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短缺與通膨才是川普軟肋│韓和元
4月10日,道瓊斯工業指數一度下跌2100點,拋售美元的動向加劇。因美國國債遭到拋售導致利率急劇上升,包括日本經濟新聞社在內的一些國際媒體進而得出結論:川普的軟肋是美國國債,因其遭到拋售,川普才決定暫停部分對等關稅。但筆者則認為,川普的軟肋不是國債,而是供給短缺。
拋售美國國債確實會導致美債價格下跌,收益率上升,增加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若拋售集中在短期,可能引發市場恐慌,推高長期利率。若拋售速度快於市場消化的能力,可能引發流動性緊張。但從現代貨幣理論(MMT)的視角來看,美聯儲可以無限量購買美債,通過創造準備金吸收拋售壓力,維持收益率穩定。這一點在2020年疫情期間已被驗證,當時美聯儲採取了一系列非常規的貨幣政策,穩定了美債市場,確保了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
然而,川普面臨的軟肋在於供給短缺導致的高通膨。供給短缺涉及生產、物流、貿易等多個環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的許多商品依賴進口,而貿易摩擦、疫情衝擊等因素都對供應鏈造成嚴重干擾。當貨架上沒有足夠的商品時,消費者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物價自然會上漲,這種由供給短缺引發的通膨,與傳統的由需求拉動的通膨,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傳統的通膨可通過貨幣政策來調節需求,但供給短缺導致的通膨卻難以通過簡單的貨幣政策來解決,因為商品無法由美聯儲或美國財政部在短期內印出來。如果這時外國投資者再集體拋售美國國債,美聯儲為避免進一步刺激通膨,勢必陷入兩難:若購債則通膨惡化,若拒絕購債則債市崩盤。川普被迫在「高物價民怨」與「金融市場動盪」間二選一。這時國債才會成為軟肋。
從更深層次來看,供給短缺問題反映了美國經濟結構的深層次矛盾。長期以來,美國過度依賴金融和服務業,製造業的空洞化嚴重,在全球產業鏈中,美國逐漸失去對一些關鍵產業的掌控能力。當面臨外部衝擊時,這種經濟結構的脆弱性就會暴露無遺。而川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關稅戰,進一步加劇了供給短缺的問題。貿易保護主義雖在短期內可保護一些國內產業,卻破壞了全球產業鏈的穩定,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加劇供給短缺。對移民的限制則減少勞動力供給,影響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擴張速度。
此外,高通膨會侵蝕美國人的實際收入,降低其生活水準,引發社會不滿情緒,若得不到有效緩解,會進一步影響美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美國國債市場的波動、通膨的上升,都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產生衝擊。因此,美國需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穩定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減少貿易摩擦;同時需調整經濟結構,加大對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以提高自身的生產能力和經濟韌性。
(作者係廣東省生產力學會前副會長、財經專欄作家)
附加資訊
- 作者: 韓和元
- pages: 48
- 標題: 供給短缺與通膨才是川普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