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與時代反思│張雅屏
每年清明時節是緬懷祖先、慎終追遠的重要節日,今年又逢蔣介石逝世50周年,所以今年的清明不只是家族記憶的凝聚時刻,更應該是思考歷史與未來方向的重要時機。
蔣介石在中國內戰與台海對峙的艱難年代,扛起了反共大旗,保衛了中華文化。當時的國安情勢可謂千鈞一髮,外有美國因與中國大陸關係調整而拋棄台灣,內有台獨勢力崛起,而他在這種局勢下宣布台灣地區實施戒嚴,雖留下歷史爭議,但若從維繫政局穩定與捍衛國家主權的角度來看,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必要選擇。
今天民進黨政府在和平年代竟以國安為名,推動言論審查與思想箝制政策,其手段之嚴苛,操作之隱晦,與當年所推的戒嚴相比,竟有過之而無不及。若我們批判當年戒嚴時期的言論限制為不當,那麼民進黨在和平時期以「反滲透」、「假訊息」、「中共同路人」之名封殺異己,豈非更荒謬可笑?
對照去年韓國的「戒嚴鬧劇」—原國防部計畫若有民眾因總統彈劾案暴動,將出動軍隊實施戒嚴統治,引發社會巨大反彈,雖然最後未實施,但整體過程讓人不寒而慄。而今日台灣看似言論自由,實則政治審查無所不在。從學者發言被打成統派、記者報導被控「協助敵人」、民間組織被冠上「紅色滲透」,發表統一言論的陸配被遣返,這些令人熟悉的戒嚴手段,不正就是「民主羊皮下的專制猛獸」?
民進黨執政多年處處以民主自居,但每當選舉逼近或兩岸關係緊張,便大肆操弄國安議題,利用恐共情緒箝制反對聲音。如今兩岸關係之所以劍拔弩張,不正是因其長年挑釁與操弄台獨議題所致?既然是他們引爆危機,卻又以「防範中共滲透」為藉口壓制民間討論,豈不正是製造敵人、再以敵人為由統治人民的典型話術?這種策略不過是披著民主外衣的變相戒嚴罷了。
若以國安為衡量標準,那麼兩蔣時代在內戰與外敵威脅下推行戒嚴,反倒更顯得合情合理。蔣介石以民族大義為先,以反共保台為志,雖歷史功過評價不一,但其核心價值與國族立場清晰堅定。而今日民進黨則高舉民主旗幟,實則搞意識形態鬥爭,箝制思想、操控輿論,令社會陷入綠色恐怖氛圍,不得不令人警惕:我們真的活在自由民主的台灣嗎?
清明時節不僅是追思先人的日子,更是反思過往與未來的時刻。我們懷念蔣先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緬懷他在亂世中守住文化與國家的堅定意志。我們讚頌民主制度,也不是任由執政者濫用權力、踐踏自由的藉口。民主若無法保障異議與多元,終將淪為極權的工具。如今民進黨口中的「民主防衛機制」,在實際操作上,早已與韓國戒嚴如出一轍,甚至更隱密,令人寒心。
唯有讓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讓言論真正自由、讓思想真正開放,清明節才不會只是一場虛偽追思的儀式。願我們在追憶英烈的同時,也能警醒未來,拒絕重返戒嚴。
(作者係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雅屏
- pages: 22
- 標題: 清明追思與時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