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力抗川普關稅穩經濟│李沃牆
大陸兩會釋出年度經濟成長5%的目標,反映著在國內外環境交迫下,將採取更積極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振民營經濟與民間消費、力抗川普關稅,將是今年施政重點。
中國大陸人大、政協兩會於3月4日、5日先後開幕。今年對外面臨來自川普關稅政策的挑戰,對內得應對持續低迷的消費、房地產危機和失業難題;同時也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啟動「十五五」規劃的關鍵年分。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上午在中共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今年經濟成長目標仍為5%、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2%左右、城鎮失業率5.5%、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200萬人,可看出當局維穩經濟的決心。
今年仍努力達成經濟目標
大陸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歷經30年的二位數高速成長後,進入個位數的新常態發展。國家統計局於今年1月17日宣布 2024年的經濟數據,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4兆9,08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不變價格計算,較2023年成長5%。若分季度來看,GDP年增率分別為5.3%、4.7%、4.6%、5.4%,第4季在全力救市下,發揮強大的推升作用;因而在各界對經濟預期眾說紛紜下,最終達成官方設定的目標,但低於2023年的5.2%,也是除新冠疫情期間外,35年以來新低。因而,不少人認為今年要達標更為困難,也需更多政策支持。
四大部會釋政策齊放利多
不過,由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今年要施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四大財經部會釋出政策利多,應可看出端倪。今年應該也是破釜沉舟,非達標不可。首先,財政赤字率擬按4%安排,比去年提高1%,赤字規模5.66兆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1.6兆元。預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達11.88兆元,年增2.9兆元,為2008年以來最高;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人民幣1.3兆元,投入汰舊換新設備跟消費品的「兩新」,以及發展國家重大戰略與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的「兩重」,另外,也安排4.4兆人民幣的地方政府專項債,用來投資建設、收購土地、收購滯銷房產,和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帳款,化解地方債危機。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可知,2015-2024年的財政赤字率,分別為2.4% (2015)、3%(2016)、3%(2017)、2.6%(2018)、2.8%(2019)、3.6%(2020)、3.2%(2021)、2.8%(2022)、3.8%(2023)、3%(2024),而今年的4%將是歷史高峰值。
其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被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10大任務之首,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及多項關鍵產業,包括AI、綠色能源、無人駕駛、低空經濟、數字經濟、人形機器人、6G等,無疑也是「十五五」規畫的發展重點。尤其,年初DeepSeek面世引發全球關注。
李強在此次報告中提到,要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市場優勢結合,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機械人等裝備。
重振民營經濟與民間消費
早在兩會舉行前,習近平就與數位民營企業家座談表示,「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濶,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足見,鞏固企業信心重振民營經濟,將是今年施政重點。坦然言,民營企業是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動力,尤應重振民營企業的信心,以助力經濟成長。大陸當局於2023年7月19日發布《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同月24日發改委又發布《關於進一步抓好抓實促進民間投資工作努力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通知》,提出17項具體措施,並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藉以穩定投資信心。
目前在各省市已公布的「十五五」前期研究課題中,已有多個省份將提振民營經濟課題列入。至於外界關注的《民營經濟促進法》有望於今年出台。另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25年九大任務,其中,擴大內需被列為提振經濟的首要目標,而大力提振消費則居於九大任務之首。人行行長潘功勝今年1月13日在香港亞洲金融論壇上表示,「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將從以投資為主,轉向消費與投資並重,並更加關注消費增長」。由此可見,如何促進消費、達成CPI 2%的目標,將是今年最值得關注的重點。
力抗川普關稅保經濟成長
兩會將經濟目標訂為5%,表明北京當局向美方發出訊號,可以接受新一輪中美貿易戰的考驗。大陸是美國的最大逆差國,去年對美貿易順差逾2,900億美元。面對川普第二任期接二連三的關稅,大陸外交部於3月4日表示,美方若執意打關稅戰或各種戰,中方都奉陪,展現出強硬態度。目前除了法律訴訟,將美徵稅措施訴諸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外,也將對部分美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反擊。
同時,為因應美方的科技禁令,大陸不斷加強科技發展及供應鏈自主,例如,DeepSeek於今年農曆年崛起後,順勢帶動相關概念股上揚,阿里巴巴、騰訊、小米、比亞迪、中芯國際、京東和網易等七家大陸科技巨頭,年內已上漲超過四成。此外,2023年的基礎模型數量達20個,超越英國與歐盟總和。預估陸企AI資本支出與應用將快速成長,2025至2027年大幅增加,2030年達GDP的1%,約2,000億美元。在兩會強調AI發展下,人工智能技術若能持續突破,將能大幅增強經濟效率及競爭力,屆時個別國家關稅所造成的影響將會降低。除了上述策略,未來可能採取的手段包括人民幣貶值、減持美債等。
大陸長期以來是台灣的最大出口市場,雖然近年占比下滑,但其經濟成長變化對台灣仍具關鍵影響。大陸經濟若能在正常軌道運轉,台灣經濟也將受益。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沃牆
- pages: 54
- 標題: 大陸力抗川普關稅穩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