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路燈政治」重現台灣│蔡哲明

「吊路燈政治」重現台灣│蔡哲明

陸配網紅「亞亞」(劉振亞)因在網路上宣揚「武統」,遭到移民署撤銷居留許可,離境前夕更在內政部前引爆激烈抗議,抗中網紅「八炯」(溫子渝)與「閩南狼PYC」(陳柏源)到現場叫囂公開辯論,場面一度失控。「亞亞事件」反映出台灣在面對統獨議題上的敏感對立,不僅涉及言論自由,也已讓「吊路燈政治」在台灣逐漸成形。

「吊路燈」源自法國大革命時期,暴民將貴族視為「叛國者」吊掛在街頭路燈上,象徵公開處決異見者,形成一種由群眾情緒主導的審判。這種政治氛圍捨棄法理理性,依賴特定激情群眾,如今在台灣社會裡,反中民粹氛圍仿佛正走向吊路燈式的群眾審判。

反中情緒在台灣並非新鮮議題,但當「亞亞」以「舔共陸配」的負面形象被政治操作,反中網紅如「八炯」等迅速利用而進行政治動員,從線上互噴到實體抗議,呈現出特權民粹的具體樣貌。然而,賴政府在面對亞亞的言論時,卻沒有訂立清晰的標準,僅依輿論壓力做出驅離決策,導致理性討論空間全被「吊路燈政治」的激情操作所取代。

法國大革命初期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但在激進派取得主導權後,凡稍具保守立場者便被視為「反革命」,在民粹情緒的驅動下,導致無辜者受到「吊路燈」式的政治清算。如今,台灣的反中民粹,難道不是逐漸走向這種極端路線?

「吊路燈政治」結合反中情緒,針對政治異己貼上標籤,八炯在「亞亞事件」中,甚至公開要求政府加速驅離,帶動粉絲上街對抗陸配,這種以民逼官的操作,不僅讓政府放大反中情緒,嫁接共諜疑雲,還與網紅言論相互助長,對廣大民眾進行情緒勒索。民進黨內部近期爆發「共諜」醜聞,恐怕又是內部鬥爭的番外篇。當年法國大革命後期,雅各賓派與吉倫特派也曾因派系爭奪互相殘殺,甚至以「不夠革命」的罪名處決同志,難道台灣要上演藉由外力遂行內部鬥爭的鬧劇?

反中議題也讓「吊路燈政治」逐漸走向表演化與符號化。像八炯選在街頭喊話,經由社群媒體不斷轉載,讓情緒高漲,形成一種「群體共鳴」。這種現象恰似美國在冷戰時期的反共宣傳,透過篩選性報導,構築社會對立的效果。法國大革命時期,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利用公開處決高度戲劇化的政治效果,導致社會陷入恐慌情緒,革命最終因過度極端而走向毀滅。其相似情況正在台灣的反中網紅操作中逐漸浮現。

當「愛台」與「舔共」二分化,無異剝奪了中間立場發聲的空間。抗中網紅挾其自媒體操作,遂行特定目的的政治業配,讓「亞亞」事件成為符號化的敵人,助長了群眾審判的合法性。歷史殷鑑,當群眾情緒無限放大,極端化的政治操作必然會帶來災難,台灣應從「亞亞事件」中汲取教訓,避免陷入法國大革命般的民粹失控,才能守住民主價值,防止「吊路燈政治」徹底撕裂社會。

(作者係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蔡哲明
  • pages: 15
  • 標題: 「吊路燈政治」重現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