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擊川普關稅戰的底氣何在│花俊雄
在美國白宮宣布對中國課徵145%關稅後,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 4月11日公告,將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的關稅從84%提升至125%。即使美方繼續加徵關稅已沒有經濟意義,而且還將淪為世界經濟史上的笑話;如果美方後續對中方輸美商品繼續加徵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
中國商務部指出,中方已向世貿組織(WTO)提出控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則稱,關稅戰,中方不願打,但也不怕打;如美方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極限施壓、胡作非為,中方從來不吃這一套。4月11日,習近平在會見來訪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時表示,「打關稅戰沒有贏家,同世界作對,將孤立自己。70 多年來,中國發展始終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不靠誰的恩賜,更不畏懼打壓。」習近平還喊話,中、歐應共同抵制單邊的霸凌行徑。
北京成了唯一的抗美中心
川普發動關稅戰後的一周事件快速發酵,有的國家譴責,有的國家報復,更有不少國家選擇妥協,而只有中國選擇「硬剛」。基於國家主權、發展利益和對國際公平貿易秩序的堅定維護,中國此次採取了堅決、迅速、果斷的反擊,回應強調了三點:決心、韌性、報復。中國的回應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那麼中國的底氣何在?首先是正義在中國這一邊,其次是中國的實力。
川普試圖縮小美國龐大的商品貿易逆差,他認為那是導致美國經濟被剝削的元兇,但他故意渲染的其實只是美國貿易格局的一部分。美國從海外買入的商品雖遠多於其出口,但在服務業領域卻截然相反,在過去數十年間,美國與全世界維持著某種默契:他國向美國出口商品,也會買入大量的美國國債和進口各式各樣的服務。美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占據絕對優勢,是全球服務貿易的最大贏家。2023年美國服務出口額突破1兆美元,2024年順差總額近3000億美元。這與20世紀中葉形成鮮明對比,當時美國作為世界工廠,擁有商品出口順差,卻存在服務貿易逆差,如今川普卻選擇性地忽視自身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優勢,僅以貨物貿易逆差為由而揮舞關稅大棒。
在全球化情況下,各國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公平貿易,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是全球貿易的最大獲益者。因此川普的「貿易吃虧論」是站不住腳的,借此加徵關稅更違背了WTO的規則。中國的反制既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更是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以免人類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如今在國際社會浮現的隱喻是,北京成了唯一有實際意義的抗美中心。
在川普的設想中,通過對中國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可以迫使跨國企業撤離中國,從而打亂中國的產業升級路徑,減緩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遏制其全球影響力的擴張。川普的關稅大棒表面上看來氣勢洶洶,實則拉大旗扯虎皮,外強中乾。川普誇口只要對中國加徵關稅就能輕易迫使中國讓步,顯然低估了中國抗爭的決心、意志和底氣。中國最近亮出了毛澤東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所說的話:「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經濟比過去更有底氣
中國此次能採堅決反制、毫不妥協的態度,是因中國經濟比過去更有底氣、韌性和迴旋空間。
一、中國的經濟規模與抗壓能力,較川普第一任期時明顯增強。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逾18兆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約18%),而且中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完整工業體系,這使得中國在貿易衝突中具備罕見的迴旋空間。中國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形成強大的「虹吸效應」,從美國特斯拉(Tesla)超級工廠到德國巴斯夫(BASF)百億歐元投資專案,外資逃離中國的敘事並未成真。德國汽車在過去10年間,最大的增長發生在中國。國際資本「用腳投票」表明了他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與中國製造難捨難分。在全球經濟版圖的重構中,中國市場不可或缺。從產業結構與進出口商品的資料上來看,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已遠超過中國對美國的依賴。中國現在是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主要交易夥伴,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影響可以被多元化貿易(如東盟、歐盟、「一帶一路」市場)部分抵消。這還得感謝川普第一任期的作為,使得中國有了8年的錘鍊。
二、中國的產業鏈韌性和技術自主性也顯著提升。中國在製造業、新能源、5G、人工智慧等關鍵領域已具備全球競爭力,部分行業(如電動汽車、光伏、鋰電池等)甚至領先美國。在這些領域,不是美國卡中國的問題,而是中國卡不卡美國的問題,主動權已轉移到中方了。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和高科技封鎖打壓中國,但中國在晶片、工業軟體、高端裝備等領域的自主替代能力正在加速突破,如華為Mate 60的麒麟晶片回歸和深度探索(DeepSeek)突現,就說明了這一切。
三、中國的內需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穩定器。中國有14億人口,其中4億是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減少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就算沒有美國市場,中國經濟的發展照樣順風順水。即使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中國仍可通過「雙迴圈」戰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保持經濟穩定。用中國話來說,就是「何懼道哉」!
四、中國的國際博弈籌碼增加。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美國許多行業(如農業、半導體、汽車等)依賴中國市場,加徵關稅實際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看看日前美國的全國示威活動,就應明白川普這一巴掌究竟是打在誰的臉上。
中國對美的反制措施(如限制7種完全在中國提煉的重金屬稀土、90%在中國生產的稀土磁鐵出口、對等加徵關稅)精準打擊了美國的關鍵產業,直插美國軍工的心臟,迫使美方不得不權衡代價。
底氣還有政治、文化支撐
有以上四點作鋪墊,那中國的戰略定力還用說嗎?中國一再強調,關稅戰「不願打,但也不怕打」;過去的歷史已證明貿易戰不會動搖中國的發展節奏,美國不可能通過關稅迫使中國屈服,而只會讓中國加速科技自主、產業升級和開放合作(如RCEP、金磚擴員),美國的這些作法不僅不能阻止中國的發展,反而是在推著中國向前走。因此,中國此次反制既是因經濟實力今非昔比,也是因看清美國的極限施壓手段不會因短期壓力而妥協。中國的目標不僅要捍衛自身利益,還要推動更公平、多極化的全球貿易體系,這需要足夠的實力和決心。
此次關稅戰只有中國挺身而出,拿出賭足輸贏、奉陪到底的底氣,是因為中國已不是百多年前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也不是改革開放之初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而是一個擁有民族與國家自信的現代化強國。在今天,這一底氣已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三重支撐。中國政治體制展現出的戰略定力、決策效率與舉國聯動能力,構成了有效應對美國霸權的首要支柱。
川普的關稅政策堪稱自殘之舉,對中國而言卻是一個機會。就在川普對盟友施加嚴苛關稅的同時,中國正在密切與其他各國貿易往來。美國曾為建立二戰後的國際秩序付出巨大努力,而如今中國可借此機會展示,中國比美國更遵守國際規則,是全球「非美」經濟體更友好的貿易和投資夥伴。WTO秘書長伊衛拉(Ngozi Okonjo-Iweala)表示,中美針鋒相對可能嚴重破壞全球經濟,尤其是最不發達的國家;世界經濟有可能分裂成以中、美為中心的兩大集團,特別讓人憂慮的是,全球貿易可能因地緣政治而化為碎片,或導致全球GDP長期下降近7%。
貿易戰沒有贏家,世界各國都希望美國能回歸理性,以平等對話解決貿易糾紛;但目前看來,除非美國大多數人受不了川普,或一年半後共和黨在期中選舉受挫,或美元霸權式微,川普才有可能改變。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花俊雄
- pages: 32
- 標題: 中國反擊川普關稅戰的底氣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