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旋風訪中」為AI發展帶來新契機│張之澤
當川普掀起全球關稅戰,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卻選擇穿著西裝打著領帶,48小時內,密集造訪北京與上海。他的行程既低調又高規格,不僅會晤了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上海市長龔正,也與大陸許多科技團隊見面,顯示美國大力圍堵中國大陸的AI科技產業,卻擋不住企業家的穿梭、解鎖。
中國大陸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AI人才,這是無法忽視的數字,也是未來產業的巨大推動力,若美國開放競爭,是AI對人類貢獻的正向循環。卻有台灣投資大佬認為,這次黃仁勳訪中是在「關鍵時刻遞出投名狀,強烈表態要和大陸綁在一起」,對台灣高速伺服器等產業是一場「惡夢」。
中國大陸市場無法被取代
即使在中美政治關係緊張之際,科技企業仍需維持市場溝通,因此,黃仁勳訪中是一場「AI地緣政治」的對話。川普從4月開始針對輝達低階晶片H20輸往大陸加大管制,讓輝達認列55億美元季度損失,股價單日下跌近7%,市值蒸發約2,000億美元。
早在川普當選前,黃仁勳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就坦言,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措施讓輝達「綁手綁腳」,無法在市場上銷售先進晶片。輝達約20-25%的營收來自大陸市場,尤其資料中心、雲端AI服務、高校科研、遊戲顯示卡等領域,對輝達的GPU需求極大。這是中美貿易戰對晶片業的衝擊,為AI產業增添更多不確定性,難怪生於台灣、一向熱愛台灣的黃仁勳會思考,甚至公開直言「理論上,在台灣以外的地方製造晶片是可行的,但中國市場無法被取代。」
全球90%的先進晶片來自台灣,但在美國的強力要求下,台積電先進晶片也轉往美國生產,這是「AI晶片未來不一定非得在台灣製造」的背景,黃仁勳是誠實的,輝達的H20 AI晶片原本是為符合先前美國出口規定而設計,性能較低,但美國仍不滿意,或說仍然深感中國威脅,於是將H20也納入限制範圍,這讓黃仁勳終於坐不住了!
4月17日,黃仁勳應中國貿促會之邀抵達北京,見到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及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他向合作夥伴釋放出續留中國的訊號,強調輝達願意優化產品、合法合規地服務市場。4月18日,黃仁勳在上海見到上海市長龔正,黃仁勳指出,上海是輝達的重要研發基地,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生態。
輝達打造了「重要護城河」
前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就曾評價,輝達成為全球霸主是做對了一件事,就是打造「重要護城河」,包括CUDA(輝達繪圖晶片專用軟體平台)和NVLink,都讓產品能更快應用,而大陸有超過150萬CUDA平台開發者,為輝達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開發社群,加上與3,000多家初創公司合作,許多創新如智慧安防、人臉辨識、自動駕駛都在大陸先落地,輝達產品也因此能快速測試與優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陸其實是黃仁勳的另一條「護城河」。
在中美科技脫鉤的背景下,輝達必須努力平衡兩邊市場的強大壓力,透過黃仁勳訪中釋出合作善意,同時維持與各方的距離感,這是一種微妙的地緣戰略平衡。但這種「平衡」一直向中國傾斜,所以美國對輝達施壓,但輝達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否則就會失去成長的引擎;不能完全依賴台灣,否則將受制於地緣政治;更不能忽視美國政策,否則將面臨技術斷鏈和經營風險,這是輝達面對的三重挑戰,也是台灣無可迴避的現實。
中國自2018年以來就把「自主可控」戰略,AI、半導體列為核心技術,國產晶片公司如中芯國際、寒武紀、海光、華為海思等,持續投入巨資發展AI晶片製造與設計能力,經過7年的努力,也成為黃仁勳出走美國的底氣:只要輝達的產品能在大陸設計、高階封裝或製造升級一部分,就能成為「非台積電」選項,也就可以開始擺脫出口限制。
黃仁勳對上海研發基地的重視,反映出輝達願意將部分研發或封裝流程轉向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以因應地緣風險與出口政策。輝達在大陸擁有近4,000名員工,黃仁勳強調與大陸企業的深度合作,推動技術本地化,探討針對大陸市場需求量身打造AI晶片的可能性,這些都象徵著輝達努力進行「局部本地化」,不再將全球產品一體通用。加上大陸地方政府,例如上海、蘇州、合肥、重慶等城市,對高科技產業都提供了大量補貼、土地與稅收優惠,若輝達未來選擇設立封裝或設計中心,這些城市極可能爭相競標,打造出類似台灣竹科的AI生態聚落。
不一定要在台灣製造
黃仁勳這次提及「不一定在台灣製造」,正是預警風險轉移的可能性。南韓、以色列、日本與中國大陸皆在加碼AI晶片與封裝投資,台灣外有面臨「人才外流」與「供應鏈分流」的雙重壓力,內有土地緊縮、電力短缺,多數客戶開始考慮備援的問題,若不能從技術平台和制度政策著手,即可能逐步被邊緣化。
黃仁勳強調AI發展需要全球合作,表達出他對「科技去政治化」的理想,但未來輝達供應鏈的「分散化」勢將成為新常態。黃仁勳的「旋風訪中」再次印證,台海兩岸將直接決定新一輪的AI發展變化。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之澤
- pages: 42
- 標題: 黃仁勳「旋風訪中」為AI發展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