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得在「兩手策略」下找出路│張之澤

台積電得在「兩手策略」下找出路│張之澤

3月3日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和川普在白宮開記者會,但不到一星期後川普就對媒體表示,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從1千億擴大到2千億美元。外界這才發現,川普心中對台積電有更大的「目標」。台積電未來不僅可能變成「美積電」,而且還將被拖入美國製造業不振的泥沼中。

川普3月9日在空軍一號接受記者聯訪時指出,台積電2千億美元投資計畫,可望讓美國在晶片市場的占有率來到35%,甚至40%。川普指的晶片市場,當然是包括AI人工智慧、電動車和太空通訊等先進製程晶片,他也預告了下一個五年全球的競爭,從質到量,台積電推進的速度,將決定中美對抗的新格局。

半導體供應鏈要跟著赴美

台積電目前計畫在美國建造三座晶圓廠和設立研發中心,加速先進製程晶片的量產。所謂「先進製程」是指比4奈米更先進的產品,3奈米、2奈米、甚至1奈米,如果美國占有四成,未來中國會占有多少?目前華為已推出7奈米產品Ascend 910C人工智慧(AI)晶片,市占率雖不到5%,但未來會迅速爬升,所以美國要從28奈米就開始封鎖中國大陸。

川普一直在提升科技業在美國的投資,像日本軟體銀行集團執行長孫正義1月與川普共同舉行記者會,孫宣布軟銀計畫在美國投資1千億美元,川普詢問孫正義能否將投資增加到2千億美元,孫笑說在川普的支持下,他會嘗試看看。川普日前在國會發表演說即稱,軟銀計畫投資美國2千億。

川普稱讚魏哲家是「最受敬重的企業家之一」,表示台積電不用為產品付出高額關稅,所以到美國投資2千億美元。為達到這「兩倍」的目標,未來不只台積電要投資美國,台灣整個供應鏈也都可能要移動。3月17日,亞利桑那州州長郝愷悌(Katie Hobbs)來台,到訪台積電新竹總部,大規模邀請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廠商赴美,再次引起側目。

台灣官方有兩種不同路線

台灣民眾高度關心半導體優勢外移,會讓台灣產業「空洞化」,經濟部自王美花任部長後,基本上就已經直屬總統府,加上王美花是時任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的妻子,經濟戰略多半從國安層面來考量。但是,現任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在接受電台訪問時透露,他事先根本不知道台積電要投資1千億美元,引發外界嘩然。

對川普而言,半導體是國家安全問題,當美方頻頻向台積電及其供應鏈招手和動手,積極進行供應鏈轉移事項,台灣官方竟出現兩種不同的路線。

身兼台積電董事的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希望產業立足台灣、放眼全球,讓他們在美國攻城掠地、奪取美國半導體市場的供應鏈。他樂見供應鏈企業前往太平洋彼端發展的原因是,台積電如果有需求,而這「需求」若被別國的人拿走,對台灣的產業是不利的,所以他希望台灣其他企業也可以到美國發展。他舉例,台灣已有兩家化學和設備廠商到美國設廠了、把產品賣給Intel,如果台廠進入全球,放大整個產業的發展,這是提升供應鏈「韌性」的一環。對規模小的公司,赴美投資成本肯定會增加,但不追隨大廠過去,又深怕錯失商機,還可能會影響台灣的訂單。

更多人則憂慮,台灣有能力把關鍵技術和最新的製程留下來嗎?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不是台灣產業「移到美國去」,而是如果只有台積電去,台灣周邊供應商沒有去,台積電在那邊勢必要找當地廠商重新開發,反而會變成美國與台灣的相關產業在競爭。這一派人認為,台灣廠商要壯大,一定要有市場,所以「護國神山」出去,相關供應鏈廠商也應該跟去,保持台灣在垂直供應鏈上的領先地位。

台企難在美國形成供應鏈

川普日前接受美國保守派電視主持人艾特基森(Sharyl Attkisson)訪問時指出,關稅政策所帶來的好處是立即性的,企業將回到美國製造,所雇用的承包商、分包商、水泥公司和鋼鐵公司等都會為美國帶來好處,未來工廠開始營運,還會有更多好處,這是川普對製造業的想法。

只不過製造業進入AI時代後,比的已不只是規模,還有精度和速度,和川普眼裡的「製造業」已大不相同了。供應商除了考量市場是否夠大,供應鏈如何形成,還要考量距離和人才。美國太大,從亞利桑那州到下一個市場德州,相距約有2,000公里,對很多公司來說,很難形成市場規模和群聚效應。

台灣供應鏈廠商的海外經驗不足、財務單薄,加上人才也有限,要形成供應鏈其實沒有那麼簡單。另一方面,台積電美國廠前期主要在做測試學習,隨著經驗增加,下階段的獲利水準將會改善;而台積電美國廠的經營方式也在改變,一旦進入打國際盃的階段,台灣供應鏈企業將不再享有地主的優勢。

郭智輝指出,台積電去美國,供應鏈廠商沒有必要也去。換言之,台灣供應鏈廠商赴美,必須考量是否能獲利。經濟部的立場是,要幫助供應商快速出海、快速落地、能夠賺錢,所以現階段應該與美方談不重複課稅。

川普強調,半導體產業曾由美國企業家、已故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Andrew Grove)主導,「我們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保護這項產業」,這再度展現川普對掌控產業的野心,卻沒有人提醒他,英特爾確實曾是一流企業,所以從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但換上財務出身的CEO後就一再錯失先機,被美國其他企業所取代,是美國自己輸給自己,不是台灣的問題。

台灣政府沒有受到美國的壓力,並不代表台積電沒有受到壓力。川普對外表明要推動對等關稅,但台灣官方並未替台積電和白宮溝通,爭取更好的條件,等到台積電和川普談完回來後,還得去總統府解釋,難怪已有投資人呼籲小股東要站出來,確保自身的權益。

台積電面臨前所未有壓力

前經濟部長尹啟銘表示,台積電大規模投資美國有三項不利影響:一是排擠在台灣建廠的資金,二是導致先進產能減少,三是盈餘利潤縮減,如果從台灣「矽盾」防護力的角度來看,這形成了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的雙重損失。尹啟銘回憶以前12吋晶圓到台積電南京廠生產時,民進黨呼天搶地抗議,現在研發和供應商都要去美國,民進黨怎麼不說話呢?

台積電的管理能力要放大,關鍵還是要有充足的人才。川普要台積電投資2千億美元,除了希望台積電帶著供應鏈一同擴大赴美投資,也可能希望台積電出手挽救英特爾,這「第二手策略」隨著陳立武出任新任英特爾董事長,意圖愈來愈明顯。

陳立武一直主張英特爾要組織改造,重整之路勢難避免。如同早期AMD分出去的工廠成為格羅方德公司(GlobalFoundries),一躍成為美國本土純晶圓代工業者,將來英特爾分出來的工廠是否也會要求台積電協助其調校良率、推進先進製程?連馬斯克受訪時都指出,未來中美AI大戰取決於台灣的「半導體製造」,台積電的壓力前所未有!

回顧半導體發展的歷史,日本記憶體曾因美國百分之百的報復性關稅落入下風,台積電在關稅大棒及客戶的壓力下似乎別無選擇。面對美、台政府的「兩手策略」,台積電不能且戰且走,必須廣納人才、培養人才,和各國企業合作,超前部署,才能找到自己的新道路。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之澤
  • pages: 59
  • 標題: 台積電得在「兩手策略」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