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漫畫談乾隆批示「正統論」的啟示│楊凱鈞
談到兩岸的未來,台灣藍營群眾內心往往有道過不去的坎,就是所謂「正統性」的問題。他們普遍認為兩岸統一後,除了制度必然會有一定的變革外,意識形態上也會逐步清洗藍營珍視的歷史記憶,所以國民黨支持者在網路上喜歡用「綠共」稱呼民進黨,且當台北市長蔣萬安高呼「民進黨與共產黨都要消滅中華民國」,獲得藍營一致喝采。
這些都顯示藍營群眾內心對於「正統」的焦慮,儘管目前直接打壓並試圖消滅國民黨最凶的是民進黨,不少藍營群眾因有恐共心理,習於將民進黨類比成中共,來加深群眾對綠營的反感。但這種將台獨與共產黨混為一談的論述,反而模糊了焦點,製造了藍營內部的矛盾。
從漫畫談中國的「正統性」
4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與海警除進入台灣24浬鄰接區展現軍事實力外,東部戰區還在社群網站推出針對賴清德政府的一系列諷刺性漫畫。其中一張(見圖一)嘲諷賴清德關押了退役將領高安國、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又推倒老蔣銅像、清算國民黨,還有一張凸顯賴清德是一隻在「民主繁榮台灣」下滋生的寄生蟲(見圖二)。解放軍釋放這類信號是顯示,他們並不否定國民黨對台灣的貢獻,也沒有把國共在大陸的恩怨延伸到台灣。
北宋時期,澶淵之盟後的遼、宋雙方,相互致書時「皆以南、北朝冠國號之上」。到了南宋紹興和議時,甚至一度出現「宋奉表稱臣於金」的難堪局面。當時南方的宋與北方遼、金之間的關係,就如魏晉南北朝時代一般,三方建立的王朝均為正統。元朝為宋、遼、金三朝修史,也繼承了此一史觀。
然而,元朝文人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收錄了楊維楨所寫的「正統辯」,否定遼、金二朝為正統王朝:「遼固唐之邊夷也,乘唐之衰草竊而起」,又云「金之有國矣始於完顏氏,實又臣屬於契丹者也」。楊維楨將兩宋與遼、金的關係比喻為「漢之匈奴、唐之突厥」,既然後者從未被認為是可以與漢唐並肩而立的正統王朝,那契丹人建的遼、女真人建的金,自然也不會有正統性。這類觀點長期在民間廣泛流傳,但以漢人王朝自居的明朝官方並未重修宋史,仍然繼承元代「三朝並列」的史觀。
直至清代乾隆帝修《四庫全書》,臣子考慮到滿人與女真人同源,擔心涉及到敏感的「華夷之辨」,就上奏乾隆請刪「正統論」。未料乾隆反而親筆寫下:「持論頗正,不得謂之紕繆」、「遼金皆自起北方,本無所承繼。非若宋元之相承遞及為中華之主也。」尊兩宋為唯一正統王朝。乾隆此一舉動,不只將「正統辯」全文納入《四庫全書》,更從此改變了中國人對兩宋遼金的史觀。乾隆身為女真後裔,但他一方面批判漢人文史學者習將遼、金、元視為「胡虜」,試圖全盤否定的不當,另一方面卻又認可將祖輩創建的金朝貶為占據中原的割據勢力,其中深意,實在值得後人三思。
維繫國家統一最為重要
對於雄才大略的乾隆而言,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性,遠遠高於為女真祖先塗脂抹粉。如果將五代及兩宋遼金當成「第二南北朝」,則自唐末後,中華大地又有近400年的長期分裂,統一性何在?對他而言,讓一個文化思想上「大一統」,又能讓多民族和平共處的概念承繼下去,遠比某一個政權形而上的「合法性」更重要,這就是一個偉大政治家的長遠眼光吧。沒有乾隆這個「非漢族皇帝」一錘定音,確認兩宋之漢人王朝為唯一正統,今日中國歷史便會如歐洲歷史一樣「分多合少」,更難讓大一統理念定錨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心中。
清末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積極鼓吹「保中國不保大清」,成功將國家興亡與政權存續切割開來,細細爬梳,未必沒有當初乾隆為了統一而「貶金尊宋」之功。也因為如此,清朝宗室及保皇黨得以在革命後倖存,因為中國已經不用如法國大革命時羅伯斯比那般高喊「路易(十六)必須死,因為共和國必須生」,將屠滅「前朝餘孽」,當成確立新政權合法性的手段。對中國人而言,朝代興亡如潮起潮落,只要中華文明永存,即中國永存。
大陸談論國共兩黨的矛盾,主要集中於「聯俄容共」至1949年國府遷台那一段歷史,並未否認國府統一中國,抗日勝利的功勞,國府遷台後對中華文化也有保存之功。今日,中美爭霸的局面讓文明競逐成為顯學,當世人從「文化中國」的角度回眸,國府的「正統性」立刻顯豁清晰,藍營完全可以據理力爭,毋需自餒。
反觀台獨分子,戶籍在台灣,資產在海外;肉身在台灣,精神卻視美、日為祖國;追求脫中通美,不惜掏空台灣;願為美、日的馬前卒,不惜兵凶戰危。稱其為「綠共」真是太抬舉他們了!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發所博士生)
附加資訊
- 作者: 楊凱鈞
- pages: 20
- 標題: 從漫畫談乾隆批示「正統論」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