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非搞「大罷免」的原因分析│曲兆祥
民進黨主導的「大罷免」行動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台進行,目前看來有種越演越烈之勢,現在已不是發動「大罷免」社團所主導的「民團活動」了,而是由民進黨當局主導,行政院團隊全面配合演出的局面。
4月中旬開始,光是罷團的連署行動已不足以涵蓋這個政治行動的範圍,檢調單位都被動員涉入查察行動。換句話說,大罷免已不僅是政治行動,它已加入司法行動,這就難怪在野黨直指,民進黨當局在搞政治迫害,甚至還由台北市長蔣萬安提出倒閣倡議。
黨中央用罷免反擊在野黨
這場政治鬧劇源自於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的點子,原本並不是很受民進黨中央的支持。原因很簡單,這種作法勞師動眾,政治成本不低,而可能的收穫卻有限,在理性抉擇的前提下,以賴清德為首的黨中央自然興趣缺缺,形成了柯建銘一頭熱的局面。可是,時序進入3月後,情勢發生微妙轉變。民進黨中央期待由政委馬永成出面協調在野黨,以便為行政院總預算覆議案尋求解套契機,可是卻無功而返。
在野的兩個黨不但直接拒絕了馬永成遞出的橄欖枝,而且都表現出鐵板一塊的強硬態度。這讓執政當局意識到不可能對在野黨各個擊破,甚至還會面臨兩個在野黨在立法院再度提出讓執政當局難以接受的法案,屆時又要提出覆議,之後再度面臨覆議失敗的窘況,這會造成民進黨士氣大傷,直接傷及2026年地方選舉。幾經衡量後,民進黨中央重新找回柯建銘的大罷免策略,藉此對在野黨反擊。
在野多數黨地位會動搖?
那大罷免到底會對在野的國民黨造成多大的傷害?有可能讓國民黨在立法院的多數黨地位產生動搖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要一席一席去做評估,也就是根據目前已通過第一階段連署的幾十席區域立委,分別進行評估,然後再統整估算。這是一個不小的田野調查工作,大概只能由具有組織能力的政黨,或受政黨委託的機構才能精算。不過。從國民黨主席朱立倫4月16日之前老神在在的穩健態度評估,國民黨中央應該是胸有成竹的。當然,4月16日後民進黨當局抬出檢調,開始搜索、聲押,朱立倫這才改變態度、積極因應。
筆者只能主觀地根據以往研究地方選舉的經驗研判,目前雖有不少選區都達到第一階段的連署而進入第二階段連署,但能夠成功達標完成第二階段連署的選區,應該只有通過第一階段連署總數的1/4左右。而且,由於一階段連署牽扯出不少法律問題,因此積極參與二階段連署的熱潮可能會受到影響,因為甘冒法律風險去為他人作嫁的比例不會太高。
當然,即使是成功通過二階段的比例不高,但畢竟會有個別選區達標而須進行第三階段的投票,但那已是下半年的事了,這把罷免熱火能否延燒至投票的時間點,現在不好說。就算確實有些立委遭到罷免,但能全是藍委嗎?那恐怕不是事實,兩黨應該都有人中箭下馬,下馬後,幾個月後又要補選,民進黨能全勝嗎?客觀地說,這可能太過一廂情願 。
總之,筆者個人的評估是,搞到最後,雙方各有幾位戰將受損,但選後的席次估計總數變化不大,民進黨還是很難造成立法院席次結構的豬羊變色,在野黨還是控制立法院多數,朝野只是玩個熱鬧而已。不過,如認為民進黨大罷免策略完全失敗,一無所得,答案是錯的!民進黨當然有所得,否則他們不是瘋了嗎?讀者一定會狐疑,這不相互矛盾嗎?
要的就是立法院實質停擺
所有政治動物都精於算計,這一點千萬別懷疑。鬼谷子、孫臏這些歷史人物哪一個不是精於謀略的佼佼者,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民進黨的大罷免從表面來看是瘋了,其實他們另有圖謀,而且不論大罷免的結果如何,他們要的已經到手。那是什麼?那就是立法院的實質停擺。
立法院最大的職能是立法、審預算和問責。而現在因大罷免的利劍高懸在藍委的頭顱之上,各個委員噤若寒蟬,就連提個像樣且具政治威脅力的法案,如核能的合理使用這類法案,雖然列入本會期在野黨的優先清單,但到現在本會期已進行將近一半,卻全無音訊。因為大多數委員全回去「顧老本」了。
另外,台灣面臨川普的關稅霸凌,立法院除表示願意跟行政部門討論880億紓困經費外,有實質的質詢和答覆嗎?媒體對此大幅報導有實質的內容嗎?所有職能設計的功能機關全面熄火,只聽到行政部門出來安撫人心,說些不著邊際的瞎話,蒙混過關。請問我們的立法院去哪了?到現在連本會期行政院長的施政報告都尚未進行,這可是憲法明定的義務呀,一拖再拖,而且發動杯葛的還是執政黨委員,這還真創下台灣憲政的先例。
總之,立法院讓「大罷免」給鎮住了,而這正是執政當局要的。各位想想看,如果現在立法院正常運作,共諜案、美國關稅霸凌、霸團進入大學校園,哪一項好回答?與其答了被修理,是不是不回答最好。現在就是這麼個情況,請問你還覺得民進黨一無所獲嗎?
至於大罷免最後結果的產出,可能已到2026年初了,到那時已開始布局年底地方選舉,這一波民進黨的政治危機已翻頁了。所以大罷免是否成功,還真沒大家想像的那麼重要。「上兵伐謀」,偉哉斯言!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及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曲兆祥
- pages: 10
- 標題: 民進黨非搞「大罷免」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