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與糧食安全│吳文希

台灣農業與糧食安全│吳文希

今年2月23日,中國大陸發布一號文件,仍按慣例聚焦「三農」(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不僅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也明訂需增產10%,足見糧食自主多麼重要,尤其國際環境複雜嚴峻,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愈是要做好「三農」工作,讓國人可以溫飽,多餘糧食還可外銷至糧食極度需求的國度。

影響農業生產的新因子

全球氣候異常變遷致使氣溫已突破2015年巴黎協定所定下的1.5。C門檻,而2024年增溫已高達1.64。C,因此使糧食增產的期望更加渺茫,加上3月12日的「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有篇由湯普森(Joanna Thompson)發表的報稱,遍布各環境領域中的微塑膠粒子(microplastics,少於5釐米大小),不但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居然還會減少陸生植物6-18%、海洋生物如海帶的2-12%,以及淡水中藻類的4-14%光合作用效能,所有生物光合作用效能平均減少7-12%;因此糧食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的年產量,在未來25年間,會減少4-13.5%、水產生物產量減產7%,更增添糧食安全的困擾。

國際糧食安全的現況

生產糧食當然是農民的責任,但各國政府都必須擁有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環境及條件。況且各國政府的執政績效,農業發展政策與方針,人民飲食文化等情況各異,以至於目前全球仍有8.15億人在飢餓的狀態中,另有20億人於2050年時將出現營養不良現象。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至97億人時,所需糧食必須增加59-98%,這將成為負責農業政策者及生產者的嚴峻挑戰。

根據2023 年台灣「糧食供需年報」報導,台灣糧食自給率下滑至 30.3%,創下18年來新低,主要是因農地未完善經營之故,一旦急需進口糧食,糧食出口國便為刀俎、我為魚肉。

糧食安全的障礙

農民必須仰仗面積足夠及肥沃的農地,以及享有合理的報酬及生活保障,方能盡心盡力耕種養殖。根據2020年「國際土地聯盟」(International Land Coalition)和「樂施會及世界不平等研究室」(Oxfam and World Inequality Lab)的研究報告,全球1%土地所有者擁有全球70%的農地, 這種不合乎常理的情形在拉丁美洲最嚴重,在那裡最窮的50%人僅擁有1%的土地。根據農業部2023年統計報告,台灣完全的自耕農戶高達69.42%,無自耕地的農戶僅占4.94%,這還真是國民政府在農村建設方面的傲人成就!

全球農民約計8.6億人,雖生產全球80%的糧食,但也占全球貧窮人口的80%;現行的農業體制已將農民應得的報酬低估,主因是大小盤商的收購價格遠低於生產成本,致使台灣屢屢發生農民在產地拋棄成熟的農產品。務農必須忍受日曬雨淋及天然災害的損失,所以農民多處於社會低層,根本無法吸引年輕人投入。又農民在從事田間工作時,為防治作物或禽畜養殖時發生的病蟲害,需使用化學農藥處理,成為直接接觸農藥最多的群體。

根據2006-2018年所發表的58篇論文報導,每年平均發生急性農藥中毒事件為74萬件,其中死亡案例為7,446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2013年發表的綜合分析(meta-analysis)表示,農藥除會造成皮膚潰爛、失明、第2型糖尿病、受孕率及精子數降低、多動症、肥胖症、憂慮症及各種癌症,但檢驗農作物農藥殘留情形時,卻無法篩選可能具有干擾荷爾蒙的效應,而現在已知乳癌就是因荷爾蒙被干擾所致,2012年就有50多萬婦女因乳癌而死亡。自1960年代綠色革命以來,全球有1,400萬人採用農藥自殺,最嚴重的是,印度農民被誘導借貸購買昂貴轉基因的棉花種子,結果產量根本無法償債,而發生服農藥輕生的憾事。

台灣的土地政策及現況

台灣光復時的公有地占總耕地面積的80%左右,放租共12萬公頃,租率為農產品產值的25%,而當時私有地放租率為50-70%。國府於1949年 4月14日在大陸頒布實施「三七五減租」,在台灣受益農戶為29萬餘戶,占總農戶的44.5%,面積達256,557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1.4%,此政策激勵農民用心經營,大幅改善農民的生活品質。1948年全省的農業生產數量為1,068,420公噸,1951年生產量便增加至1,570,115公噸;「公地放領」自1948-1976年共計13萬8,956公頃;私有地1949年共有256,578甲,1963年時已銳減成73,164甲;相對的,自耕農戶數原占總農戶的61%,1963年時則成長為86%。由此數據變化即可知,「公地放領」及「三七五減租」,對農民產生莫大的助益作用。

1953年國府為減輕佃農的生活負擔,又頒布「耕者有其田」辦法,鼓勵農民擁有自耕農田,土地價格以擬購土地上的主要農業正產品收穫量價的兩倍半計算,利息是4%,合計分十年均等攤還。所以農民兢兢業業工作,顯著地改善了地方建設,提升農村及社會教育水準。

令人遺憾的是,受到工商業及科技發展等外在因素影響,台灣2014年農耕面積80萬公頃,逐年緩慢地降至2023年的77.9萬公頃;每戶農家的年所得平均雖然有1,246,530元,但其中的農業淨收入僅只有281,279元;2003年農戶數占全省總戶數的9.40%,至2023年則已降為8.26%,每戶人口數也由3.61降至3.08人;顯示農家單獨依靠農業生產已難以餬口、農村人口逐年外移,以及農村人力逐年老化。

結論

糧食安全的首要之務是要有安全健康肥沃的土壤。有機農業耕作方式可摒除傳統農業生產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衝擊,也會增加農民收益,並提供社會工作機會,增進人們健康及改善生態環境。可惜的是,目前全球及台灣有機農業的耕地面積均僅占2.2%。政府應積極制定鼓勵、獎勵有機農業辦法,逐步達到糧食及食品安全,人、生態、土壤健康的合理結果。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文希
  • pages: 82
  • 標題: 台灣農業與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