森堡沒有軍隊,國防事務完全委託鄰國比利時代理。這就是歐盟精神的實踐。如果歐洲國家組建歐洲軍,等同違背了歐盟精神。
組建歐洲軍窒礙難行
二戰後的歐洲,經由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逐步擴充,實現貨幣聯盟、關稅同盟、歐元區,並以「申根協定」達成共同疆界,獲得了長期的和平與經濟繁榮。但如今美國要求歐洲自己負責安全事務,這使得歐洲陷入困境。因為如果沒有美國的參與,歐洲國家實在無法自行組成歐洲軍承擔如此重任。
歐洲雖然也想獨自承擔安全責任,但歐洲國家既沒有同心的意志,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北約成立後,始終由美國承擔主要責任與經費,歐洲國家無須編列巨額的軍事預算,也僅維持必要的軍隊。尤其是華沙集團解散後,歐洲國家安全威脅大減,於是縮編軍隊。目前歐洲國家自己的軍力根本無法與俄羅斯相抗衡。另一方面,如果各國增加軍費,必然會排擠原訂的國家發展計畫。而如果小國無力參與集體安全機制,只由若干大國承擔,不但有失公平,並且將有害歐洲團結。尤其是匈牙利一向與俄羅斯交好,不會參與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行動。
3月2日,英國首相施凱爾在倫敦召開烏克蘭與歐洲安全峰會。英、法兩國聯合提出一項停戰計畫,提議在烏克蘭「空中、海上和針對能源基礎設施」方面休戰一個月。但是,歐洲各國誰也不能保證此項計畫能夠實現,因為真正主導俄烏戰爭者是俄羅斯與美國,既不是烏克蘭,更不是歐洲國家。施凱爾坦言,美國的安全保障不可或缺,也是停火計畫得以落實的關鍵。
歐盟領袖3月6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緊急峰會,討論大舉增加國防支出,並矢言力挺烏克蘭。據BBC報導,已有20國有意參與英、法發起的「志願聯盟」,繼續支持烏克蘭。法國總統馬克宏甚至發表電視演說,研擬與歐洲盟友討論擴大核威懾。不過,德國、義大利、波蘭和西班牙已拒絕組建維和部隊,這充分顯示歐洲國家已心慌意亂,而且對於軍事問題意見紛歧。
敦親睦鄰才能和平共存
3月11日,英國、澳洲、日本、加拿大、土耳其和紐西蘭等國的34位軍事首長在巴黎舉行閉門會議,討論歐洲在烏克蘭扮演維和角色的可能性。美國並未列席,但有澳、日、加、土、紐等非歐國家參與,再度顯現歐洲國家沒有能力自行承擔安全責任。
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過去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後,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各自獨立,但兩國都緊鄰俄羅斯,而且境內都有俄裔人口。白俄羅斯採取敦親睦鄰政策,迄今與俄羅斯交好,保全了國家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烏克蘭卻因受到有心人士的鼓動,發起「去俄國化」運動,與敦親睦鄰的政策背道而馳。得失之間,值得深思。
(作者係退休大使)
附加資訊
- 作者: 徐勉生
- pages: 40
- 標題: 俄烏戰後歐洲的困境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