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孤立主義可能削弱西方陣營│劉嘉霖

川普的孤立主義可能削弱西方陣營│劉嘉霖

拜登政府在過去三年中強化對基輔的軍事與經濟支持,並推動北約團結以抗衡俄羅斯。然而,川普過去便對烏克蘭援助表達強烈懷疑,甚至批評歐洲國家未能分擔責任;他重新執政後風格更充滿不確定性,若重塑美國對外戰略,可能導致對基輔的支援減少,甚至影響北約的整體運作,進一步動搖歐洲的安全防線。這一變化將為俄羅斯得以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

美國外交戰略的轉變

當前烏軍的戰力高度依賴西方提供的精密武器與情報支援,特別是在防空系統、火炮與無人機技術等方面。若華府縮減援助,烏克蘭可能無法持續維持有效的防禦作戰,進而使俄軍在戰場上的推進速度加快。此外,烏軍過去一年雖然發動多次反攻,但在俄軍強化戰線防禦後進展有限。美國的態度變化,將使烏克蘭難以獲得持續性的武器補給,導致戰略選擇受限,甚至可能被迫讓步,以維持核心區域的控制權。

外交上,華府的搖擺不定,亦將削弱烏克蘭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美國若顯示出對烏克蘭問題的退縮,歐洲內部勢必也會出現更大的政策分歧,使基輔更難爭取到支持。法國與德國雖然曾表態將持續援助,但其內部政局與經濟考量,可能使支援力度遞減。這將進一步壓縮烏克蘭的談判空間,迫使其在俄羅斯的壓力下接受不利的條件。

普丁的戰略調整

過去幾年,普丁在烏克蘭戰場上遭遇嚴重損耗,原本期望透過快速軍事行動奪取基輔,但在烏克蘭軍隊獲得西方支持且頑強抵抗下,俄軍未能實現預期目標;然而,美國立場若轉變,將使得俄羅斯有較大的空間調整戰術,並進一步施壓烏克蘭政府。

首先,俄軍可能利用美國援助的不確定性,加強對烏克蘭能源與軍工設施的攻擊,試圖透過長期消耗戰,削弱烏克蘭的經濟與戰爭持續能力。近期,俄軍已大幅提升飛彈與無人機攻擊的頻率,尤其是針對基礎設施進行毀滅性打擊,若烏克蘭無法獲得額外防空支援,這類攻勢將持續加劇。

其次,俄軍可能調整戰場策略,透過東部與南部戰線的戰略推進,逐步蠶食烏軍控制區。頓巴斯與札波羅熱地區的軍事壓力將進一步提升,普丁的目標是穩固已占領區域,並透過戰場優勢,為未來談判奠定有利條件。若烏克蘭無法獲得足夠的外援,俄軍可能利用這一機會強化前線壓制,甚至進一步擴大占領範圍。

基於此,克里姆林宮將會持續利用國際輿論影響西方國家,試圖削弱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且俄羅斯長期以來透過經濟脅迫、資訊戰與外交手段,試圖分化歐洲內部的立場。若美國的態度變得消極,歐洲內部的分歧恐將擴大,進一步強化俄羅斯的談判籌碼。

歐洲的戰略困境

過去數十年來,歐洲在軍事上高度依賴美國的戰略支持,但川普的外交立場可能導致北約面臨內部重組,甚至影響成員國之間的合作關係。歐洲各國將不得不提高軍事預算,強化自主防衛能力。德、法已展開軍備擴張計畫,試圖降低對美國的依賴,而波蘭與波羅的海國家則進一步提升軍事部署,以應對俄羅斯可能的威脅。然而,這類軍事增強措施需要時間,短期內難以填補美國可能撤出的戰略真空。

再者,歐盟內部可能加速推動區域軍事合作,以提高防衛整合程度。近年來,歐盟雖推動共同防務計畫,但始終未能完全取代北約的角色。若美國撤回部分承諾,歐盟就必須更進一步整合軍事資源,確保區域穩定。此外,歐洲可能強化對俄羅斯的經濟與能源制裁,試圖削弱其戰爭能力。然而,俄羅斯已透過亞洲市場與其他貿易夥伴建立新管道,歐洲國家在制裁之外,可能需要在外交與軍事層面同步施壓,才能確保戰略優勢。

國際秩序的變動

烏克蘭戰爭的未來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美國是否維持對基輔的援助。北約內部若因華府政策變動而出現裂痕,將進一步助長地區安全的不穩定性。歐洲國家是否能夠擴大合作,強化軍事整合,將成為未來安全局勢的關鍵。俄羅斯的長期目標仍然是削弱西方的團結,而美國若選擇放棄領導角色,勢必讓克里姆林宮獲得更大的戰略優勢,可能改變歐洲的安全架構,進而影響全球勢力的平衡。

在這種情勢下,國際秩序將更加動盪,歐洲與美國的戰略選擇,將決定全球安全的未來走向。未來幾年,烏克蘭戰爭的發展,不僅關乎東歐地區,更可能成為全球力量對比變化的關鍵轉捩點,各國的決策必定影響國際體系的穩定與長遠發展。

(作者係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劉嘉霖
  • pages: 48
  • 標題: 川普的孤立主義可能削弱西方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