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抗戰紀念建築漫記│鷹崵

廣東抗戰紀念建築漫記│鷹崵

廣東是中國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在抗戰史中據有重要位置。隨著大陸官方對正面戰場評價的變化,在過去數十年間,廣東各地的抗戰紀念設施陸續得到修復、保護。

202203015840834769 1504 23

粵北戰地黃花

就地理而言,當年第七戰區的抗戰紀念設施遍布粵北戰線的從化、花都、清遠、新豐等地。若說廣東在改開浪潮中開風氣之先,那麼在當時處理歷史上抗戰紀念設施議題,也稱得上是大刀闊斧、雷厲風行。

位於從化石榴花山的陸軍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余漢謀題。

石榴花山位於廣州從化良口良明鄉流溪河邊,是良口境內的制高點,因山上曾遍開石榴花(杜鵑)而得名,是進出粵北山區的門戶、第二次粵北會戰(1940年5月)的主戰場。1943年,63軍軍長張瑞貴擇定石榴花山舊戰場修築陣亡將士公墓,以彰顯本軍在第二次粵北會戰中的貢獻。公墓在文革時遭紅衛兵毀壞。1985年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從化迅速拍板撥出專款重修公墓。數十年來幾經維護整修,63軍公墓成了抗戰紀念園。現在,石榴花山周邊溫泉賓館、度假農莊林立,「六三市」的舊名還沿用至今。

與石榴花山公墓同期修復的,還有距離其約8公里的牛背脊紀念塔。1943年,157師在牛背脊戰場故址修建第一次粵北會戰(1939年12月)公墓。至1956年,流溪河修建水庫與發電廠,牛背脊的碑、墓無聲無息地沒入水中。1980年代,從化縣政府與政協牽頭落實重建157師紀念碑,原碑被打撈出水,重新豎立在原址以西一公里的一個水庫邊小山頭上,碑頂的青天白日徽又重見天日。

粵漢鐵路是中日交戰的焦點。第一次粵北會戰期間,157師在粵漢線樞紐站清遠源潭附近作戰,戰後樹立的紀念碑亦毀於文革時期,1991年由區政府撥款從原址南移25米重建。

蒲昌位於新豐縣西部,比鄰翁源、英德,南接從化、北通韶關。舊廣韶公路東側的許屋村地界有座大尖山,陸軍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深藏此山中,當地人俗稱為「將軍地」。抗戰建築研究者陳斌曾實地進行踏查。從村裡走到山腳再舉步上山,目測兩三公里的距離內盡是連綿起伏的山頭和迂回曲折的山路,路徑最終在崖壁前消失。好不容易登上上坡頂,遙望山對面的碑尖摸索著荊棘叢前進,野草枯枝幾乎能把人埋沒,前後兩小時的攀藤附葛才終於來到紀念碑跟前。這是一處新豐縣文物保護單位,於2013年翻修一新。

202203015840834769 1504 24

憂思獨共白雲深

從時間維度上考察,廣州市內抗戰紀念設施的年份,基本與14年抗戰史相始終。紀念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的19路軍陵園為其起點,接收廣州的新一軍修建印緬作戰陣亡將士公墓,象徵著勝利的成果。

1947年9月6日,新一軍廣州受降二周年紀念日,在新一軍公墓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落成公祭典禮。正午時分,忽然風收雨歇、天朗氣清,在與會嘉賓、官兵數千人的注目下,張發奎緩緩拉開了「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塔」青石碑前的紅帳。在場的三隻印緬戰象竟也嘯鳴數聲,仿佛在告慰英靈。焚香祭酒、敬獻三牲之後,各軍政長官發表演說。抗戰勝利已過兩年,戰勝的餘興猶在,但國共兩黨已撕破臉皮、兵戎相見,此刻雙方實力對比正發生微妙變化,任誰都能從發言中隱約感受到時局的憂患。

前軍長孫立人的發言質樸感人,透露了公墓建設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這公墓的完成,是單靠新一軍全體官兵的捐獻和公積。銅質的藍鷹,是印緬戰役中所收集的彈殼鑄成的。本軍奉命接收廣州的時候,我們曾使用過俘虜來開山填土。」午後1點40分,全部儀式在禮炮聲中結束。此後墓園由新一軍派衛兵看守,開放供市民瞻仰。這是新一軍公墓首次大規模的公祭活動,不意竟成為歷史絕唱,如今新一軍公墓原址被高架橋、鐵路分割,紀功亭置身於菜市場,四柱紀念塔在軍事管理區內。

自2010年代開始,新一軍公墓受到網民廣泛關注。由於營區封閉管理,前往紀念塔祭掃需要特批手續,為此,輿論出現公墓整體異地遷建或原地保護的爭論。近年當局確立原址保護的方針,而營區也開始在清明期間低調調整門禁,對祭掃者進入指定區域酌情放行。一時間,個人、團體祭掃者紛至沓來。志願者張航多次從東北遠道而來,組織祭掃新一軍公墓,每次活動均按照一定程序。在活動中,張航約定在門坊前集合、獻花,再結隊前往紀功亭擺放花籃、祭品,恭讀祭文,最後結隊前往紀念塔,由嘉賓代表發言,眾人行禮獻祭。

據一位不具名的文物保護部門人員表示,其實當局一直在推動新一軍公墓的保護。從2014年開始,對紀功亭、門坊的養護工程就定期進行,周邊商鋪因軍隊停止有償服務的改革而關閉。重建恢復全面鋪開的障礙在於,軍方與地方政府一直未就用地置換選址達成一致。「關鍵是地權歸屬的處置,以及由哪一方承擔文物保護責任。軍方不否認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但他們沒有相應的機構、人員設置和資金預算,營區也無權處置地塊及其上的建築物。」他如是總結。

陳斌收集了大量新一軍公墓的老照片,其中一張背後留有原主的字跡:「新一軍過去是有它輝煌的歷史!可是而今都斷送在內戰的火焰裡了!」

202203015840834769 1504 25

潮汕抗戰「紅」流

1946年,潮安縣臨時參議會一致通過於潮州西湖修建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碑於1949年紀念抗戰勝利四周年前夕落成,由潮安籍時任國防部中將部員的陳克華撰寫碑記《潮汕抗日戰紀》。紀念碑在文革期間被改為「忠字塔」,1986年被拆除改建為兒童公園。1999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紀念碑不遠處,是曾作為周恩來、賀龍「潮州七日紅」之戰指揮部的涵碧樓。

全面抗戰開始,潮汕位置重要,但是防守乏力。陳克華《戰紀》反映了這一史實:日軍奪南澳為內窺據點,挾優勢海空軍大舉進犯潮汕,駐軍獨九旅、保安團及地方民團起而應戰,汕頭、潮州、澄海相繼淪陷。1943年10月大脊嶺告陷,揭陽、普甯、惠來、南山失守。至抗戰勝利前夕,潮屬各縣團隊收復普甯、南山。

因沒有發生過大兵團作戰,所以潮汕地區在歷史上基本沒有由軍隊部別建立的抗戰紀念設施。陳斌參加過當地的一個紀念設施修繕項目,推進項目的公益人士告知,項目落地有賴於政府協調,繁瑣的修改預期各方都不會接受。陳斌領會此意,僅對材料中「國民黨軍」的表述提了修改意見,理由是這並非歷史上的正式名稱,地方工作部門回復改為「國民革命軍」。

(作者係抗戰紀念建築史研究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鷹崵
  • pages: 49
  • 標題: 廣東抗戰紀念建築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