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關稅反讓中國布局全球南方│戴肇洋

美國高關稅反讓中國布局全球南方│戴肇洋

川普重返白宮後,在「讓美國再次偉大」與「美國利益優先」的政策思維下,從國際社會脫群退會,例如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撤簽巴黎氣候公約協議、暫停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援助業務等,並為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對全球各國進口產品課徵10%關稅外,還特別對被判定為「貿易失衡」的國家,以粗糙的公式祭出前所未有稅率的「對等關稅」,讓美國的貿易夥伴陷入焦慮。

儘管在實施對等關稅的前夕,川普突如其來公布,除中國外,其他國家暫緩90天實施,形成美國對中國大陸課徵145%關稅(後又增至245%)、中國大陸對美國課徵125%關稅相互對抗的格局。由於川普始終認為,中國大陸從世界工廠發展為出口大國的同時,構築了貿易壁壘高牆,讓美國對中長期呈現貿易赤字,必須透過增加關稅的懲罰手段,要求中國大陸更加開放市場、降低美國產品的進口門檻,最終讓雙邊貿易達到均衡。

川普動搖亞洲盟友的信賴

針對川普對中國的關稅大棒,最近英國《經濟學人》期刊發表「美國如何讓中國再次偉大」(How America could end up making China great again)的封面文章指出,川普透過關稅政策不斷壓迫中國大陸讓步,雖對大陸經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卻會促使中國利用亞洲地緣政治關係創造出更多機會。亦即美國採取關稅對外構築貿易壁壘高牆,將自己隔絕於世界之外,反倒使中國藉此機會與全球重新塑造貿易關係。文章同時認為,川普對歐盟的蔑視態度,也動搖了亞洲盟友對美國的信心,川普此舉是「送給中國一份大禮」(A big beautiful opportunity)。

也就是說,川普捨棄美國的國際治理,採取單邊主義,強勢對全球雷厲風行執行關稅政策,並未獲致各國支持,反倒讓中國大陸藉此機會加強對外建立經濟夥伴關係,特別是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往來,例如「南南」新興市場的多邊合作、「金磚」組織(BRICS)的擴充陣容等。這些國家與美國具有長期緊密的經濟關係,而且對美貿易呈現高額順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被認為是在美中貿易戰與全球供應鏈移轉中,受惠最多的東協國家。

中國從迎進來轉成走出去

其實,《經濟學人》曾在文章中分析,2017年美中爆發貿易爭端前,中國大陸在對外發展上,逐漸從過去的「迎進來」轉為「走出去」。其中最受到國際社會重視的是,從2013年開始倡議的「一帶一路」計畫,在非洲、亞洲、拉美、中東等「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的公共建設上投資,深化與這些國家的經濟關係外,還主導全球貨櫃貿易,加強與「非美」(non-US)國家的貿易往來,同時隨著產業體系的升級,提高許多關鍵產品的自主供應能力。

《經濟學人》還進一步指出,中國大陸在經濟實力不斷茁壯之際,促成不少企業向外延伸,其所聚焦的目標並非已開發國家,而是快速成長的全球南方新興市場。其布局模式可以歸納為二:一是透過全球化建立供應鏈,例如中國「綠地集團」2024年迄今在非洲的投資成長兩倍,達到1,600億美元;二是加大全球南方的消費需求,例如大陸上市公司2016年以來對南方國家的銷售額增加兩倍,超過8,000億美元。

美國的全球進口占比衰退

再從WTO的資料觀察,美國進口金額占全球進口市場的比重,從最高2000年的18.9%,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13.1%。同一期間,中國大陸從3.4%快速成長至10.6%,至於德國則是從7.5%略為減少至6.0%,日本從5.7%大幅萎縮至3.0%。美國對全球進口市場的占比逐年衰退,意味著美國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力正在弱化,全球各國在出口貿易份額上,並不會因美國退出而呈現衰退的格局。

上述分析顯示,川普為了改善貿易赤字,透過極不合理的關稅構築貿易壁壘高牆,或採取各種貿易障礙,試圖對抗中國大陸的崛起,恐難以協助美國企業擴大其市場。其實,近年來全球多數國家都在遵循自由貿易的精神下,積極致力於減少關稅障礙、廢除進口數量限制,進而提出各種促進貿易、加速通關的措施,這些事實顯示,美國已成為「全球例外」,仍「沉迷於保護主義」的國家。

很顯然地,美國認為透過關稅構築貿易高牆,或可減少對大陸的貿易逆差,同時干擾其經濟一再超車。然而,美國似乎錯估了中國大陸的經濟是隨著全球貿易的增長同步發展,尤其對全球市場進口的占比正逐年成長,即將超過美國的占比。在此情形下,美國不僅難以採取課徵關稅手段,減少中國布局全球南方國家,反而讓其藉此機會擴大開放,並與全球各國合作,整合成一個「非美市場」的格局,其未來發展值得密切觀察。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46
  • 標題: 美國高關稅反讓中國布局全球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