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對台灣已有戰略定力│韋伯韜

中國大陸對台灣已有戰略定力│韋伯韜

台灣的安定繁榮與兩岸關係的好壞息息相關,正如烏克蘭的安定繁榮與俄烏關係息息相關一樣。台灣若選擇與烏克蘭一樣,不斷地橫挑強鄰,甚至不惜一戰,後果也就會像烏克蘭一樣蒙受慘痛損失。

在兩岸政權分隔迄今76年的期間內,先是台灣締造了世界經濟奇蹟,GDP一度高居世界的前15名,也曾達到大陸GDP的45%(1994年台灣人均為大陸的26倍),並且取得傲人的科技成就,目前仍供應世界九成以上的高階晶片,係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一旦生變,當然會招致受損各國的反彈、抵制、制裁。

30多年前兩岸開始交流後,廣大台商以自身經歷直接移植,引爆了大陸的後發優勢,以極短時間內取得驚人的經濟成長及科技成就。依據倫敦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最新數據,2025年以「購買力平價」(PPP)美元計算,世界排名依序為:中國43兆、美國28兆、印度22兆、俄羅斯8兆、日本6兆,台灣以1.6兆排名第29。2014年大陸以PPP計算的GDP即以17.6兆超越美國的17.4兆,即使以匯率計價的GDP,中國仍以20兆居世界第二,次於美國的28兆。科技方面,中國的AI、機器人、無人機、新能源車等已快速追上;EUV光刻機一旦突破,半導體製造也將以質量、價格的優勢超過其他產地,包括台灣。

美西方因不樂見大陸快速發展,利用台灣問題挑釁中國大陸,其常用的立論包括:(1)台灣從未是中國的一部分;(2)台灣的未來應由2300萬人民決定;(3)統一對中國而言是戰略負資產,會帶來政治困境、經濟危機與軍事風險。

對於「台灣從未是中國的一部分」之說,美西方故意以中共政權從未統治台灣來混淆視聽,惟台灣在1684年設府,派有知府蔣毓英等123人,在1885年設省,計有巡撫劉銘傳等4人。因甲午戰敗,清廷於1895年將台灣省割讓於日本,如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何需「割省」? 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布的軍事命令,在台北公會堂接受台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發布《署部第一號命令》,陳儀成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台灣在1947年重新設省,先後有魏道明等25名省主席,台灣怎麼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全球205個政治實體中,有183個與大陸建交,他們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至於台灣的未來應由其2300萬人民決定,這根本無視於歷史事實,大陸的30個省都不曾這樣主張。說中國難以治理一個習於自由民主的社會,說穿了就是西方勢力在作祟。至於說台灣地理防禦性強,兩棲作戰難度高,即使大陸獲勝也將面臨長期的占領戰與國際反制等,其實未來作戰形式早就揚棄兩棲搶灘,而無人機、飛行車、機器狗是大陸的強項,可以百萬無人機凌空、十萬飛行車登陸。

面對中國大陸的戰略定力,台灣為維持安全繁榮,就必須做出智慧的選擇,與對岸坐下來好好談。

(作者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前行政院主計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韋伯韜
  • pages: 58
  • 標題: 中國大陸對台灣已有戰略定力